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自残 | 别让身体沦为发泄情绪的工具

2023-05-06 21:57 作者:LEO_code  | 我要投稿


“一位跨性别者的17岁:逃离,流浪,自残”

“这句话过不了审”

“她含着刀片,讲述被父母伤害的疼痛”[1]

自残是社会中一个一直存在但一直未受重视的事情。每天层出不穷各式各样的新闻仿佛让社会的记忆都变成短时的,这让人们总是渐渐的忘却对一些重要事情的关注。

这篇文章可能有些沉重,但希望能够帮助上那些有过、想过、或身边存在有过或想过自残和自伤的人们。我们都需要更健康的方式来应对困难。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找到一种健康的应对方法来代替自残。

自残(self harm),或自伤(self injury),又为非自杀性自残(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 ,指个体带有故意伤害自己的意图,对身体组织实施自我破坏和直接伤害的行为。[4]

任何故意伤害自己的行为都被归类为自残,现有记录在案的自残形式已超过16种,最常见形式有:

- 故意割伤皮肤(例如,割腕,划伤皮肤)

- 故意撞击或击打物体以伤害自己(例如,用头撞墙)

- 故意烧伤皮肤

- 故意撕破和破坏伤口来阻止伤口愈合

- 故意拔自己的头发

除非是带着故意伤害身体的心理,否则不能算作自残行为。


【每10个孩子中就有2个可能自残过】[4]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剩下8个人可能都有过自残的想法。这是一个恐怖的现实,所以读者们不要觉得20%的实际自残实施行为概率很低。

因为自残者提供自我报告的几率很低,许多患者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才去医疗机构就诊。这也使得我们对于自残发生率很难进行研究和测量。

不过,一项相对准确的荟萃分析对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所有流行病学研究进行了汇总评估后得出,青少年、成年早期和成年群体的自残行为发生率分别为17.2%、13.4%和5.5%。这呈现了自残行为与年龄间的负相关性:年龄越低,自残行为发生率越高。这是由于年龄低的人群的大脑前额叶未发育成熟。这使得他们的自控力更差,去思考衡量行为的后果的能力也就越低。

另外,自残现象从2000年左右开始越来越多。数据表明,从1990年开始,接受自残治疗的青少年人数以及自残在社交网络上出现频率急剧增加。[4]

更有研究显示,在自残的个体中,约33%的人表示自残行为给身体带来了严重伤害,但只有6.5%曾接受过医生对伤口的治疗。[4]这两个数字的不对等,可能说明现阶段个人、教育、或医疗方面对于自残行为的认识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


【身体的伤口在愈合,可心里的伤口常敞开】

在可能实施自残行为的人中,风险最大的是那些经历过创伤、忽视或虐待的人。[2][5]在经历过创伤后,一些人可能很难感受到生活的实在感,很难活在当下。这使得他们可能通过自残来寻找一些对生活的感受以及活着的感觉。[2]

如果一个人成长在一个不稳定的家庭,自残则可能渐渐成为一种不良的应对机制。如果一个人酗酒或有药物成瘾,他们则有更大的自残风险,因为酒精和药物会降低自我控制能力。[4]

自残行为的出现意味着一个人陷入了情绪和精神折磨(emotional distress)。每个人都需要一种方法来处理他们的情绪。自残的人则把伤害自己错误地作为管理情绪的有效应对机制(coping mechanism)。

为什么要伤害自己?

心理学家们总结了导致自残者们实施自残的因素:[2]

自残者们可能想通过自残来:

  • 自我因素 - 消极方面

- 停止糟糕的想法

- 环境空虚感

  • 自我因素 - 积极方面

- 因为麻木想感受到一些感觉,哪怕是疼痛

- 自我惩罚

- 想感到放松

  • 社会因素 - 消极方面

- 逃避上学、工作或其他活动

- 逃避做自己不想做但让自己感到不愉快的事情

- 逃避与人相处

- 逃避承担责任或逃避惩罚

  • 社会因素 - 积极方面

- 吸引注意

- 为了引发某人的反应,哪怕是消极的反应

- 让父母或朋友更加关心自己

- 为了找到归属感

- 让父母理解自己或让父母注意自己

- 试图控制局面

- 试图改变他人的行为

- 模仿某个自己喜欢或尊敬的人的行为

- 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多失望

- 想要得到别人的帮助

- 激怒别人

【请停止你对自残的误会!】

  • 误会一:拥有实质性伤口才能算自残?❌

  • 可能与大众认识到的自残行为有所不同,自残行为的广泛性定义使得暴食、催吐、过度节食等行为也被列入到自残形式当中。那些看不到伤口,却又极度伤害到我们身体的行为,也算作自残行为。

