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保对的碎碎念
个人倾向于将访谈看作一场台前幕后的剧,访者在幕后,答者在台前,访者在尽量隐匿自身角色(包括个人身份、性格特征、事件观点)的情况下引导答者在台前展现部分自我。当然,令观众欢喜的自然是这显露出来的部分自我越发真实,甚至于打破以往对答者的固有印象为最佳,这便必然考量访者的采访风格与采访水平,以及答者的应变方式。 有些访谈不会将访者画面剪辑加入,这就相当于舞台上的那层帷幕更加实质厚重,仿佛是一场专属于答者的独角戏,拿着一本有大纲的剧本在演出,幕后的访者可以视为任何人,因为他/她是完全隐匿的,并不会影响到这场访谈的质量与特色走向。 有些访谈将访者画面剪辑加入,这就得看访者的自身特征。如果其给观众的个人印象极为微弱,那么他/她更相当于流程支持,直白来说,就像一位也拿着剧本在递话筒的人,这个人可能不会被视为任何人,但可替换性其实也很高。 如果访者给观众的印象是不可替代的,那么便得看其访谈的风格特色,这会影响到舞台上这层帷幕究竟能遮掩多少,访者穿过帷幕来到台前的距离究竟是多少,舞台上聚光灯的分配比例究竟是多少。比方说,柴静的访谈柔和简短,她会来到台前,但舞台上的聚光灯依旧会有很大部分聚焦在答者身上,易立竞的访谈犀利直入,给观众更深刻的印象,聚光灯似乎多了几盏照映在她的身上。当然,她们都是极为出色的访者,都还是将绝大的舞台空间交给答者,不喧宾夺主,还访谈以本质目的。 如果当访者输出更多自身的观点,这在个人看来,很难被称为访谈,它更像是一场“对话”,访者与答者几乎在舞台上的同一条水平线,这时候“访者”这个词只是沦为一种形式上的称呼,因为其在“访”的过程当中也在“答”,如果答者的应对能力与反问能力更强,那么在不加限制的情况下,双方角色岂不是有可能完全置换?这便更加无法被归为访谈。 那么答者呢?一场优秀的访谈其实很在乎答者的表达输出,因为大部分空间与时间是答者的,如果其支撑不起,简单来说就是“没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场访谈在某种意义上便完全失去作用了,所以回过头来看,如何激发答者的表达输出,访者的能力便在此处凸显。 舞台上这场剧究竟能否赢得满堂彩或者满堂论便在于这一来一回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