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理解矛盾,才能理解技术

2020-07-25 08:30 作者:海东Bot  | 我要投稿

今天聊一聊关于枪术的几个问题。

传统武术中有“枪不漏把”一说,意思是说持枪时后手要握住枪根,这是武术中最常见的持枪方式。

但是当我们考察古代的枪术图谱时会注意到,古谱中战阵兵枪实际上是“漏把”的。这两种方式孰对孰错呢?

如果按照庸俗的理解模式,很容易会认为,互相矛盾的两个现象之间必然非黑即白,继而得出结论:古谱中漏把的持枪方式是对的,传统武术中持枪根的手法是错的。那么我们进一步提问,漏把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庸手就很难说清楚了。有人说是为了便于倒根打,这里馆长就不予置评了……

实际上,作为持枪的手法,漏把和不漏把都对,只是操作不同重量、长度的枪时我们会选择不同手法,或者在不同的对敌距离下用枪时,后手的把位略做调整而已。

武术的“动作”是死的,但武术的使用者——人是活的。武术本身就起源于人与人血腥残酷的斗争中。如果我们将武术当做一个动作的系统来看待,用体操思想理解武术的内容,必然会陷入到形式主义的泥沼。只有用对抗的思维来理解武术,武术才能活起来,充满它古老又原始的生命力。

以对抗的思维来看武术,就不能拘泥于武术的动作本身,而是要从研究对抗中的技术与战术运用入手。使用武器的方法,有规律而无定式,好的方法来源于对规律的把握。接前文所说,无论持枪漏把与不漏把,用法和规律是一样的,所以,看似矛盾的两种说法,也只不过是一个统一整体中两种不同的表现而已。

说完了漏把,我们再谈谈“留把”。有的老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后手必须靠位在腰眼,有的老师则要求可以把后手向回抽,留一截把位。同样的,考察古谱其实两者都有过存在。那么留把与不留把哪个对呢?

想必你已经猜透我要说什么了,答案是一样的,都对。留把与不留把,同样是一个整体中的两种不同表现。我们在教学中通常要求新学员不留把,这是为了便于更好地体会大枪的发力方法。但有时也会让新人留一把练习,因为当你的力量基础过于薄弱时,留把反而是一个更好的入门练习方法。在对战中,我们同样可以在两者之间灵活地选择和调整。

下一个问题同样是每年都有人问馆长,而且问的比较多的。

“练大枪需要抖吗?”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在大枪课上是不教抖枪的,同时我又有花枪的基础,在花枪课上也会教一下抖枪的技巧。对于抖枪这个问题,我想这次严谨、科学又客观地回答一下:



“随你的便。”

没错,这就是我给你的答案。

随你的便,想抖就抖,不想抖就不抖。

为什么这么说呢,枪是在人手里的,但你在革枪时力量去了哪里?如果是对枪,力量必然是倾泻到对手的枪和手臂上最好。所以我建议革枪可以跳过单人训练直接进行双人训练,这样我们对抖枪的问题甚至没有必要讨论……

如果是单练,抖枪只是我们用较软枪器在空练革枪时,表现在外的一个现象而已。正常人都知道力是有方向的。在一个曲线运动中力的方向在不停变化,如果我们在肢体给枪的作用力转向斜下方时用手臂制动,枪头就会在惯性作用下继续运动,而枪杆会发生形变并回弹,我们借力顺势向对侧革,连起来就成了抖。

这个技巧其实很简单,当然,简单的前提是你有系统训练过武术的基本功,能够在每个点位自由地发力和控制力。当我说到这个前提的时候,我知道绝大部分读者并没有,但我还是想这样说😃,因为技术问题的确不能拿外行作为参考。如果换一种方式呢?我们不做制动,而是顺着革枪的曲线继续转动让枪回到中平枪的“中心线”上,枪在这个后半程是不会发生形变的。

所以,枪是否会抖,对于一个练枪的人来说,真的只是在于两个问题,一是你是否想抖它,二是枪杆的挠度。软杆你抖抖还是挺快乐的,只要明白方法(这里指的是跟武术老师训练过,不是躺着看视频觉得自己明白了),把白蜡杆的枪抖起来真的很简单。如果你觉得难,可能是因为太弱吧,枪术真的不适合你,你应该好好玩手机。

如果是硬木杆、碳杆,或者粗壮的大枪杆你非要抖它。手机也得选择性的玩一玩了,这个智力吃鸡和王者够呛,就刷刷抖音吧。

扎枪的方法其实就更多了,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聊。(主要是今天已经懒得再打字)

刚才我们分析的几个问题,似乎都是这样也可以,那样也行。是否说明枪是比较粗放的武术,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随机应变呢?

当然不是,恰恰相反,枪是最精细的武艺,精细到一丁点细节上都有活儿。想走进枪术的世界,还是找个老师,做好付出几年苦功夫磨练的准备吧!

也许你想说,我偏不,我就要看古谱自己复原,你说我没用。让我跟老师学?劳资要当祖师爷!这种情况我是绝对不会拦着的,你就加油奥利给可劲干呗。





理解矛盾,才能理解技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