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曲相思话琵琶

2019-04-27 17:47 作者:江南拱桥夜  | 我要投稿

琵琶是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有“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的美誉。今天,我们就来讲述和琵琶有关的历史和故事。

1.暖玉琵琶寒月肤,一般如雪映罗襦

琵琶由“头”与“身”两大部分构成,头部主要包括“弦槽”、四个“轸子(弦轴)”和“山口”等。

 琵琶的身部,上端又称“颈”部,身部的中下部分呈上狭下阔,底呈半圆,中空,是琵琶的音箱。琵琶共有四根弦,系在下端“覆手”的四个小孔内。覆手中央处的面板上有一个小孔,称作“纳音”或“出音孔”。琵琶的四根弦,由粗到细分别称为缠弦、老弦、中弦、子弦。排列在琵琶头部两侧的四个轸子,由上至下分别称为缠弦轸、老弦轸、中弦轸、子弦轸。系弦时,弦必须固定匝系在规定的轸子上,即缠弦系在缠弦轸上、老弦系在老弦轸上、中弦系在中弦轸上、子弦系在子弦轸上,不可随意匝系。

制作琵琶对材质的要求较高,琵琶的头与身以及轸子多用硬木、铁梨木、花梨木、鸡翅木、酸枝木、黑檀木、紫檀木等,一些高档琵琶的相轴多用牛角、牛骨、象牙等制作。

琵琶发声十分特殊,音量大,音质清脆明亮;同时,琵琶发出的基音中又伴有丰富的泛音,使琴声的传播中衰减小,极具穿透力。

2.琵琶谁人制,长拨别离愁

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出现在秦朝,社会上开始流传一种圆形、带有长柄的乐器叫作琵琶。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琵琶弹奏时主要使用两种技法:向前弹出去叫批,向后挑起来叫把,所以人们就叫它批把。

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中记载:“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批,向后挑进称把,根据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后来,为了与当时的琴、瑟等乐器在书写上统一起来,便改称“琵琶”。

琵琶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北齐至唐代时,曹氏琵琶家族是当时的杰出代表。琵琶名家曹妙达在北齐时因善弹琵琶被封王,到了隋朝后又被封为宫中乐官。

唐代是琵琶发展史上的一个繁盛期,当时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甚至两军对垒也以琵琶作为馈赠礼物,“两军相见醉琵琶”。当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琵琶诗词,如“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是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而且在乐队中也处于领奏地位。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开始用手指直接弹,而不再用拨子演奏。

琵琶构造方面也有明显的改变,主要是由4个音位增至16个(即四相十二品)。同时它的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由宽变窄,这样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由于形制的大胆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涌现出大量的琵琶演奏者。

《录要》,又被叫作《绿腰》《六幺》《乐世》,这是唐代著名的大曲。关于曲子名称的来历,也有一个故事。

据传唐贞元年间,乐工进献新曲,乐曲清新委婉,唐德宗非常喜爱,但嫌曲调太长,于是命乐工节录其中的精彩部分进行演奏,故名《录要》。此曲流传很广,白居易在《听歌六绝句内乐》中说:“管急弦繁拍渐稠,绿腰宛转曲终头。诚知乐世声声乐,老病人听未免愁。”白居易又在《杨柳枝》中说:“六幺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由此可见,在唐代,《录要》与《乐世》《六幺》《绿腰》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3.《琵琶歌》与《琵琶行》

关于《录要》的演奏,唐代元稹专门写了一首《琵琶歌》。为元稹弹奏此曲的乐师叫李管儿,是段善本的弟子。

琵琶曲起,就像江峡猿啼,在三峡落雪的山峰间回荡;像晴空鹤唳,响彻云霄;像带霜的利刃,劈破竹节;像绝塞孤城的胡雁,哀泣悲鸣;像亘古的冰层,戛然一声巨响,冰面急速破裂。

在《琵琶歌》中,诗人用“月寒一声深殿磬,骤弹曲破音繁并”来写快弹和重弹,用“因兹弹作雨霖铃,风雨萧条鬼神泣”来烘托弹奏时候的氛围,用“低回慢弄关山思,坐对燕然秋月寒”描绘弹奏时的情态,用“百万金铃旋玉盘,醉客满船皆暂醒”来夸张弹奏的效果。

