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项羽不爱学习,韩信缺乏履历,两位秦汉名将真是天生奇才吗?

2020-03-30 22:16 作者:晋公子8  | 我要投稿




本期话题

根据《史记》的记载,项羽少年之时三度辍学,学书、学剑、学兵法,干嘛嘛不成。而韩信呢,在公元前206年被刘邦拜为大将之前甚至连一场象样的战役都没有指挥过。两个履历如此不堪的人却成为了秦汉之际最闪耀的将星,真是他们生而知之、天纵英才呢,还是别有原因呢?






孔子曾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如果逆向理解这番话,那孔子的言外之意似乎是:他并不否认这个世界上有人“生而知之”的可能性,虽然他自己走的是苦学力行的一路。


“生而知之”的人长什么模样?倘若我需要别人的献议,或许会收到这样善意的提示:去读《史记》的《项羽本纪》和《淮阴侯列传》,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和韩信就是“生而知之”的天才


《项羽本纪》说: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




力拔山兮气盖世。战场上的楚霸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可司马迁说,项羽在自己的少年时代并未刻苦锻炼军事素质,学书,学剑,学兵法。竟然三度半途而废。这个将门虎子看起来更像是个学啥啥不成的半吊子。


但就是这样一个“劣等生”,真到了战场上,其所爆发出来的战斗力之强悍,令人瞠目结舌:


(项羽)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史记·项羽本纪》


这是项羽一生中的最后一战,发生在乌江之畔。他率领二十六名骑士同汉军短兵相接,贴身肉搏。战友们相继倒下,而项羽却一以当百。司马迁明明说项羽学剑不成的,那这等单兵格斗的好身手哪儿来的呢?只好说“生而知之”罢了。


虽然项羽临死前抱怨“天亡我”,但上天对他的眷顾似乎还不止天生神力这一点而已:


(黥布)遂西,与上兵遇蕲西,会甀。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


——《史记·黥布列传》




项羽死后,他麾下曾经的第一员猛将黥布起来造刘邦的反。刘邦御驾亲征,与黥布对垒于淮北。黥布祭出了项羽行军布阵的绝招,刘邦躲在庸城城楼上远远儿地望见,心里就开始生怯了。


《三国演义》也曾写道,诸葛亮死后,他的泥胎木偶吓跑了司马懿。和虚构的诸葛亮相比,真实的项羽不遑多让。可司马迁明明说项羽早年学兵法不过浅尝辄止,并未卒业。那这吓坏了汉高祖的精妙阵法哪儿来的呢?恐怕又只好说“生而知之”罢了


《史记》当中的“天才”将领似乎特别多,除了项羽,最有名的要数韩信。根据《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记载,韩信从军伊始,在项羽帐下做执戟郎中。后来转投刘邦,境遇稍有改善,但也不过是个管后勤的治粟都尉而已。以执戟郎中和治粟都尉的身份,料想韩信没有机会出任战役指挥官。


可是公元前206年,因为萧何的鼎力推荐,韩信突然被刘邦超擢为大将军。楚汉战争的大沙盘第一次推到韩信的面前,他马上就展现出了不可思议的战场指挥能力。暗度陈仓,背水一战,这位“菜鸟”指挥官一再写下诸如此类为后来军事学家称赏不已的神来之笔。


韩信的指挥艺术是怎样练就的?——“兵仙”,似乎人力已经不足以解释这个问题了,只好归功于造化罢了






《史记》中的这些秦汉名将真是“生而知之”,还是司马迁的记载有缺失疏漏呢?坦率地说,我个人更偏向于后一种解释。这个世界上是否真有“生而知之”的人,这个问题或许可以存而不论。


但我绝不相信以秦汉之际军事学发展水平的严密和精细,有谁可以不经过刻苦学习便轻而易举地掌握它。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流传至汉代的军事学著作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分支,分别命名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阴阳家”和“兵技巧家”。这四家当中,前两家应该被视作军事指挥艺术的不同流派。


班固解释说:


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


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汉书·艺文志》




以权谋致胜的将军,突出地表现为计深虑远,出奇制胜,战役指挥的立足点落在旁着上;而以形势见长的统帅则更偏好兵贵神速,狂飙闪击,战役指挥的主要思考聚焦在正着上。前者的杰出代表是《韩信》三篇,后者的成功典范则是《项王》一篇。


这就是说,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的趋势相仿,秦汉时代的兵家至少分化出了以韩信和项羽为代表的两个不同流派,并且这两个流派的风格很可能还是不兼容的。因为《史记·淮阴侯列传》说:


(韩信)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史记·淮阴侯列传》


除了风格流派的日益精细化,彼时的兵家还衍生出了两门辅助性的学科分支。其一是“阴阳家”:


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


——《汉书·艺文志》




用今人的眼光来看,这应该是一门涉及军事气象的学问。通过对星象、气候的观测和把握,为己方营造有利的战场条件。至于“兵技巧家”,则是关于军事装备的专门之学


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上述四门之学共计53家、七百九十篇著作,不靠刻苦钻研,谁能对此这些体系完整、流派歧生的兵家学说“生而知之”?


