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诸葛亮治蜀考据——完结

2023-09-15 15:21 作者:关羽是刘备的义子  | 我要投稿

上周末看了中国通史中,最激动人心的一集:诸葛治蜀

先看看中国通史的评分

啧啧啧,足足有9.2分,是一部评分绝高的纪录片。所以想必中国通史中讲《诸葛治蜀》一定非常好,最贴合真实的历史。

我不知道各位三国历史爱好者有没有读过史书,我刘备是看过一点的,比如最基础的《三国志》等,所以发现一个让我无法信服的现象——几乎没有诸葛亮治蜀具体措施&发布命令的史料。

而中国通史《诸葛治蜀》对一个几乎无施政记载的古人,大吹特吹,似乎有失公允。

我为什么说几乎无施政记载?

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季吹能回答出季亮到底施了什么政?


提到诸葛亮治理成果,全都是列举评论。

1、有事例+有评论——可信度极高

2、有事例+无评论——可信度高

3、无事例+有评论——可信度低

4、无事例+无评论——可信度极低

而诸葛亮处于第3位,所以季亮的评论再高,也注定吹不了治蜀。


列举某位粉丝们大吹特吹的诸葛亮施政,很多史料是从犄角旮旯里面搜刮出来的,佩服季吹的用心良苦

一、

《三国志.蜀书十一》: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俾国用。

大名鼎鼎的盐铁官营恶政,这是刘备设置的,和诸葛亮不知道有啥关系,这也算诸葛亮的善政?

百度百科:盐铁专卖,亦称“盐铁官营”,是旧时政府为限制工商发展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相传最早始于春秋齐国,《管子》一书中说的“官山海”,即由官府垄断经营山海之产。当时山海之产主要是盐和铁,官府经营盐铁,寓税于价使人民既避免不了征税,又感觉不到征税。


二、

直百、直百五株、传形五株

由刘巴开创的大名鼎鼎的恶政,直百钱,居然还有人吹嘘?

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刘备,你是想钱想疯了?又是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俾国用,又是数月之间,府库充实。凡是不择手段为备家府库充实的手段,你是一个不落啊。

遗憾的是直百钱也不是诸葛亮施政的,诸葛亮只是延续了不择手段扩充府库的手段。


三、

《蜀都赋》: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 濯色江波,黄润比简, 金所过

这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只是有一点小小的问题:创作年代是西晋,作者是左思

左思:250年~305年

蜀汉:221年~263年

诸葛亮:181年~234年

左思正好生活在,诸葛亮死之后十多年,众所周知刘禅投降时候的蜀国是非常惨烈的,百姓疾苦,赋税高昂,人口稀少,官员众多,负担极重。所以蜀都赋描述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只可能是蜀汉灭亡后的西晋,而不是诸葛亮欺压下的蜀地生活。


四、

《丹阳记》:“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于西道
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戏肉来了,开始吹蜀锦了,季吹发明:

蜀汉规定购买蜀锦,必须使用直百五铢,这就使得魏吴两国也不得不通过贸易赚取直百五铢后又来和蜀汉买蜀锦,蜀锦贸易在魏蜀掐得最狠的时候都没断绝,魏国高层舍不得蜀锦,所以蜀锦出口到曹魏为蜀汉大量创汇,然后再拿这钱打曹魏。

参考4.无事例+无评论——可信度极低


蜀锦真正的地位是怎么样的?

汉魏对蜀锦并不感兴趣,史料如下:

曹丕诏书:前后每得蜀锦,殊不相比,适可讶,而鲜卑尚复不爱也。自吾所织如意虎头连壁锦,亦有金薄。蜀薄来至洛邑,皆下恶,是为下工之物,皆有虚名。
诏曰:“夫珍玩必中国,夏则缣、总、绡、,其白如雪,冬则罗、纨、绮、縠,衣叠鲜文”。

蜀锦质量很差,鲜卑人都不买,还是中原货畅销。

是不是很惊讶?当时汉魏是打算做蜀锦生意的,还打算卖到鲜卑,可惜砸手里了,卖不掉。

很多季吹又要叫了,蜀锦明明很畅销,都把襄邑干掉了!

