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如何身安与心安?

请关注!每天将分享推荐权威精神心理相关的治愈经验、科普资讯
重大疫情面前,考验的是人性。正如孟子所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于大多数人,就是听从政府号令和专家建议,采取必要措施,少出门,不聚集,戴口罩,勤洗手,强化防控意识,守护好自身安全,其实就是为抗击疫情做贡献。站出的是血性。每一次大的灾难来临,总会有一些有血性有担当的冲在前面,他们是最可敬的中国脊梁。难得的是理性。如果说疫情来袭,我们需要理性地面对与抗击、那么待疫情过后最难得的就是理性思考、深刻地反思。
被中国感动的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他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这次疫情中的角色,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他们指导如何保护自己,如何保护家人,还知道如何集体行动来控制疫情!”
![]()
关于控制
心理学者曾奇峰提到“控制”,我们总把它作为贬义词用的,比如你想控制我。但在灾难面前,控制是一个褒义词。因为灾难导致失控,社会学层面的失控,会出现暴乱、抢劫等极端性群体事件。我们在这次疫情中充分感受到了由上至下的组织性,社会处在一个高度的可控的状态上,个人的掌控感是较强的。先有社会层面的身安,才有个人层面的心安。
另外一个控制就是与科学有关的。经过情绪波动之后,可以尝试调节情绪的一种方式——用思考代替情感。弗洛伊德说,哪里有情绪的大脑,哪里就有智慧的大脑。科学事关控制,科学的历史就是控制的历史。我们用科学来控制灾难,虽然到目前为止,有些灾难还没有办法完全控制,比如说地震、洪灾等。政府在各个级别,都有专门的疾病控制机构。这次与疫情有关的就是对疾病的控制。近期都是好消息,在这样大规模的社会学层面、科学层面和医学层面的控制之下,疫情已经取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就,全国新确诊病人已经降到50以下,这真的让人觉得安心多了。
![]()
关于创伤
做创伤的干预工作,我们都会告诉经历了创伤的人,在那样的情况下,你的所有的反应都是正常的,而且人是有自愈能力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把注意力用在做饭、做家务上面,把注意力从在手机上读太多悲伤的故事转移开,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加工创伤的独特方式和节奏。心理学者施琪嘉称:“创伤性事件不一定会导致创伤性结果。80%的人在创伤性事件之后,当事人可以自己恢复,不会导致创造性结果,特别是自然灾害。因为人类是从自然灾害中成长起来的,在长期的进化中发展出了自我恢复和痊愈的机制。”但是,如果这些情绪问题持续时间较长,已经引起了当事人生活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影响了工作和生活,比如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不能集中精力、对原本感兴趣的事物丧失兴趣等,那就有可能是一种心理或精神障碍了,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如果能够在早期预防,或能够得到及时的援助,心理状态会得到一定改善。
![]()
认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序号
症 状
具体表现
1
产生闯入性的创伤情境再现,再现的内容非常清晰、具体。
(1)疫情后,在脑中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疫情期的场景,从而反复体验当时那种焦虑、恐慌的感觉。
(2)反复而痛苦地梦到相关事件。
2
为了避免再度体验痛苦,会主动回避可能引发创伤体验的事物。
(1)努力避免旧事重提。
(2)回避回忆此创伤的重要方面。
3
高度的警觉,许多的细小事件都会引起患者比较强烈的反应。
(1)疫情结束后,对自己或他人的轻微咳嗽、喷嚏、感冒发烧等感到过度惊慌。
(2)失眠或睡得不深。
(3)难以集中注意力。
4
情绪或认知的改变。
(1)持续地情绪低落,对原本感兴趣的事丧失兴趣。
(2)经常有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
(3)对自己、他人、社会抱有负面的态度,持有非理性的负面观念,认为未来没有希望。
(4)自我孤立,避免与他人交往。
![]()
疏解压力与不良情绪
1.尽可能脱离创伤发生的环境,确保自己是安全的。做力所能及的事,尽量维持生活的秩序,恢复掌控感,尽量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
2.了解关于应激、心理创伤等方面的知识,理解自己在创伤和压力状态下的反应。
3.合理看待创伤,避免过于绝对化、过度概括、苛责自己,对自己和他人保持同理心和慈悲心。
4.面对创伤,与自己保持联结,观察和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可尝试写日记进行梳理;与亲人朋友保持联结,表达需要,获取支持。
5.运用有效的方法放松自己,例如深慢呼吸、冥想、正念、渐进式肌肉放松、有氧运动、音乐等。也可以接触能安抚情绪的物件,如毛绒公仔、照片、书籍等。
6.用积极的方式来应对压力,拒绝消极的应对方式。积极的应对方式是安全有度、具有疗愈作用的,例如适度运动、阅读、舞蹈、烹饪、与朋友交谈等。消极的应对方式如酗酒、抽烟、危险驾驶、不良性行为、自伤等,这些方式虽能缓解当下的痛苦,但如同饮鸩止渴,长远来看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7. 如有需要,请及时地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这是对自己负责,更是有勇气的表现。
举国上下有所省,有所思。面对疫情,国人众志成城,面对未来,生活重心也将继续。这场灾难注定会成为中国人的共同记忆,也会成为我们一起“创伤性成长”的机会。
希望正在经历疫情的人们,能够积极关注自身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自我调节或寻求专业帮助,以健康的身心状态面对未来的生活,冲破阴霾,点亮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