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国中山王府官制

正议大夫臣蔡应瑞、紫金大夫臣蔡铎、正议大夫臣程顺则等奉令,照依旧衔,翻正汉音,谨呈上览。
正一品特晋封禄大夫柱国。王相元侯勲德优盛者授此。多系赠官。
正一品封禄大夫元侯。王子弟膺封爵禄,居一等,故称封禄大夫元侯。
从一品永禄大夫加爵元侯。郡侯有勲德者,封为加爵元侯。
从一品永禄大夫郡邑侯。元侯子孙授一郡,或一邑,皆世爵禄,故称永禄大夫郡侯或邑侯。
正二品隆德大夫法司正卿或加衔法司正卿。秉宪大夫勲德优盛者,赐绿彩织冠,授隆德大夫。若隆勲大夫陞隆德大夫者,称加衔法司正卿。
正二品秉宪大夫法司正卿。王之三卿,秉政司宪,故称秉宪大夫法司正卿。
从二品隆勲大夫加衔法司正卿。亲奉大夫有大勲德者,升授隆勲大夫,加衔法司正卿。
从二品亲奉大夫郡邑伯紫巾亚卿。有勲德者,赐紫巾冠,亲侍王官,授一郡或一邑,秩亚卿,故称亲奉大夫郡邑伯紫巾亚卿。
正三品宣询大夫谒者耳目官。事无大小,皆由谒者禀明法司通行。又耳目官职掌宣令询访采凡入告,故称宣询大夫谒者耳目官。
正三品正议大夫。明初,赐三十六姓。中山命程复、王茂为国相兼长事掌贡典。嗣以长史奉贡为例,后航海及数次者,诰封正议大夫,荣归大名,号昉于是矣。
从三品进显大夫加衔谒者。勤劳有异功者,授进显大夫加衔谒者衔荣之,故称进显大夫加衔谒者。
正四品精绎大夫赞议官。赞议官职掌凡议论细绎玩味佐谒者度支官,故称精绎大夫赞议官。
正四品中议大夫。职次正议大夫,故称中议大夫。
从四品宫候大夫察侍纪官。勤职有累绩者,加察侍官直王官以候补职,故称宫候大夫察侍纪官。
正五品奉宣大夫遏闼理官。兼才德者授遏闼理官,入直宫院,奉令宣谕,故称奉宣大夫遏闼理官。
从五品供直大夫加衔遏闼理官。凡选俊杰士加遏闼理衔,供直朝王。故称供直大夫加衔遏闼理官。多是世家授此衔。
正六品承直郎仪卫使。此职掌统领扈卫□属,故称仪卫使。儒士授此衔。
从六品叙德郎。吏员授此衔。
正七品承事郎。
从七品从职郎。儒士授此衔。
从七品叙功郎。吏员授此衔。
正八品内使郎赞度内使。以仪度赞佐长者,故称赞度内使。
正九品登仕郎点班使。朝见时专掌百官班列,故称点班使。
从九品登使佐郎。凡士大夫子弟,八岁始读小学,习幼仪书札。十五岁读大学及中庸、论、孟,兼通算法。邑长选举孝廉、秀士,详核世系,因谒者荐于法司。法司启王,授以小职。果有才能,通晓时务,方授一官,著绩加级。或有以馀力留心经学者,特用旌奖。从来陞转次第如此,回采地俸禄。
一 国相采地一郡或二郡。土语谓郡曰间切。分地赐禄,土语谓禄曰知行。相禄六百石,或有大勲者,应勲加增至千石止。凡国相选贤任之,故世爵不世官。告老致仕,赐嗣子禄三百石,采地一郡。传至曾孙为减少。
一 法司官采地一郡,禄四百石。又选贤任之,故世禄不世官。采地传及子孙,赐子禄八十石。至曾孙为减少。
一 王舅采地一郡或一邑。土语谓邑曰村。禄八十石或百石、二百石,皆应功绩赐之禄、采地。又应功传及子孙。
一 紫金大夫采地一邑,禄五十石或八十石、百二十石,应功绩赐之。采地传及子孙,赐子禄四十石或五十石。及孙为减少。□明季独有紫大夫蔡坚禄三百石,赐嗣子禄百石,后减少为五十石。
一 紫巾官采地一郡或一邑,禄三十石或五十石、八十石,应功赐之。采地传及子孙,赐嗣子禄应功多寡不等。
一 司宾耳目官采地一郡或一邑,禄八十石。本家传承禄在外,以下皆同。
一 典宝耳目官、司刊耳目官、管泊耳目官、同知度支正,采地同司宾,禄四十石。
一 那霸官采地同司宾,禄八十石。
一 赞议官俸支给三十二俵。土语谓俸曰扶持方。
一 遏闼理官俸二十俵。
一 昆那官审理〔大使〕俵二十俵。
一 正议大夫采地一邑,俸二十四俵。有禄者不支俸。
一 中议大夫采地一邑,俸二十俵。
一 长史采地一邑,禄二十石。自家俸禄在外。