《丝绣笔记》:“盖春秋末时蜀未通中国,郑、卫、齐、鲁无不产锦。”又云:“自蜀通中原而织事西渐,魏晋以来蜀锦勃兴,几欲夺襄邑之席,于是襄邑乃一变而营织成,遂使锦绫专为蜀有。”

《丝绣笔记》1930年第一次付印,2019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作者是朱启钤。

请问一个民国时代的人,如何获知这一点的?不就是受了封建文化的影响,胡吹大气嘛,封建文化就是吹蜀。


冷知识:

蜀锦的购买记录仅有曹操派人买过一次,再没有其他蜀锦购买的史料了。


所以诸葛亮所谓的“决敌之资,惟仰锦耳”纯属胡吹大气,连鲜卑人都看不上。之后西晋可能改良了蜀锦的制作工艺,让蜀锦变的更加流通,但是诸葛亮时代确实是鲜卑人都不买的低端货。



五、

《滇载记》:“诸夷慕武侯之德,漸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
“为夷作图谱以赐夷,夷甚重之。”
《滇考.诸葛武乡侯南征》有“(亮)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彝众感悦”

季吹嚷嚷道:看到没有,诸葛亮又是帮老百姓搬家,建立城市,又是教老百姓务农,还教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还给他们画画,老百姓可重视了!

诸葛亮当真是大好人啊,看来是我刘某人错了,是这样吗?

滇载记创作年代:明代

滇考创作年代:清代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啊,原来是明清时期的书籍,明清正好是吹蜀汉最兴旺的两个朝代,那可信度高吗?

很遗憾可信度非常低,原因如下:

1、冯甦和杨慎是如何在没有任何主流资料流传下来的时候,获悉诸葛亮的这些密事?要知道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华阳国志、晋书等全部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冯甦和杨慎是读到了哪本密书

2、明清时期正好是吹嘘蜀汉最兴旺的两个朝代,如何排除政治因素

3、和诸葛亮对少数民族的真正态度的记载有很大的出入,事实上少数民族起义不断,诸葛亮时代一直在起义抗争,如果少数民族们慕武侯之德,他们为何要起义?

《三国志.李恢列传》: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
《三国志·蜀书·谯周传》: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偪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
《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先主薨后,越巂叟帅高定元杀郡将军焦璜,举郡称王以叛。
《三国志·马忠传》:十一年,南夷豪帅刘胄反,扰乱诸郡。
《三国志·蜀书十一·霍王向张杨费传》:后夷反叛,辞“令得前何府君,乃能安我耳”!时难屈祗,拔祗族人为,汶山复得安。
《益部耆旧传》:军前讨余种,余种闻他里已下,悉恐怖失所,或迎军出降,或奔窜山谷,放兵攻击,军以克捷。
《三国志·姜维传》是岁,汶山平康夷反,维率众讨定之。
《三国志·张嶷传》:定莋、台登、卑水三县去郡三百余里,旧出盐铁及漆,而夷徼久自固食。嶷率所领夺取,署长吏焉。嶷之到定莋,定莋率豪狼岑,盘木王舅,甚为蛮夷所信任,忿嶷自侵,不自来诣。
《三国志·曹真传》: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原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
《三国志·霍峻传》:时永昌郡夷獠恃险不宾,数为寇害,乃以弋领永昌太守,率偏军讨之。
《资治通鉴》:越巂蛮夷数叛汉,杀太守,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寄治安定县,去郡八县馀里。《三国志·张嶷传》:初,越隽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上县,去郡八百馀里,其郡徒有名而已。
《汉晋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於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

诸葛亮对少数民族是高压政策,蜀汉的太守是一打一打死的,比如张裔,焦璜,龚禄,吕凯,正昂等。就蜀汉那可怜的几十年寿命,从诸葛亮掌权到刘禅投降,蜀汉发生过无数的叛乱,陈寿都遮掩不住。

冷知识:蜀国则在五胡乱华之后建立了第一个非汉族政权。


六、

《三国志·蜀书·吕又传》:又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给军粮。
《三国志·杨仪传》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

我第一次看到这也能成为诸葛亮的“善政”,一个太守,职责是监督农民,想方设法让农民提供军粮。什么时候这种压迫老百姓的行为,成了“善政”?

