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Jango课程,学习误区笔记(一),信息和知识,归纳和应用~
大神课的笔记

所有的感慨都在喜马拉雅音频里说完了,感觉还是得笔记些概念性知识,方便查阅,于是,还是来开新了

听话的学生养成的学习习惯,一般不适合高中
高中的知识更加抽象——这我也是这么说的,但是,底层的东西我只能模糊的知道,现在,要清晰的知道了!
为什么更加抽象,抽象的作用
学习的内容分为两种,信息和知识
信息相对具体,只描述一个情形,比如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知识描述的是,同一类问题的所有情况,情况还穷举不了,就需要用概括性的词语来描述共同特征——这不就是底层逻辑、本质、规律的定义吗?
所以这必然是抽象的

信息和知识的目标不同,学习方法也不同
信息的目标是重现旧信息,所以达成目标的方法是记忆
知识的目标是生成新信息,解决从未遇到过的新情况,达成这目标的方法是学习
学习的过程也叫做泛化,泛化既是过程也是目标——这就跟学习力思考力和表达力其实底层是相通的,都是处理信息的思维过程,是信息输入、处理、输出的流程,但本质都是目标-理论-案例的三层结构,所以思维既是过程也是目标,我想这里,学习、泛化、思维这三者都是一样的概念,思维过程既是过程也是目标,在思考力的时候是过程,在表达力的时候是目标
目标是重现,就是记忆,目标是解决新问题,那就是泛化
但两者是一样重要的
在数学里面,对基本的数学概念,还是用记忆+应用结合的
记忆:情况有限,事先可知
泛化:情况无限,事先未知
对于不同的学习材料,作用是不同的,一个是用来背诵,一个是用来泛化

这不就是认知级的学习嘛。。。。简单记忆。。。。
而泛化,其实是理解级的吧。。。。再学再看

怎么达成泛化,用来解决新问题
指令学习和归纳学习
学习的目的不是重现,而是解决新问题
所以不能针对每个具体情况,而是要在脑中构建一个规律,规律里把已知和未知都囊括其中了
建构规律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通过学习概念、规律、共性这些语言描述的书籍,称为指令学习,这是初高中一般学习方法,构成固有思维:学习就是看书、记笔记。。。
我当年就是这样的,无数的笔记。。。
另一种是,观察多个实例,大脑自动找出不同实例之间的共性,用共性推测从未出现的情况如何处理,这是归纳学习
。。。。。。。。厄,姑且看下去吧,感觉后面很高大上。。。
指令学习依赖语言,归纳学习不依赖语言,通过对实例的观察和操作——这就是传说中的动手能力啊,一博^_^
玩游戏通过归纳学习——是的,我玩火爆连连消就是,我曾经打算通过指令学习来研究游戏,不过没有实践,原来指令学习游戏不很可取。。。
归纳的过程经常是大脑在特定条件下自动执行的——这怎么触发。。。。
我们不能直接用意识控制免疫系统来对抗新冠。。。。大脑意识会自动做很多事情
大脑也会自动归纳——这一般会非常粗暴,比如我闺蜜就很认可大部分的自卑是因为家庭贫穷——大脑自动归纳出来的,一般是偏见。。。。
所以,指令学习还是需要的,指令是专家总结归纳出来的概率、规律、共性,只是不容易被理解
两者结合,做题-理解定义-再做题-再理解定义

理解:理解是感知模式(可重复的共性)——不就是归因嘛,重复100次发生99次的归因,比重复100次发生80次的归因更正确,也就是本质、规律、底层逻辑这种东西
其实理解就是,看理性逻辑,参考感性例子来感知这理性逻辑到底讲的什么,用例子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来理解理性逻辑

学习效果为什么有差异,做题怎么样才有效
做题是一种通过归纳学习来提高泛化能力的方式
学习就是用已见去获取解决未见问题的能力
首先在K12学习中,已见和未见都是符合一个客观规律的,而学习就是要获取这个规律
如何找到这个规律
已见符合这个规律,已见可以归纳出一个“建构规律”,这就叫拟合,希望这个“建构规律”≈客观规律,这建构也叫经验
科学家也是做一系列实验,拿出数据拟合一个规律
所以建构规律的前提是,有经验数据
但是拟合只能保证记忆信息,并不能保证泛化效果,拟合只是达成泛化的一种手段,却未必能达成目标
拟合的结果有两种,欠拟合,就是连已有的全部数据都不能完全符合
另一种是过拟合,拟合的结果对于新情况不能适用,是片面的规律
过拟合的解决方法有两个
一个是搜集更多的经验,第二个是增加规律的通用性——就是用最简单的拟合规律
奥卡姆剃刀:删繁就简
简单规律通用性更强
快速求量的做题方式让大脑很难总结出什么规律,或者得出欠拟合的规律——已有的题目都没有规律
本来做题是为了构建规律,但是慢慢的就变成了为了做题而做题
而每道题都各种分析,容易过拟合出片面的规律——已有的题目很多的片面规律
正确的,两者结合,就是通用的最经典:
选定知识+指令学习+做练习+归纳比较+测试新题
归纳比较不用特别详细的找共性和差异性——大脑会完成的,我也有感觉,睡一觉会更懂。。。然后重复从2到5步骤,直到确定掌握为止