一 都通事俸十六俵,或有采地不等。有禄者不支俸。以下皆同。
一 副通事俸十俵。
一 通事俸八俵。
一 秀才俸四俵。
一 若秀才俸二俵。
右耳目官以下应功绩大小,采地并禄传及子孙不等。
凡分地为禄者,不得如数全收。譬如有一顷田米百石,内五十石耕夫收,五十石禄主收。禄主五十石内,有公费杂沠十石,馀为定例。故除其公费杂沠外,实收三十七八石,大略如此。
凡俸禄如白米,收者公升五十为一俵,土语呼曰包,谷草袋曰俵,以二俵为一石。如糙米,收者以五斗六升为一俵,以二俵为一石。如收谷入仓者,谷升二十八为一俵,以四俵为一石。此为不刊之制也。谷升以公升二升为一升。
冠带歌
一品王亲彩织冠,二品紫帽是勲官。
三品为始至七品,共戴黄帽赴朝端。
八九品官并杂职,总是红帽一样看。
惟有小吏戴绿帽,平民青帽制不刊。
若问腰带有品级,一品锦带上金銮。
绣龙黄带二三品,四品红带龙亦蟠。
五品以下杂花带,青布妆花是吏鞶。
欲识中山冠带制,资品数来自可观。
簪品歌
侯爵正卿黄金簪,金花银柱亚卿簪。
上京朝贡皇华使,从来庄重赐金簪。
三品以至荫生子,一概加荣许银簪。
杂职小吏无品级,不敢银簪插铜簪。
朝衣歌
一品绿袍爵最高,二品以下皆青袍。
须知蓝袍总是吏,自古朝衣此三号。
职官
凡府第职官等名汉音、土语,皆合上下二层。上层属写者皆是汉音,下层写者即是土语。
王府——御城
国相、元侯——诸司代
王、相府——诸司代御殿
家传紫巾官一员——亲方部大亲
家令察侍纪三员——座敷大亲
家赞三员——与力
掌翰使一员——右笔
三法司三司官——阿司多部
天曹法典礼正卿一员——御礼仪方
家赞三员——与力
地曹法司司农正卿一员——御检地方
家赞三员——与力
人曹法司司元正卿一员——御物座方
家赞三员——与力
属官泊笔帖一员——泊笔者
属官赞司大使一员——锁大屋子
谒者——申口众
司宾耳目官一员——锁侧
典宝耳目官一员——御双纸库理
司刑耳目官一员——平等侧
管泊耳目官一员——泊地头
赞议官五员——吟味役
议政堂主稿外史一员——评定所笔者主取
议政堂掌笔帖六员——同笔者
度支官——御物奉行
度支正紫巾亚卿一员——亲方奉行
同知度支正二员——本役
赞议官三员——吟味
典簿厅主簿一员——帐当主取
核省厅核减二员——简略座役人
羡馀所大使二员——残物座大屋子
掌笔帖十员——帐当笔者
王法宫——百浦添下库理
侍直紫巾亚卿无数额——番之亲方部
侍直察侍纪官无数额——番之御座敷
宣纳遏闼理官十二员——前之当
赞度内使十二员——前之里之子
司花内使十二员——前之花当
内司官生十二员——小赤头
九引官——势头
奉引仪卫使九员——势头众
奉引点班使九员——筑登之多
内治宫——闻得大君御殿
法司兼总理宫事一员——总大亲
副理宫事紫巾官三员——亲方部大亲
宫尹察侍纪三员——座敷大亲
近习
中涓舍人三员不拘品级——御近习
内厨——御内原台所
烹调膳夫一员——御内原庖丁
国书院——御书院
供奉紫巾亚卿三员——亲方
供奉遏闼理官三员——当
供奉遏闼理赞二员——相付当
主翰侍史一员——御右笔主取
掌翰侍史三员——御右笔
贴翰侍史三员——同相付
典茗内司三员——御茶道
综器内司二员——御物当
洒扫内司三员——御路地当
赞度内使十二员——里之子
司花内司六员——花当
内使官生六员——小赤头
典膳所——御料理座
和羹令三员——御庖丁
和羹丞三员——同小盘
大使二员——大屋子
大笔帖一员——大笔者
小笔帖一员——胁笔者
调禄所——大台所旧名百次
大使二员——大屋子
大笔帖一员——大笔者
小笔帖一员——胁笔
烹调膳夫三员——庖丁
宴器局——御道具库理
大使一员——大屋子
掌笔帖一员——笔者
良医所——御医者座
良医师六员——御医者
贴医师二员——同相付
贮药局——纳殿
大笔帖二员——大笔者
小笔帖二员——胁笔者
宗正府——御系图座
综宗正元侯一员——总奉行
左宗正郡侯一员——副奉行