所有描述诸葛亮和粮草、粮谷有关的记载,全是为了军队筹集的,什么时候为过百姓筹集粮草?


七、

《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敏以为男女布野,农谷栖亩,若听敌入,则大事去矣。遂帅所领与平据兴势,多张旗帜,弥亙百余里”

季吹还真是给蜀汉招黑啊,三国是三个国家交战,不是三个地狱打架。一个国家很正常的现象就是男女布野,农谷栖亩。蜀汉有完全不是值得夸赞的,魏吴也有很多地方男女布野,农谷栖亩。

有季吹说了,那可是汉中!汉中无人区!从无到有不神奇吗?

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
召李严使将二万人赴汉中,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严后事。

拜托,诸葛亮前前后后迁移了多少人去汉中?这几万人不要吃饭的?不男女布野,农谷栖亩人家吃什么?这个也算成诸葛亮的“善政”了?


八、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庶人之所好者,唯躬耕勤苦,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制之以财,用之以礼,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素有蓄积,以储其后,此治人之道,不亦合于四时之气乎

得,诸葛亮写的书也拿出来吹,我们谈论的是诸葛亮实际的治国政策,而不是诸葛亮写书写得好不好,这都分不清?


九、

《汉晋春秋》:“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破贼,乃为贼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

减兵省将这也被大把的季吹拿出来吹嘘,表示这是诸葛亮体恤百姓的表现。

1、今欲表示了这事还没做,只是想做,但想做和实行之间差着十万八千里

1)减员的兵怎么处理?让他们去种地?种肥田还是种荒地?荒地士兵不愿去,肥田老百姓不愿让,怎么处理这个矛盾?

2)减去的将领怎么处理?也发配去种地?人家不是普通士兵,而是有功勋的将军啊。

所以说≠做,后来如何史书也没记载


2、这事情的起因不是因为要善待百姓,而是考虑怎么打赢仗。

祁山、箕谷之败,让诸葛亮无法接受,多于敌军而败于敌军是诸葛亮一生的耻辱。所以诸葛亮主要思考失败而原因以及怎么解决方案。

所以拿这件事情来说诸葛亮善待百姓,也是错误的。


以上9点是季吹常见的,吹嘘诸葛亮多么善待百姓,治理国家多么出色,所能举出的几乎所有“施政内容”,可惜都站不住脚,要么是刘备时期的恶政,要么是明清编出来的,要么是连原文啥意思都没看懂就硬吹的内容。

简单八个字概括:诸葛治蜀,啥都没有。


没错,诸葛亮治蜀的“施政内容”没有只字片语流传下来,流传的仅有评价。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 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陈寿把诸葛亮夸上天了,又是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 开诚心,布公道,至于如何做的?

陈寿闭口不言,深埋心中。

傅玄:诸葛亮诚一时之异人也。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入无余力,出有余粮,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镇之。

诸葛亮如何治国有分、事得其机?怎么做的?

傅玄沉默不语,深埋心中。

袁准: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袁准:我也埋!就不说!

郭冲: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郭冲:我不是说了五件事嘛!

看官:是关于诸葛亮善待人民的吗?

郭冲:我我我,就不说!

习凿齿:昔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李平致死,岂徒无怨言而已哉!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水镜之所以能穷物而无怨者,以其无私也。水镜无私,犹以免谤,况大人君子怀乐生之心,流矜恕之德,法行於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诛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诸葛亮于是可谓能用刑矣,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
诸葛武侯,龙蟠江南,托好管,乐,有匡汉之望,是有崇本之心也。

习凿齿:我也不说,就夸!