  • 误会二:女性更容易实施自残行为?❌

  • 社会普遍认为,女性实施自残的可能性高于男性。然而由于需要考虑到自残开始年龄、自残持续时间以及自残方式等,决定区别女性和男性的自残倾向因素使得我们不能简单下定论。事实上,还没有足够的研究证据支持自残行为在某一特定人群更加显著,不论是性别、种族、经济状况等。[4]

  • 误会三:自残是一种病?❌

  • 自残并非一种精神疾病,而是一种不良的应对机制。它的出现表明自残者需要掌握更健康的应对不良情绪的方式。边缘性人格障碍、抑郁、饮食失调、焦虑或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影响自残行为的发生。[2]

  • 误会四:自残=想自杀?❌

  • 自残并不意味着想要自杀。事实上,研究发现,大多数存在非自杀性自残史的个体表示自己从未考虑过自杀。自残往往是由于某些潜在和未解决的痛苦所导致的。区分“自残”和“尝试自杀”十分重要,因为两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自残个体需要求助专业的心理治疗师。

  • 误会五:自残很幼稚?❌

  • 有部分成年人通过社交平台或媒体在了解到青少年自残行为时,会觉得青少年的自残行为完全是幼稚可笑的,而且对自己和家人极其不负责任。这样的想法可能出于对自残行为的不了解。人们

  • 对于青少年自残行为的否认其实等同于否认了自残行为背后的需要。他们可能只看到了自残的行为,但是没有进一步了解到自残背后的需求。这其实是很不正确的。

  • 我们需要的是帮助自残者找到正确的应对机制,这也是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的。如果我们不深入了解背后的需求,只是一味的否认,那么这样对于自残者的自残情况不会有任何帮助。

  • 误会六:自残就是为了博取他人同情和注意?❌

  • 并不完全是。引发自残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具体的请参考上文。即便有些人通过自残来博取同情,可能他们也是希望通过收获同情来增加自己的存在感,或者生命意义等等。我们不能在不了解自残者全部故事时乱下定义,给自残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因此,不论如何,了解自残者自残行为背后更深层意义的需求是什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做的。

  • 误会七:自残很“酷”?❌

  • 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发达,网络上有关自残的信息越来越多。而年轻群体由于大脑前额叶的发育不全,且群体社会中存在顺从心理(Conformity),这些都会使年轻群体无法正视自残行为的全貌,进而可能诱发年轻群体对自残行为的模仿,使得自残在小圈子内成为一种“文化”,让人们对自残产生一种“酷”与“潮流”的想法。我们应该警惕和坚决杜绝这种“文化”的传播。

【我们该如何保护这些受伤的“精灵”?】

对于还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和儿童,因表达、理解及处理情绪能力还未发展成熟,他们常用自残行为来减轻对外界的愤怒、强烈的焦虑或挫折感等负面情绪。[4]

另外,成年人通常会认为小孩子年纪轻轻不存在烦恼一说,但正是这样的‘想当然’让很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如果一个人持续使用自残作为一种应对机制,这不但不能根治问题,还会加剧负面情绪的累积。因此,家长和老师以及青少年自己需要对自残行为及时进行识别和干预。

作为非自残者,我们如何识别和干预他人的自残行为?

  1. 注意身边人是否身体部位上有类似刀疤、勒痕、针孔等不明伤口。(前提是不引起对方反感,否则可能会使对方更受影响)[4]

  2. 鼓励并指导人们发现同伴有此类情况应如何寻求帮助。[4]

一般而言,自残者更愿意向自己的好友同伴透露自己的自残行为和倾向。因此,同伴间的支持和鼓励对自残者更加重要。

3. 主动询问疑似自残者的情况,但是询问的方式非常重要。因为当被问及自残时,自残者很可能会掩盖真实的自残原因,而会找借口搪塞,比如,他们会说“这是我不小心被猫抓的”。[4]

