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体制内的年轻人,是世外桃源的神仙日子,还是高度世俗的生活

离开大城市,回到县城,是这两年的年轻人趋势之一。同时伴随着高学历低就业的趋势,各类小县城,似乎正成为诸多海归、名校硕士的选择。
比如坐标湖北某县城,一位朋友监考了这边的事业单位考试。一个县城发改委的事业编,竟然有100多个人报考,并且里面有四个海归,还有武大、兰大,南大的,感觉很卷,一起监考的领导也说,以前回县城考公的大部分都是普通二本三本的,而这两年,哪怕是下面街道的岗位,都不少211的硕士。
我因为一直做职业辅导,所以很多亲戚朋友会和我商量小孩的发展。然后我发现,商量来商量去,回到老家进入体制内,还是最多的。
这些年轻人,成为县城里的新的中产阶级。
在网上,也有很多这种回到县城体制内工作的故事和日常分享。
有人觉得,这是神仙般的生活,不用加班熬夜,通勤时间短,中午回来吃饭睡个午觉。
有人觉得,这是向世俗低头,因为这里的生活,没有新鲜和激情,只剩下一眼望到头了。
我通过访谈、观察朋友圈,发现进入县城体制内的年轻人,有如下生活特点。
第一,他们的消费较好。
这类县城体制内年轻人,饭局较多。似乎每周都能攒个饭局。而我回想自己,上次和朋友吃饭,几乎是两个月前的事情了。我问了一下身边在北上广的朋友,都感觉饭局并不多——职场中不多,生活也不多,哪怕是多年的朋友,也得提前邀约,一年有两回吃饭就不错了。同学的聚会更是几年才有一次。
而我问了在县城体制内的朋友,几乎每周都有1-3个饭局,或者是单位同事一起吃一顿,或者是朋友邀约就吃一顿。
除了饭局,精品水果、服装购买、以及附近农家乐、钓鱼这些消费也是很不错的。我记得有一次国庆聚会,我县城的同学说,她朋友圈的女性,谁衣柜里都有几件千元以上的衣服,春夏秋冬分别有两身衣服。
为什么县城的体制内,消费能力会这么好?有几个数据。
一是大家普通认为,体制内的收入,换算成体制外的收入,可以按照1:3或者1:5的比例。也就是说,我在体制内,收入4000元,相当于体制外的1.2万以上收入。所以县城体制内的年轻人,是当之无愧的中产阶级,有自信有消费能力。哪怕这些年轻人,每天吐槽自己几千块钱的月薪,其实这份消费也说明了其内在自信,或者叫优越感。
二是这些年轻人,通常还有父母的补给。在县城里,有朋友有钱有闲的年轻人,多数父母也是体制内,所以父母有退休金,因此买房买车养育孩子,能够得到父母的很多补贴。大家都是这么过的。而毕竟世上所有的馈赠,都已经暗中标注了价格。所以接受馈赠,也就要接受干预。我在辅导县城的同学时,会发现他们的婚姻、买车、要不要换工作中,父母都有绝对的影响力。

第二,社交中,工作和出身占主要成分。
大家聚会中,如果有不太熟悉的朋友,几句话问出在哪里工作,父母都是做什么的,爱人在哪个单位,马上就将这个人定位好了。
也因为这样,不是体制二代的年轻人,会感受到人情冷暖了。比如我辅导的一位985硕士,考了两年,考到山西一所县城的事业单位。她这样描述自己的社交圈子。
一是日常社交,单位领导组织大家周末逛农家乐或者烧烤的时候,我其实和大家不太融洽。大家也算是照顾我,有时候不让我带食材,也会主动开车捎上我,但是我总觉得没意思,去了两次就不去了。
二是相亲和婚姻的等级序列。她说,“这边的婚姻,高度商品化。我被人评价,学历还行,不够年轻,也不漂亮,再加上父母都是外地的打工的,不是体制内,所以我在婚姻市场,被介绍的都是二类本科或大专,且个子不高的男孩。有的给我介绍的男孩,学历不好,也并没有体制内的工作,但是父母都是体制内的,相亲的介绍人,言语之中就是告诉我,各方面条件都称斤轮两的分析过了,这就是你应该匹配的。”

第三,工作会认真做,也不是什么神仙工作。
这些回到县城的年轻人,通常学历不错,在单位里是真要干活的那一批人。所以倒也不会一杯茶一张报纸等下班。他们还是很忙的。
一是各类会议和写材料,在年底忙的时候或者集中学习的时候,忙到晚上9点,也不是很少见。
二是各类主题活动。表演节目、聚会、排练,这些也经常占用周末的功夫。而且作为年轻人,在这种场合,也往往被安排要积极表现。
三是工作中的人际矛盾,以及来自领导的压力,也是一样的。偶尔晚上聚会,也会吐槽一下,今天怎么领导就和吃枪药一样找茬。然后单位年会的一顿酒,也会有谁和谁,由来已久的恩怨。
以上生活,在我看来,其实不是远离竞争和红尘的世外桃源,反倒是更加世俗化的生活。
只是这里没有失业的风险,所以竞争并不是发生在业务上,也不是显性的,而是用更隐晦的方式,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和排序。
而且从消费到交友,都范式化了。
因此,并不是单纯的年轻人,适合这种县城体制内,而是符合下面三个条件的人,才真的适合县城体制内:
第一条,你的父母也是体制内的。
第二条,你有较好的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这里的适应能力是理解规则和适应规则。
第三条,你喜欢这种红尘和世俗气息。
通过这一些列比较,我为什么有一种诡异的感觉,就是大城市的白领,固然每天平均两小时通勤,居住的房子也不大,反倒是有一点天地宽广、遗世独立的味道。
以上,并不是要贬损,世俗化也好,浪漫主义也好,没有比生活更个人的事情了。
选择了,就去适应,别抱怨,因为“我哪有其他选择”“我也没办法呀”,是最没意思的状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