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杨大眼

杨大眼

杨大眼(?—?),世居仇池(今甘肃西和县西南),其祖父杨难当,为氐豪。杨大眼少有胆气,骁捷异常,跳走如飞,练就了一身绝世功夫。当时北魏孝文帝准备南伐,令尚书李冲负责选拔将官,杨大眼便前去自荐。由于杨大眼无甚名气,李冲很是看不起他,并予以拒绝。杨大眼请求展现伎俩,便拿起一根三丈多长的绳子,系在发髻上,向前奔跑,竟然“绳直如矢,马驰不及”,旁观者无不欢呼喝彩。李冲见之大喜,遂委任杨大眼为军主。杨大眼任军主不久,便升任统军,随孝文帝南征宛、叶、穰、邓、九江、钟离。在历次战斗中,杨大眼总是冲杀直前,莫不勇冠三军。太和二十二年(498年)三月,杨大眼与镇南将军王肃、大将军奚康生等率步骑十万救涡阳,逼迫齐将裴叔业退保涡口,涡阳得救。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南齐名将裴叔业举寿阳(今安徽寿县)降魏。次年,魏宣武帝派杨大眼与大将军李丑等率领骑兵二千人先行入寿阳协防,再派统军奚康生率羽林军千人南下增援。在此次军事行动中,杨大眼统军有方,设防有据,因功封安成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并擢任直阁将军,不久,又加辅国将军、游击将军。之后,出任东荆州刺史。正始三年(506年)四月,梁江州刺史王茂进犯,杨大眼大败王茂,梁军伤亡七千余人。紧接着,杨大眼乘胜追击,连陷五城。
同年,北魏以中山王元英为征南将军,都督扬、徐二州诸军事,率军十万迎击梁军。由于梁军主帅临川王萧宏领数骑落荒而逃,梁军大败。此役获胜,魏宣武帝便以为灭梁时机成熟,遂命元英率军南攻。但随后萧衍派出韦睿,使得梁军在钟离之战中大获全胜,北魏也因此损失惨重。此战令宣武帝大为震怒,将主帅元英贬为庶民,杨大眼贬为营州士兵。
永平年间,宣武帝思念杨大眼的功劳,重新启用其为试守中山内史。延昌四年(515年)正月,宣武帝去世,孝明帝元诩即位,诏令杨大眼为光禄大夫,并复其封邑,镇守荆山。之后杨大眼任荆州刺史,蛮人不敢再为盗寇。在任两年后,杨大眼去世。
统帅 B-
(杨大眼夷难平寇,折冲御侮,以熊虎之姿,奋征伐之气,亦一时之骁猛也。至于奔溃於钟离,挫足於淮堰,盖力有尽时矣。)
武力 S-
(大眼善骑乘,跳走如飞。值李冲征官,大眼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见者莫不惊欢。冲曰:“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材若此者也。”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勇冠六军,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军谋 C-
(大眼多仗雄勇,未尝有智计。)
智略 D+
(大眼不多识字,恒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
内政 D+
(大眼为荆州刺史,常缚蒿为人,衣以青布而射之。召诸蛮渠指示之曰:“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又搏虎悬首于穰市。自是荆蛮相谓曰:“杨公恶人,常作我蛮形以射之。又深山之虎尚所不免。”遂不敢复为寇盗。)
魅力 C-
(大眼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然征淮堰之役,喜怒无常,捶挞过度,军士颇憾焉。识者以为性移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