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被外国占领时期,在俄国统治下的艰难生存——立陶宛简史7
当世界历史进入19世纪,一些老牌强国陨落了,而新兴霸主也相继崛起,仅在欧洲范围,各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越加频繁与深刻。而就在这样的大变革当中,曾经的中欧强国波兰-立陶宛王国被肢解瓜分,立陶宛这个国家实体就此终结,进入了19世纪的外国占领时期!

立陶宛
曾几何时,立陶宛也曾独立自主并强大繁盛,这就是立陶宛大公国(13世纪-1569年)历史阶段当中的维陶塔斯大公时期(1392-1430)

立陶宛大公国
随着中欧局势的改变,尤其是周边强国(俄普奥)等国的崛起,为了应对新局势、新危机,立陶宛与波兰两国强势“合体”,合并成为了一个波兰-立陶宛王国,即波兰第一共和国
波兰第一共和国在16、17世纪还算是鼎盛一时,一度成为中欧地区的小霸主。但伴随内忧外患,最终在内部贵族民主制的侵蚀下,波兰-立陶宛王国在17世纪后半期开始衰落
等到了18世纪后半期终于发生了著名的俄普奥三国三次瓜分波兰的历史事件,最终波兰连同着立陶宛被彻底蚕食、瓜分、肢解

俄普奥三国三次瓜分波兰
而波兰、立陶宛的历史就此分道扬镳,波兰国家随后经历了三起三落,即三次灭国与三次重建,终于一路发展成为了今天的波兰第三共和国
而立陶宛则与之不同,自从被俄普奥瓜分之后(主要是俄国),立陶宛就长期处于外国的统治之下,或是被外国势力所干预,这就是著名的立陶宛的外国统治期

19世纪的欧洲局势
那么被外国所控制的立陶宛究竟是怎样的情况呢?立陶宛的命运又将怎样改写?欧洲的局势如何又影响了立陶宛国家呢?
本期,咱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聊一聊被外国占领时期的立陶宛,看立陶宛如何在俄国统治之下艰难生存
俄国统治时期(1795-1815)
1795年俄普奥三国第三次瓜分了波兰,这次瓜分的直接结果就是让波兰-立陶宛王国的灭国,至此波兰第一共和国全部领土被瓜分得干干净净

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
而这当中,又以俄国的胃口最大,总共瓜分了超过50%的领土,当时几乎半拉东波兰都纳入了俄国统治之下,这当中就包括了立陶宛
而自打俄国在1700-1721年大北方战争胜利后,他就获得了波罗的海的海岸线,而这极大改变了波罗的海周边的局势,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使得俄国强势崛起

大北方战争
当然俄国的崛起跟当时俄国彼得大帝的改革、社会发展等都有关系,但获得了海岸线和出海口之后的俄国,才真正意义上成为了所谓的“俄罗斯帝国”

彼得大帝的改革
当时波罗的海沿岸诸国和诸民族也都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处于某种俄国的控制之下,像立陶宛更是直接被吞并
当然同样是俄国统治地区,俄国对待各部分还是有区别的,像当时立夫兰和埃斯特兰等地区处于俄国统治下要早得多,以及当地统治阶级主要是波罗的海的德意志人,所以俄国对该地区和其他部分像立陶宛的统治还是有区别的

今天波罗的海周边国家
而立陶宛地区真正的统治阶级其实是俄罗斯-波兰人,虽然波兰已被灭国,但要想彻底统治该地区,即使俄国毛熊也不得不一定程度上启用了一批愿与俄国“合作”的波兰旧贵族,于是乎立陶宛就处在这样一个境地
但是俄国人的目的也很明显,那就是“俄国化”,管你是波兰人、立陶宛人、乌克兰人还是白俄罗斯人,统统要被并入俄国,尽管具体政策上俄国人是区别对待的

俄罗斯帝国
而那些被俄国人利用来“以夷制夷”的当地贵族,俄国人也从未信任过,始终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试图将其纳入俄国当中
为此俄国政府一方面鼓励被统治波罗的海各地使用俄语,并且还小心翼翼得劝说当地居民皈依东正教,将俄国的法律和体制搬进了这些地区
毫无疑问这些“俄国化”的政策极其毒辣,也很有作用,但前提是要早个几十年,因为19世纪的欧洲,正是大革命、思想解放跟民族意识觉醒的时代
俄国人的同化政策不仅让立陶宛人感到不满,当时像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民族意识普遍觉醒,掀起了反抗俄国人的斗争
而斗争当中也有立陶宛人的身影......
新局势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正是著名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狭义上的法国大革命单指1789推翻波旁王朝的那场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
但广义上的法国大革命却涵盖了从1789到1871年间大大小小的各种革命,而主要的革命有五场:1789年大革命、1830年大革命、1848年大革命、1870年大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

法国大革命期间也历经了波折,比如革命初期先后经历了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的统治,后来雾月政变更是拿破仑上台
而拿破仑上台之后,成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即拿破仑帝国,又在欧洲范围开启了著名的拿破仑战争,极大影响了欧洲格局,这当中自然也包括立陶宛