与元稹酷爱琵琶一样,唐代还有一位名人也非常喜欢琵琶,那就是白居易。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他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奏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弹奏琵琶者,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作商人妇。白居易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奏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说起了自己少年时的欢乐之事,而今容颜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白居易离京两年来,随遇而安,而今歌女的话使他感触颇深,于是便撰写一首长诗——《琵琶行》赠送给歌女。

歌女出场时“犹抱琵琶半遮面”,仅是转动琴轴拨动琴弦试弹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已经非常有情。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弹个不停,用琴声诉尽心中无限的往事。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又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的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着歌女的琵琶声,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秋月的影子,此情此景,白居易脱口而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五弦与南音

五弦琵琶按照《隋书音乐志》的记载,汉魏时期,西域乐人经“丝绸之路”从印度把五弦琵琶带入中国,开始在中原地区盛行,后来又流传到南方地区。唐代杜祐《通典》记载:“……然吹笙、弹琵琶、五弦及歌舞之伎,自文襄以来皆所爱好,至河清以后传习尤盛。”在敦煌壁画中,有20多个洞窟中画有五弦琵琶。

唐代诗人对五弦琵琶也特别偏爱,他们在许多诗歌中描绘着五弦琵琶的妙响。白居易在《五弦弹》长诗中写道:“……五弦一一为君弹。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鹤忆子笼中鸣。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五弦并奏君试听,凄凄切切复铮铮。”此诗对丰富的弦音描绘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可惜到了宋代,这种五弦琵琶逐渐被四弦琵琶所取代。

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有一把螺钿紫檀琵琶,这把用紫檀木制成的五弦琵琶工艺精细,通体施有螺钿装饰,腹面上嵌有一骑驼人抚琵琶的画面,这把琵琶是在唐代时传入日本的。

收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的唐代五弦琵琶

南音琵琶在琵琶发展历史上,自唐代发展为竖抱,但福建南音琵琶一直保持古老的横抱姿势,因而又有“横抱琵琶”之称。南音琵琶主要流行于闽南和台湾一带,是演奏福建南音的主要乐器之一,常和南音洞箫配在一起,共同演奏。

南音琵琶的演奏方法非常讲究,从演奏姿势到手指的技法都有完整的一套规则。如果翻看南音琵琶的背面会发现,那里精心雕刻了这把琵琶的名字。

有的南音琵琶名称会和它的主人相挂钩,有的则是琵琶制作者根据这把琵琶的特性来命名,例如深沪御宾社的古琵琶“裂石”就是以音色来命名的。

5.情感曲中传

传统琵琶曲可分为武曲、文曲以及文武曲。琵琶武曲在乐曲格调上的特点是叙事性和写实性。着重右手的演奏技巧和力量,常用扫弦、快夹扫、煞音、绞弦、推并双弦、拍、提、满轮等演奏技法,雄壮慷慨、气魄宏大。

唐代诗人王翰在他的《凉州词》中说:“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甘醇的葡萄美酒盛在精美的夜光杯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武曲的代表曲目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汉将军令》《满将军令》《水军操演》等。

文曲偏向抒情,旋律优美动人,擅长表现自然风景和人物的内心情感。演奏过程中以运用揉弦、拉弦等左手技法为主,格调细腻、轻巧、幽雅。

苏轼在《诉衷情·琵琶女》中说:“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琵琶女小莲琴声清越、婉转,细细听赏,乐声分明是在诉说着绣阁中的怨恨,声声感人。琵琶曲总是那么多愁情:“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文曲的代表曲目有《昭君出塞》《汉宫秋月》《琵琶语》等。

文武曲即文曲与武曲的结合,代表曲目有《阳春白雪》《高山流水》等。

“江头明月琵琶亭,一曲悲个万古情“。在清雅的琵琶声中,人们被一步一步地牵引着,流下了千年的相思泪。


一曲相思话琵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