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城市》
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集结而形成的。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他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存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中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这是这本书的最后一段话,读完了整本书再来看这句话,仿佛如沐春风,豁然开朗,突然就明白了这些看不见的城市对我的意义何在,我也在这本书看到了一些存在主义的蛛丝马迹。那么这句话说了什么意思呢?生活在地狱:我们身处于一个无意义的世界,我们所见到的世界是我们自己赋予意义的,也就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说的此在,我们都有客观自我和先验自我所组成,客观自我是客观世界我处于何种地位,而先验自我是我赋予我在世界何处的意义,也如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于世界是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可知的,一部分是不可知的,可知的是我通过我对于世界的定义来看这个世界,而不可知论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无法认知到的,超越了人类的理性要求。那么就算你认识到这个世界本来没有其所在的意义,我们所认知到不过是我们所定义的意义。这是我们身处地狱的第一层含义,而另外一层是我们越清楚地认识这个世界,我们越发能够发现它所带来的的荒诞感,随机性。那我们需要去做什么呢?卡尔维诺最后一句告诉我们的一种《不可承受生命之轻》中的两种方法,前一种方法我认为是轻的,接受地狱,成为他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得存在,轻轻松松地活下去,不管这个世界的本质是如何的,只是去享受当下的快乐,而后一种方法告诉我们要学会厚重,去寻找,去辨别,去赋予他们一些空间,去沉重的审视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质,伴随着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去认识自己,在无数的看不见的城市中看到属于自己的那座城市。我在这里不是想强调轻和重的二元对立,我们必须倒向一边而完全忽视一边,我想表达的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处于轻与重的天平中间,而我们无法从小时候就陷入对于世界的沉重的审视,我们也无法一直处于对世界采用一种悲观主义,那样只会被世界的荒诞压得喘不过气来。我想你可以在思想中漫游,迷失,停下来,乘凉,或者径直跑开。那么我们该如何寻找,辨别,自由呢?
那么寻找其实对应的是城市与记忆和城市与欲望系列,那么你在经历过一座城市后,你便会产生一座城市的记忆,这个记忆其实是本我分化出来的多个自我意识中的一种,而欲望呢,它则是一直在指引我们去往下一座城市,产生其他的自我形态,而寻找正是我们逐步的抛弃原有的记忆,在内心的带领下去往更加真实的自我发展状态,所以文中说到“城市一面在每日更新另一面在把一切都保存于唯一一种形态中:昨日的废物堆积在前天以及更久远的过去的废物之上”正是这种往复循环,我们才得以逐渐的看清自己,认识自己,那么这便是寻找。
那么在我们的本我从一分立出远超55个城市的自我意识时,对我们来说我们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辨别我们建构这些城市的出发点,就是那个真正的自我,也像文中所写道的“每次描述一座城市时,我其实都会讲一些关于威尼斯的事”“当我问起别的城市时,我想听那些城市的事;我问起威尼斯时,就想听关于威尼斯的事”“为了区分其他城市的特点,我必须总是从一座总隐于其后的首要的城市出发。对于我.那座城市就是威尼斯”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正是这种我们需要在寻找的过程中辨别那座属于我们的城市,对于马可波罗来说这座城市是威尼斯,整篇虽每一处描写,可处处都是威尼斯的影子。那么怎么来辨别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摆脱我们的个人的先验自我给我们带来的偏见,这整本书都是忽必烈这个拥有广大土地的皇帝对于来自西域的马可波罗的发问,面对自己的国土而不自知以及需要他人来帮助寻找其他城市。其次很关键的是我们需要发现那些独属于我们自己的特质,文中写道“那就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仅仅由差异构成的城市,一座既无形象又无形态.的城市,而那些特别的城市则填充了它。”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我们需要在人类的共同点上去找寻到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天赋。
看不见的城市在书中所指便是威尼斯,作者通过描述了55多个城市的不同样貌,却唯独没有细致的描绘家乡,那是因为在所谓的构建的城市当中都有威尼斯的影子,观其本质来说,看不见的城市其实就是一个看不见的自我,而这个看不见的自我其实也就是一个自由的自我,生而为人,面对世界本无意义的事实下,我们拥有寻找记忆和欲望共同杂糅下的自我,走出自己的经验自我以及看到自我与周遭的微小不同,,便达到了存在主义所阐述的只有人建构世界的方式,世界才能获得意义,才能避免痛苦,获得幸福。所以去寻找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辨别自我与他者的细微区别,然后成为自己吧!!!
帮我找到自己的“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