经典微小说:醉灯笼
正月初五过后,花样繁多、色彩缤纷的电灯笼热热闹闹地上市了,在循环播放的悦耳动听音乐声中,我又沉醉于对儿时灯笼的怀念之中······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老家农村集市上所见大多是这样的纸灯笼:竹篾扎编骨架,木片设为底座,铁丝当作牵引,薄纸糊围灯罩,小红蜡烛是光源。这其中,最简易、最便宜的是圆蛋灯,多以红纸为罩,不加任何装饰,一经点亮,红彤彤一片,倒也喜庆。但最让人羡慕还是别人手中的造型生动的生肖灯,能开能合的西瓜灯,能屈能伸的风琴灯,还有那相当神秘的走马灯。
当然,一些稍大的男孩子,更有趣于自制的“忽闪灯”。
“忽闪灯”一般取白菜根做灯身,自根部向上截取合适长度,挖去中心内容,开成或方或圆的坑漕,至此,灯的主体已基本完工。这时,只需在灯身下端附加一挑杆,即可大功告成。挑杆的选择也十分讲究,不仅要粗细合适,而且韧性要好。使用之时,在坑漕内或以棉线为灯捻,添加煤油之物助烧,或嵌入蜡烛点亮。走将起来,挑杆随着挑灯人的“显摆”而上下起伏,灯焰也有节奏地忽大忽小,忽明忽暗。于是,名副其实的“忽闪灯”便手创成功了。

编辑
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是挑灯笼的正统之日。天刚一擦黑,三五成群小伙伴便迫不及待地聚拢而来,烛影摇红了大街小巷,欢声笑语直逼夜空,惊醒了月亮。
挑灯笼,大多孩子挑的是温柔、玩的是文雅,而一些孩子挑的却是野性、玩的是粗犷,于是挑灯笼也便有了文挑和武挑之分。文挑的手持灯笼入群,随着朋友圈人流,在巷子里晃晃悠悠、兜兜转转。武挑的善于搞突然袭击,来个“算计”。“碰!”话语未出,手脚已动,于是两个灯笼有的来个亲密接触,有的纠缠在一起,加之童谣助威:“灯笼会,灯笼会,灯笼轰了回家睡。”
结果是轻者蜡倒烛灭,重则灯笼被烧。胜利者洋洋自得,失败者有续燃蜡烛再战的,也有在围观伙伴齐声呐喊中破涕为笑的。这种形式的武挑尤以正月十六为最盛,最肆无忌惮。但无论胜负输赢,最终挑灯笼的伙伴都会被愉快与欢乐所加持。
十四试灯,十五正灯,十六摔灯,三个日子无缝衔接,整个流程一气呵成。文挑有情,武挑有致,盏盏红灯摇曳,点点烛火交错,勾勒出来了小时候挑灯笼时的连环画面。至今,这年味延长线上烛影摇红,还一直陶醉着我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