孙盛:亮善抚御,又戎政严明。

孙盛:我也附议!

裴松之:老氏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在贤达之流,固必兼而有焉。以诸葛亮之鉴识,岂不能自审其分乎?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既已定于其始矣。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沈翳哉!委质魏氏,展其器能,诚非陈长文、司马仲达所能颉颃,而况于余哉!苟不患功业不就,道之不行,虽志恢宇宙而终不北向者,盖以权御已移,汉祚将倾,方将翊赞宗杰,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故也。岂其区区利在边鄙而已乎!此相如所谓“鹍鹏已翔于辽廓,而罗者犹视于薮泽”者矣。

裴松之:我整理史料扩充三国志的,诸葛亮的施政内容一条都找不到,但就是吹!


可以看到,主要的几个三国史书作者,都对诸葛亮采取了一个很特殊的态度:夸治国治得好,却不说具体怎么治国的。这是为何?


下面上结论:因为他们要把一个权臣造神

为什么要把一个权臣造神?


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有哪些别的大臣没有的特质?我认为有两个

1、诸葛亮是刘备主动找上门邀请加入的,还上门了多次。

2、诸葛亮最终出将入相,实权比皇帝还高。


同时满足这两点条件的臣子有多少?权臣有不少,但是总经理主动找来的几乎没有吧。

所以诸葛亮是古代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他代表了臣子的最高礼遇。


这就是这些文人史官造神诸葛亮的原因:希望帝王能给臣子更好的礼遇,比如主动挖掘有能力的臣子,主动给臣子发挥才能的空间,不去干涉臣子做的决策,给予充分的自由等等,这些都是隐藏在里面的小心思。

帝王们显然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帝王也反过来利用诸葛亮来左右臣子,让群臣都忠诚、听话、能干。


群臣:皇帝你要尊重我们、礼遇我们、给我们发挥空间!

皇帝:你们是不是诸葛亮呢?


所以诸葛亮是一个古代封建时期,群臣和皇帝博弈话语权的工具,诸葛亮的真实形象从史书作者无脑夸赞的时候,已经被隐藏了。

不过这个反过来也证明诸葛亮治蜀,乏善可陈,并无爱民、护民之措施,全是为帝王、为军队筹粮、打仗用的。

任何吹嘘诸葛亮治蜀,什么井井有条,什么百姓安乐,什么公平正义,什么百姓拥护的,非蠢既坏。


如果真像陈寿说的: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

你们倒是记载具体施政措施啊!

你们倒是记载具体施政措施啊!

你们倒是记载具体施政措施啊!


可见,并没有这回事,陈寿、傅玄、郭冲、习凿齿、孙盛、裴松之、范晔、司马光等史书作者没有任何材料可以吹嘘,连蜀科条理也是一条都不敢说,就怕拆穿西洋镜。


好,总结一下上文

1、季吹宣传的诸葛亮治蜀史料,每条都不靠谱,无法证明诸葛亮对治蜀有正向作用。

2、陈寿、傅玄、郭冲、习凿齿、孙盛、裴松之、范晔、司马光等史书作者一条施政内容都没写,全都是干吹。

3、他们吹嘘诸葛亮的目的是为了臣子牟利,而非诸葛亮真做了什么。

4、反过来可以证明诸葛亮治蜀并无成效。


所以诸葛亮治蜀本来是一篇毫无内容可以查证的历史空白,却被很多季吹吹的天花乱坠,在空白处纷纷抹上了五彩缤纷的颜色,可惜用的材料是自己的脑补。

这样不理性的吹嘘一个可以说没什么贡献的古人,实在不客观。季吹这个集团出了很大的问题,他们再往深渊里越走越近,就快走到尽头了,我刘备还是希望他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诸葛亮治理蜀汉属于这档:无事例+有评论——可信度低

总评:诸葛亮治蜀,毫无建树。


PS.武侯祠不是老百姓建立的,而是权贵建立的,不代表老百姓意见


诸葛亮治蜀考据——完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