因此在询问有关伤口的问题时,我们需要使用不带有威胁性和保持中性情感色彩方式询问。因为自残者常常出现回避反应,所以,正确的询问方式才有可能诱导自残者说出实情。坚持不懈,中立的以及真诚关心的询问方式可能会获得自残者的真实回答。[4]

4. 避免表现出震惊,指责,或表现出遗憾[4]

自残会引起羞耻感,因为经常割伤或灼伤造成的疤痕可能是永久性的。[6]同时,由于人们缺少对自残的了解,家人或老师经常会对此产生误解,从而造成自残者的阻抗或回避(更不愿意倾诉和寻求帮助),如家长或老师会指责孩子,类似于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怎么能伤害自己的身体?”。

如果家人以震惊或惩罚的方式表达,可能会强化自残行为并导致自残者在今后避免寻求治疗。心理学家建议,人们应对自残者保持认真倾听的态度,同时避免评判,震惊或指责的反应,鼓励他们用声音而非身体来进行自我表达。[4]

5. 增加人们对媒体的影响的了解

在过去十年中,以自残行为为特点的图片、歌曲和新闻文章在互联网上显著增加。自残行为会在有潜在心理障碍的青少年群体中产生模仿行为,社交媒体所传播的视频、图形会成为自残行为触发因素。[4]

因此,我们需要帮助青少年和年轻群体有批判性的,科学理性的看待媒体传播,避免模仿行为的发生。

作为自残者,我们如何自我预防自残行为?

  1. 提高应对和调节情绪感知和冲动的能力

我们应该专注于发展有效应对负面情绪的方式。尝试在自残的念头燃起时,逐渐地换一些表达和处理情绪的方式。例如[3]:

学习基本的自救知识;

  1. 用红色的记号笔来代替刀子在手上做标记;

  2. 击打枕头/垫子,或者把自己埋在枕头/垫子里发泄情绪;

  3. 通过尖叫、呼喊等方式代替自残;

  4. 在手腕/脚腕上绑橡皮筋,当感受到情绪无法自持时,轻轻地弹橡皮筋;

  5. 远离酒精和毒品等等。

  6. 在自己几乎可以不再通过伤害自己来调节情绪时,我们就可以借助更加健康的方式来应对负面情绪了。

2. 加强社交联系

许多自残者报告出高水平的孤独感,缺少社会支持,以及亲子关系的亲密度较低。他们也更有可能体验到较低的自尊水平、被忽视感和羞耻感。[4]因此,以一种真实和有意义的方式与他人接触和联系,并鼓励自己参与一些有意义和高质量的社交活动来帮助自己塑造积极的自我认知。

我们可以先从多参加身边好朋友的聚会开始,慢慢找到与社会接轨的感觉,然后循序渐进地寻找并参与有意义的社交。

3. 可以发挥同伴作用进行减压[4]

人们对自己的好朋友吐露心声是非常常见的,试着将自己的遭遇和痛苦告诉自己的伙伴。如果ta真的是你的好朋友,不要担心自己将自己的痛苦告诉ta后会影响到友谊。真正的好朋友会愿意尝试理解你的需求,减缓你内心的压力,甚至帮助你改善自残的念头。

4. 不跟风,不模仿,不推崇

自残行为不应该成为一种畸形的“潮流文化”。我们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对生命的尊重,和增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写在最后】

莫将自残视为洪水猛兽,伤痕不仅仅代表一段悲伤的经历,它还代表了我们努力尝试克服的勇气。我们的生活也许不会是一帆风顺,也很大概率不会存在‘一切都会好起来’,但那又如何?在磕磕绊绊中,我们每个人依然顶着痛向前,去追赶着属于我们的未来。

本篇文章不支持那些自残式求原谅或挽回等不纯目的型行为。切勿通过这样的行为去利用他人对自己的关心/担心来捆绑别人。捆绑来的不是爱而是忧心忡忡。这种以爱的名义恐吓/威胁是一种对自己生命的漠视。

最后,如果发现身边的人存在高危自残行为,请您积极地为他们寻求有效的治疗帮助。


参考资料

本文转载自木禾心理微信公众号,欢迎搜索并关注。选做专栏时有删改。

(转自 https://weixin.qq.com/r/1SgAGLnEROQ7rf17933H和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707268)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著作权,请及时私信告知或自行点击此处发起侵权申诉。

自残 | 别让身体沦为发泄情绪的工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