右宗正紫巾官一员——副奉行
经历三员——中取
掌笔帖三员——笔者
赋税司——高所
督正赋税紫巾官一员——亲方奉行
督正赋税劝农使三员——座敷奉行
大使三员——大屋子
掌笔帖六员——笔者
核实司——算用座
核实督正紫巾官一员——亲方奉行
核实督正察侍纪二员——座敷奉行
大使六员——大屋子
掌笔帖九员——笔者
典药所——螺赤头奉行所
典药正察侍纪一员——奉行
掌笔帖一员——笔者
造金局——金奉行所
督工察侍纪一员——奉行
掌笔帖一员——笔者
承运左笔——金御藏
大使二员——大屋子
掌笔帖二员——笔者
验金法马使一员——金见
承运右笔——銭御藏
大使二员——大屋子
掌笔帖一员——笔者
广丰仓——米御藏
大使二员——大屋子
掌笔帖二员——笔者
典厩署——御马屋
圉师一员——御别当
掌笔帖一员——笔者
大美殿——大美御殿
法司兼总理殿事一员——总大亲
副理殿事紫巾官二员——亲方部大亲
殿尹察侍纪一员——座敷大亲
内懿宫——王妃御殿
法司兼总理宫事一员——总大亲
副理宫事紫巾官三员——亲方部大亲
宫尹察侍纪三员——座敷大亲
世子府又称储府——中城御殿
法司兼总理府事一员——总大亲
储传紫巾官三员——亲方部大亲
端尹察侍纪四员——座敷大亲
赞善六员——御与力
掌翰史二员——右笔
赞度内使三员——里之子
内使官生三员——小赤头
鹰把式一员——御鹰匠
世孙府——读谷山御殿
法司兼总理府事一员——总大亲
储传紫巾官三员——亲方部大亲
端尹察侍纪四员——座敷大亲
赞善六员——御与力
掌翰史二员——右笔
赞度内使三员——里之子
内使官生三员——小赤头
圉师一员——御别当
元侯府——思子部御殿
家传紫巾官一员——亲方部大亲
家令察侍纪三员——座敷大亲
家赞三员——与力
掌翰史一员——右笔
加爵元侯府——思弟部座敷御殿
家令察侍纪一员——座敷大亲
家赞二员——与力
东苑监——御茶屋守
监令一员——守本役
贴监一员——守相附
寅宾馆——御客屋
馆守一员——客屋守
虞衡司——山奉行所
总虞衡元侯一员——总奉行
左虞衡郡侯一员——左奉行
右虞衡紫巾官一员——右奉行
副虞衡察侍纪一员——座敷奉行
掌笔帖三员——笔者
观察司——总横目方
各乡设立 巡察官分巡地方——小横目
总观察郡侯一员——总横目
副观察紫巾官一员——副横目
掌笔帖二员——笔者
真平等——真和志平等
左大尹郡侯一员——大与按司部
右大尹紫巾官一员——同亲方
少尹察侍纪四员——小与座敷
南平等——南风平等
左大尹郡侯一员——大与按司部
右大尹紫巾官一员——大与亲方
少尹察侍纪四员——小与座敷
西平等——西之平等
左大尹郡侯一员——大与按司部
右大尹紫巾官一员——同亲方
少尹察侍纪四员——小与座敷
理梵司——寺社奉行所
理梵正紫巾官一员——亲方奉行
理梵副察侍纪二员——副奉行
掌笔帖二员——笔者
综石局——石奉行所
督工察侍纪一员——奉行
掌笔帖一员——笔者
司窑局——瓦奉行所
督工察侍纪一员——奉行
掌笔帖三员——笔者
嵌螺局——贝折奉行所
督工察侍纪一员——奉行
掌笔帖二员——笔者
贮材局——御材木奉行所
督材察侍纪一员——奉行
掌笔帖二员——笔者
工正所——木奉行所
督工察侍纪一员——奉行
大使一员——大屋子
掌笔帖二员——笔者
审理所——平等所
大使三员——大屋子
掌笔帖三员——笔者
中山征课使——中头方代官
主事一员——代官主取
掌笔帖五员——笔者
山北征课使——国头方代官
主事一员——主取
掌笔帖五员——笔者
古米山征课使——久米嶋代官
主事一员——主取
掌笔帖二员——笔者
协理府总理唐荣司——久米村总役
紫金大夫典礼亚卿一员——总役亲方
正议大夫无额数——正议大夫
中议大夫无额数——中议大夫
长史二员——两长史
属官大笔帖一员——久米村大笔者
都通事无额数——大通事
副通事无额数——胁通事
司历通事一员——历通事