虽然《史记》当中没有直接证据,但我相信韩信早年一定花大功夫研读过若干兵家著作


自春秋至于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着三十五家。


——《汉书·艺文志》




班固说,西汉建国后,韩信曾与张良合作整理前代流传的兵法著述。张良早年学过《太公兵法》,这是《史记》有明文的。愿意和“学而知之”的张良连手序次兵书,说明韩信也不是“生而知之”。否则这些著作对他有何价值,他又干嘛在这上头花心思?


韩信早年要是学过兵法,司马迁为什么又没做记载呢?


如果我们的思考并不仅仅局限在回答这个问题上,而是将范围放得更大,就会发现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诸名将传记往往呈现出这样一种普遍现象:相比于儒、墨、名、法等诸子流派,司马迁对兵家的学术渊源和学术传承往往语焉不详。


孙膑、庞涓、吴起等兵家名流,司马迁虽然也曾提到他们拜师学艺,但拜谁为师,所学兵法的思想旨归、源流演变究竟怎样,却没有一字记载。这同《仲尼弟子列传》甚至《老子韩非列传》相比起来,记载缺失是非常明显的。


因此我有理由推断,《项羽本纪》载楚霸王少时研兵、三度中辍应该不是他完整的求学经历。对项羽军事才能影响至重的若干培养环节可能都在缺笔之列。


至于《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拜为汉军大将之前没有参加过哪怕一场象样的战役,拜将后却突然屡出奇计,无坚不摧,这个奇怪的现象恐怕也只能用记载残缺来作解释。


我们不妨将《史记》中记载的诸多文官与武官的仕宦履历作一比较,不难发现,相比于文官履历,武官的履历尤其是早期履历缺失非常严重。


范睢怎样从魏国逃亡来秦,如何干谒秦昭王,《范睢列传》记载甚详;可白起什么时候参军,在获得左庶长的显爵——秦爵总共二十级,左庶长为第十级——之前有过怎样的经历,《白起列传》一辞不置。


李斯辞别荀卿,西游秦国,如何从文信侯吕不韦门下的一个小小舍人一路迁升到九卿廷尉,史事班班俱在;但王翦和蒙恬,二人担任将军之前经历了怎样的晋升过程,在《史记》中几乎就是空白。


不但记载先朝名将的早期履历残缺如此,就算本朝名将,《史记》的记载亦复如是。比如文帝朝最著名的文臣贾谊,司马迁是以其担任的第一份正式官职即秩六百石的博士为起点来做记载的,彼时的洛阳少年才20岁出头。相形之下,为同时名将周亚夫立传,司马迁却把仕途记载的起点拔高到了其出任中二千石的河内太守,这就意味着周亚夫在《绛侯世家》中一出场就已经年近不惑了。


武官的履历空白这么多,究竟是司马迁有意省笔呢,还是因为文献史料不足,不得已而为之?我想,后一种可能的几率应该更大。


因为和记载那些年代疏远的武官不同,对李广、卫青、霍去病这三位与自己并世的名将,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和《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就详细记录了他们的早期履历:


李广:武骑常侍(秩八百石)—→陇西都尉—→骑郎将—→上谷太守(秩二千石)


卫青:平阳侯家骑—→给事建章宫—→建章监、侍中—→太中大夫—→车骑将军


霍去病:侍中(时年十八)—→剽姚校尉—→骠骑将军


卫、霍还能勉强说得清楚,时代稍早一点儿的周亚夫就不得不留下空白。武官仕途履历的文献整理之难,由此可见一斑。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返过去看《淮阴侯列传》,大概就不会想当然地认为韩信拜为大将前连一场象样的战役都没有参加过了。


所谓“天才名将”,只是因为《史记》的记载缺失而造成的假象罢了。戳破这个假象之后,我们应该继续深究的是:《史记》中对兵家的学术源流和武官的早期履历的记载缺失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参考文献: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王先谦《汉书补注》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项羽不爱学习,韩信缺乏履历,两位秦汉名将真是天生奇才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