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山东师范大学2023年教育博士(Ed.D)拟录取名单



考博兵法(93):成功上岸到开学前应该做的事
经历了千辛万苦,又出笼了一批新鲜的博士生,每一个人的备考都有说不尽的故事,但是结果是好的——终于上岸了。在短暂的高兴和休整之后,就要为博士生涯做点准备了。
从得知上岸到九月份入学的这段暑假时间是正式博士生涯的过渡期,不能白白浪费。这段时间大约有两个月,两个月的时间足够长,可以做很多事情,抓好了这段时间就能给博士生涯一个很好的开始和动力。反之,如果没有规划的吃喝玩乐,那这两个月可真就是白过了。
“
首先,你最好联系一下导师。
如果你之前就有联系的导师,也确定了以后读博就跟着他读,那就给导师再发个邮件或者微信。这次联系就没有初次联系那么紧张了,也不必花费多少心思。询问一个导师需要提前看点什么书或者看看导师有没有他的计划和安排,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可能要提前进入课题组或者实验室了。干活不是坏事,可以早进入团队,早熟悉工作内容,早积累发文章的素材。有的导师可能招了好几个博士,千万别开学了一看,别人都跟着导师干了两个月活了,就你刚进来,那形式就不妙了。
一定要主动询问导师有没有活,表达一下你随时可以上手的意思。如果有活,那就干,如果没有,就问问导师要准备点什么,一般导师都会给你推荐一下书,或者让你着重看某一个领域的东西,因为接下来导师可能有这个方向的课题申请。反正,早晚你都得看,那还不如早行动起来。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还没有确定导师,那这个暑假就要早一点确定跟谁,越早越好,适合你的导师一定要先下手为强,也许等你下手的时候已经晚了,那你也得第一时间知晓,赶紧联系第二顺位的导师。当然,你就是不联系导师,等分派导师的时候,你也一定有导师带,只不过分配的导师你不一定满意。趁着现在你还有选择的机会,就要充分把握住这个主动权。读博士,可以说基本就是读导师,博导至关重要,这一点不可不察。
“
其次,要读文章。
有些同学可能想读一些经典的专著,这个不是不可以,只不过远水不解近渴,大家通常的情况是脑海里还空空如也,根本没有什么积淀。读经典专著,好处是巨大的,但是效果显现得太慢,而且专著不读个几遍根本收获不了什么,在没有庞大的知识体系的情况下,甚至读不出干货。单纯从博士能够毕业以及能够发高质量的核心期刊来讲,专著读不读都可以,关键要读高质量的文章。

找出两本你所在学科的顶级C刊和一本顶尖的外文期刊,优先读近三年的文章。基本上这些期刊都是双月刊,一年也就6期,每一期大约有15篇文章,除去哪些大牛的约稿或者宏观论述类的文章,比如整个学科的发展情况等,就是简单的一二三罗列下来的文章,剩下的有价值的文章可能也就是10篇。从这10篇中选出你感兴趣的读,也就是5篇左右。也就是说一本期刊一年值得你读的文章大约有30篇。
这些文章的作者基本都是年轻的学者,文章的质量非常高,都不是关系稿或者资历稿,靠的是文章过硬的实力。这就是你未来努力的方向,毕竟你还年轻,没有业界地位之说。千万不要贪多嚼不烂,这些文章的思维含量都很高,而且都是万字长文,仔细研读一遍的话差不多就得一个小时,再拆解分析的话,可能总耗时三个小时左右,而且还不能是连续工作三小时,这三个小时一定是分散开的,否则大脑根本扛不住。
专门找个笔记本或者建一个文档,记下文章的题目和作者,以及文章的具体信息。比如,文章是怎么提出问题的?文献综述是怎么写的?用了什么方法?结构设计如何?创新点怎么提炼的?得出了什么结论?语言风格怎么样?有哪些缺点?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优点?有哪些精彩的段落或者语句?
不要怕麻烦,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整理下来,你就彻底吃透了这篇文章,关键是学会了文章背后作者花了无数时间和精力总结出来的套路。不仅学到了具体的知识,还学到了背后的思维方式,这是进步最快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至于数量,我认为一天能彻底研究明白一篇就不错,如果学有余力或者状态很好,研究两篇也未尝不可。给自己定一个任务,一天最低一篇,千万别放水,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很容易最后就坚持不住了。两个月,大家会至少深度研究60篇文章。这样你的脑海里就有了根基,以后看到新的文章会不断地和这60篇文章碰撞,雪球会越滚越大。
经过这个训练之后,一方面你的思维适应了高质量文章的难度,你再读文献就不会吃力了;另一方面,由于文章都很新,你对最新的学术前言就会把握的很到位,写东西容易发表,而不是写一些老掉牙的东西,鉴赏力上来了;再者,你读着读着就会发现自己对哪一块或者哪几块很感兴趣,这就是你以后的研究方向,导师问你起来,你也有话说。
方法教给大家了,你看了一定觉得很有道理,我可以肯定的说,这么做的同学可能一百个里面也才有一个,我希望你是那一个,坚持下来就是坚持下来了,好处无穷。
除了读顶级期刊的论文,还要把你意向导师的文章也读一读,这样就可以全面了解你博导的学术观点和学术历程,以后交流起来也方便,还要把学院其他导师的文章读一读,以后在学院学习,确保对每一个导师都很熟悉。
然后还有时间的话,就把英语提升一下,英语好的优势是很大的,最起码也要确保很顺畅的读英语专业文章。现在很多国外的期刊有好的文章,这是客观现实,你就不得不把英语学好。如果还有时间的话,那就去补一补自己将来科研的劣势,比如你的量化不好,那就多学一下量化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