书表笔帖式一员——汉字笔者
讲解师一员不拘品级——讲解师匠
训诂师一员不拘品级——讲书师匠
通事无额数——通事
秀才无额数——秀才
若秀才无额数——若秀才
那霸官——那霸役人
左堂赞议官一员——里主
右堂察侍纪一员——御物城
大笔帖一员——大笔者
小笔帖一员——胁笔者
理问所理问四员——问役
承应所承应一员——假屋守
业辔所业辔一员——别当
武备司——兵具当
军器监一员——役人
掌笔帖一员——笔者
弥世公馆——亲见世
大使三员——大屋子
掌笔帖三员——笔者
若笔帖六员——若笔者
烹调膳夫一员——庖丁
舟所——船手
大使二员——大屋子
大笔帖一员——大笔者
小笔帖一员——胁笔者
那霸库——那霸御藏
大使二员——大屋子
大笔帖一员——大笔者
小笔帖一员——胁笔者
麻姑仓——宫古御藏
大使二员——大屋子
掌笔帖二员——笔者
转运所——仕上世座
大使二员——大屋子
掌笔帖三员——笔者
糖团——砂糖座
主事二员——主取
大使二员——大屋子
掌笔帖二员——笔者
天使馆属司各官临时设立今不备载——官屋
馆务司——宿当
承应所——用闻
掌牲所——平等
供应所——百次
理宴司——振舞
书简司——墨当
评价司——评价
奉使官——旅御使者
法司王舅——阿司多部王舅
紫金大夫——役亲方
紫巾亚卿——亲方部
耳目官——耳目官势头
正议大夫——正议大夫
长史——长史
使者——势头
都通事——大通事
才府使——才府
官舍使——官舍
副通使——胁通事
王舅通事——王舅通事
出差——旅行役
仓庾使——藏役
大文——大笔者
小文——胁笔者
使赞——与力
管船直库——船头筑殿
总管——总管
奉监司——先岛在番
麻姑山监抚使一员——宫古在番
监抚掌笔帖二员——在番笔者
八重山监抚使一员——八重山在番
监抚掌笔帖二员——在番笔者
各郡监抚使一员不拘品级——诸间切在番
各岛监抚使一员不拘品级——诸岛在番
祝长
七社神乐祝七员——七社祝
神歌长一员——神歌主取
神歌协长三员——神歌亲云上
巫觋长——时之大屋子
办工师——诸细工头
绘师——绘师
镘师——壁涂师
嵌螺师——贝折师
削制师——削物师
圈桧师——桧物师
裱𧚻师——裱贝师
舟大工——唐船大工
木大工——木大工
石大工——石大工
窑大工——壶势头
各岛各郡土官——大佐博理
协尹治土忝一员——地头代
首里大使一员——首里大屋子
麻姑山一名太平山土官——宫古嶋头
头目比郎椤一员——平郎
头目芝茂地一员——下地
头目乌路嘉一员——砂川
首里大使五员——首里大屋子
八重山一名木山土官——八重山嶋头
头目彛师加纪一员——石垣
头目乌巴麻——大滨
头目弥椰椤——宫郎
首里大使四员——首里大屋子
协理府紫金大夫臣蔡铎、正议大夫臣蔡应瑞、正议大夫臣程顺则等谨启:臣铎等读麟经而知春王之义也,读孟子而知爵禄之班也。盖周家之制,有天下者称王,有国者称公侯伯及子男。既以五等通于天下,复以六等施于国中。有卿、大夫、上中下士之设,自五子称帝以来,而同姓有亲与异姓有功者,皆得册封为王爵,比公侯伯等。虽云加隆,靡不敢听命于天子。独海外奉贡诸邦,远隔汪洋,所有国中之政悉听其地所宜,设官分理,其所由来者旧矣。维我中山,传国历久,设官分职,典礼明刑,劝农弼教,已非一日。恭逢皇清定鼎分爵,锡子加恩尤笃,特允陪臣、子弟入监读书。膺兹高厚,浩荡难名,臣等伏睹圣天子声教,诞敷无远弗届,所有本国官爵,敢不仰遵王令。依衔翻正,以照车书一统之风。惟恐才识猥鄙,难于胜任。因竭管见,叅考簿章,照依原设各衔,首定秩勲、次列、官职,务使臣工尽由资格,冠簪、服色尽一。不刊本古,立官而同。总以符旧制,谐正音,不矢同文治意。虽班爵,实尊王也。翻正告成,谨缮简明清册呈览,伏乞上鉴,俯赐察夺施行,为此具启以闻。康熙四十五年八月初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