构建了可完美泛化的知识,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了吗?
我也有这个疑问,我一直想要拥有足够的底层,让自己不再纠结,能越来越高
知识的特性,知识有适用范围
这就是叶教说的能力边界

首先,知识付费的内容具有可泛化性吗?
一般的模板是,提出一个问题,说一个故事,然后提出一个规律,再起一个名字
我觉得去做礼拜的时候讲经就是这种模式。。。个人对这个逻辑性真的不想说啥。。。
这里的规律,就是根据故事来归纳,所以可以完美自洽,但是,按照上一层的说法,这是过拟合,就是以偏概全的片面规律,那也不是泛化,就解决不了其他问题

那可泛化的知识就一定能解决问题吗?
所有的知识都是基于观察,有特定的使用范围——这我早上还说了呢,叶教讲了,方法论给你也没用,因为方法论的背后是行为改变原理,大家的目标、认知层次、理解能力、动力、负反馈的耐性、情绪阻力的处理、决策水平、归因模式都有差距,真的是“给摩托车也不会骑”。。。
知识的泛化是有限制条件的,每个规律都有限定条件,超过了就无效
道理也是一样,所有的道理都有适用条件,否则很多道理都是矛盾的,选择的时候要选哪个呢?这个我称之为“度”的把握,度量在我看来是超级重要的工具,没有度量,就无法决定使用哪个工具
对于知识,一定要同时明确其输入范围和输出结果

在开始下一段之前,跑去用喜马拉雅总结了下上面讲的内容,真的,大大讲的非常的理论和高大上,但是,我还是要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的。。。。就显得不那么学术和low了。。。
but,好用就行
总结一:学习对象分为两种,信息和知识,前者用记忆,后者要抽象出规律来学习
第二,如果学习规律,两种,第一个就是书本的文字的描述,第二个就是自己做题的归纳,应该两者结合着来学习,先设定学习对象,然后学文字规律,然后做题,对比题目得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再用来解其他题,如果能用,则掌握,如果不能,则继续文字规律往下的循环
这里有实际的问题了,首先,学习对象下的题目,学习对象能分的多细?是一章下面的一节,还是一节下面的一个定律,还是定律中的充分条件or必要条件部分?而对应的习题,能够同类题找的那么准吗?其实很难的,所以,这只是个方向,具体的执行学习具体的学科再说了
关于做题的归纳,也有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归纳能力不行,几题都归纳不出来,这个怎么解决?第二个是归纳能力ok,不过题目太少,所以得出的结论没啥通用性,第二种是过度归纳,这个时候应该选出最简单的那个结论——比如一题搞十八个解法,那还是继续对比每种解法的底层用的什么原理,然后搞搞清楚,选择最简单的原理——如果原理之间彼此独立?我只能想到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了。。。这个也到时候再研究吧
第三,关于规律的应用范围,首先,得确定是个规律,而不是“伪规律”,通用性太低的当然不能解决问题了,然后,确定规律的限定范围——也就是这个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圈”,超过能力圈,能力都归0,这个在科学界适用,在职业生涯中也适用
就这些了
想再次提炼下
第一,学习对象分类,不同的学习方法——记忆和归纳
第二,归纳学习,直接学定义,通过做题来归纳做题方法,当然科学是两者结合
第三,定义的使用,先确认是定义而不是瞎结论,然后注意其使用范围
所以自己抽象的时候,也要给抽象的对象一个范围,哪怕相对论呢,也是有定义范围的。。。
所以这一篇就这样over了!

准备开新篇~~
这个用个啥封面呢。。。。
就奥卡姆剃刀吧,这段好像还有其他名词,等我再看一遍
再看一遍后,我觉得每个道理的适用范围是我以后要关注的!这个可能就是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