拿破仑战争
拿破仑战争主要指1803年—1815年爆发的各场欧洲战争,而这场战争的起因则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战争的延续。而主角主要就是法国的拿破仑

拿破仑
拿破仑战争期间,欧洲各国为了对抗法国,新后组建了七次反法同盟,当然前两次是在拿破仑上台前打的,最后两次反法同盟才击败了拿破仑,其他几次反法同盟都被拿破仑一一击破,这也是拿破仑威名远扬的原因之一

七次反法同盟
而在拿破仑战争期间,不得不说的是波兰,就是那个立陶宛的好基友、老伙计波兰。本来两国都被灭国,但拿破仑战争期间拿破仑对于普鲁士跟奥地利的攻打与影响,“夺回了”被占领的波兰土地
于是在拿破仑的策划下,以这些地区构建了一个新的波兰国家,即华沙大公国(详情参见拿破仑建立的华沙大公国,波兰外国统治期之始——波兰简史10)

拿破仑帝国与华沙大公国
但相较此前的波兰-立陶宛王国,华沙大公国无疑缩水了很多,至少俄国占领的部分是很难要回来了,但这还是比立陶宛好多了,为啥呢?因为当时立陶宛可还是被灭国被占领的状态
当然在拿破仑战争的局势之下,立陶宛民族的处境好了一些,毕竟谁也不希望在最需要团结和盟友的时候出现反叛。
但当时法国大革命的成功极大鼓舞了欧洲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民族独立思潮,最终像立陶宛这样的民族掀起了各式各样、此起彼伏的独立运动

而相较于其他国家来说,立陶宛在此时节的发展又有所不同......
俄国统治
因历史原因,所以波罗的海地区的统治阶级以德意志人较多,在长久的发展过程当中,这些波罗的海沿岸居民也确实“忠于”德意志贵族们

而此时节波罗的海沿岸居民对于俄国的反抗,也可以归咎为是对德意志贵族阶级的“忠诚”,至少在文化、思想上这些人更偏向德意志而非俄罗斯帝国
所以为了缓和关系,俄国的统治其实还是挺把握分寸的,即要他们“俄国化”,又事事小心处处在意,给了不同程度的自治权

而这些波罗的海的德意志人也因为俄国的需要、政治的要求,在彼得大帝之后的历代沙皇期间受到重用,取得特权
最终到了叶卡捷琳娜二世大帝时期,波罗的海各地区地位发生了变化。咱们说近现代俄国史有两位大帝,一位是著名的彼得大帝,另一位就是这个叶卡捷琳娜二世大帝/女王(详情参见俄罗斯版“武则天”?叶卡捷琳娜女皇的彪悍人生——俄罗斯简史)

叶卡捷琳娜二世
而叶卡捷琳娜二世受18世纪启蒙思想的影响,致力于国家机器的高度一统,保持专制统治的基础,实行所谓的“开明专制”
于是乎,一方面叶卡捷琳娜时期的俄国致力于“大一统”,进行各种“俄国化”和兼并战争;另一方面也逐渐关注起了境内农民/农奴们的悲惨处境,着手改革农奴制

农奴制
叶卡捷琳娜就以波罗的海为“试点区”,重视发展帝国境内最基础的农业和改进社会结构。同时还将帝国境内的各省和地区组织起来,有的地区合并由总督管理,有的地区并入省
而与此同时,那些传统地区贵族的特权自然大大减少,因为帝国就那么大,帝国权力也就那么点,在中央更加集权的同时,地方权势势必减弱,这引起了当地既得利益阶层的不满
而对于波罗的海地区的“俄国化”也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各波罗的海民族的不认同,于是乎各地贵族们进行了有组织的抵抗,而俄国内部矛盾就此展开
期间各式起义反抗层出不穷,只不过规模与影响太小,并未动摇俄国统治的根基,当时立陶宛也是如此。

1812年的欧洲
这种情况之下,叶卡捷琳娜之后的历任俄国沙皇期间得到了改善,因为后几任沙皇又恢复了他们的特权,与此同时的拿破仑战争也深刻改变了欧洲局势,最终使得立陶宛的命运再次改变

1815年,拿破仑战争暂告一个段落,因为这一年的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战役中打败了拿破仑

莱比锡战役
此后拿破仑又复辟,有了百日王朝,但第七次反法同盟在滑铁卢一战最终结束了拿破仑的军事生涯,而欧洲诸国也开始了“战后分赃”

滑铁卢战役
最终立陶宛地区在被俄国统治了20年时间后(1795-1815),最终结束了俄国统治期,但随后却进入了更深刻的被统治时期,深受着普鲁士跟俄国的双重压力,继续维持着亡国的状态......

那么立陶宛何时独立?新的立陶宛国家究竟较之从前有何不同?新时代的立陶宛又何以沦落?

欢迎持续关注本系列,敬请期待下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