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1章 运动和力》单元卷(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2-08-04 11:54 作者:IQ正传  | 我要投稿

《第1 运动和力》单元卷(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1.【分析】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解答】解:A、一江春水向东流,江水在流动,属于机械运动;

B、彩灯闪烁,灯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不属于机械运动;

C、海水奔腾,海水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

D、春风拂面,风是空气的流动,位置在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机械运动的了解,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关键是要看它的位置是否在发生变化。

2.【分析】(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2)先由速度﹣时间图像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然后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是否受平衡力作用;根据惯性定律判断撤去外力后物体的运动状态;根据由F﹣t图像求出物体受到的拉力,然后由二力平衡的条件求出摩擦力的大小。

【解答】解:

A、由速度﹣时间图像可知,0~2s内,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受平衡力作用,又由F﹣t图像可知物体受到的拉力为1N,因此物体所受摩擦力是1N;故A错误;

B、由速度﹣时间图像可知,4~6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平衡力作用,即摩擦力f=F=2N;故B正确;

C、由速度﹣时间图像可知,2s~4s内,物体做匀加速运动,由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都不变,故摩擦力不变,为2N;故C错误。

D、由速度﹣时间图像可知,6s~8s内速度未知,物体可能做匀速运动,也可能做变速运动。所以可能处于平衡状态,也可能处于非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图像的认识,并能将v﹣t图像和F﹣t图像相结合,判断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根据平衡状态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求出力的大小是本题的关键。

3.【分析】根据题目中出现的物理情景,确定研究对象,然后再利用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有关知识来解决问题。

【解答】解:

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赛场的主席台是运动的,所以主席台是研究对象,主席台位置的变化是相对于孙可的位置而言的,故参照物是孙可。主席台相对于地面、看台上坐着的观众、赛场边矗立的广告牌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故A正确。

故选:A。

【点评】告诉了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选取参照物时,要以物理情景中出现的物体为参照物。

4.【分析】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弹簧受到的弹力与其伸长量(弹簧实际长度与原长之间的差值)成正比。

【解答】解: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其伸长量(弹簧实际长度与原长之间的差值)成正比;而图甲和丙都是使弹簧伸长的,图乙和图丁都是让弹簧压缩的,图甲和图丙上的作用力相同,故伸长的长度相同;图乙和图丁上的作用力相同,故压缩的长度相同,故有L=L<L=L;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弹簧的伸长量取决于作用在弹簧上的力的大小,作用在挂钩上的力都是F,则伸长量相同,注意判断弹簧是伸长的还是压缩的。

5.【分析】船和人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人竖直跳起时由于惯性人在空中还要在水平方向上和船以同样的速度匀速运动,所以人会落回原来的位置,这和人站在静止的船上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题当成站在静止的船上跳,所以朝各个方向跳都一样远。

【解答】解:由于船做匀速运动和人的惯性原因,人朝各个方向跳都一样远,只有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惯性知识正确理解人跳起后的运动情况,理解人跳的远近与船的匀速运动无关。

6.【分析】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和参照物及其选择的角度去分析,即可作出判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A.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地球及其它一切天体都在不断的运动和发展当中,该选项说法正确;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来说的,该选项说法错误;

C.严格说来,机械运动的形式只有一种,那就是运动,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机械运动,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知识点,虽然难度不大,但需要对基本概念理解透彻,才不容易出错。

7.【分析】根据惯性知识,可以判断货物在脱离飞机落下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因此就容易作出判断了。

【解答】解:飞机释放一包救灾物资,救灾物资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继续向前飞行,救灾物资在下落过程中,都是以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所以投掷点应选在接近目标的正上方提前投掷物体才会掉在目标区。若在其他位置投掷都不会掉在目标区里面。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典型的情景考查了惯性的知识,在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到惯性的存在以及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8.【分析】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分析准确哪个力和哪个力才是平衡力很关键;然后运用平衡力特点就可找到答案。

【解答】解: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分析汽车的受力可知: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牵引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则牵引力的大小等于阻力大小,故牵引力大小为5×105N,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平衡力的应用,正确分析出汽车在水平方向上所受的平衡力,抓住牵平衡力的特点就可顺利解答。

9.【分析】(1)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只有物体放在水平面上,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重力;

(3)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性质,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4)平衡力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解答】解:

A、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对于水平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是由于重力产生的,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其它情况与物重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故B错误;

C、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速度无关,故C错误;

D、书本保持静止,处于平衡状态,其所受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力的作用效果、压力的概念以及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影响惯性的因素以及平衡力的判断;是一道综合性题目。

10.【分析】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的依据就是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有没有位置变化。如果有,我们就说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解答】解: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A、小树长高了,是生物变化,其中包含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不属于机械运动,不合题意;

B、花园里开的鲜花散发出香味,是分子的运动,不是宏观物体位置的改变,不属于机械运动,不合题意;

C、苹果树上的苹果落下来,苹果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属于机械运动,符合题意;

D、冰块融化成水,是发生了物理变化﹣﹣熔化,不属于机械运动,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机械运动是指宏观的物体发生了物理位置的变化,解题要从概念入手。

11.【分析】(1)求平均速度时,要用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相对应的时间,根据v=求出;

(2)平衡状态包括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就是平衡力;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直线。

【解答】解:

A、由图象可知,在0﹣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2m,小车的平均速度v===0.4m/s,故A正确;

B、由图象可知,在2﹣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不变,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故B正确;

C、0~2s内,小车做匀速运动,受到的牵引力大小等于车所受到的阻力大小,故C正确;

D、由图象可知,在5s﹣7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小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受到的牵引力大小等于车所受到的阻力大小,故D错误。

本题选错误的,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图象的分析能力和平均速度的计算,以及平衡力的知识,是一道学科综合题;这类题也是中考的一个热点。

12.【分析】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解答】解:两只鸡蛋相碰,两只鸡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只碰破一只,是因为这个鸡蛋壳的承受能力弱。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一道基础题。

13.【分析】运动是大家所熟悉的现象之一,我们在生活中已积累了大量与运动有关的感性认识。但物体的运动有多种形式,而机械运动就是宇宙间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之一,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解答】解:

A、C、D中都存在物体位置之间的变化,所以都属于机械运动;

B为鲜花怒放是一个生长过程,中间存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机械运动;

故选:B。

【点评】此题重点对机械运动的概念进行考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关键是要看它的位置是否在发生变化。

14.【分析】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解答】解:坐在匀速行驶的汽车里,当汽车向左转弯时,人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由于惯性,身体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身体会突然向右倾斜。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惯性现象的理解和掌握。惯性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学习中要注意联系实际,用所学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5.【分析】(1)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以及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2)物体受平衡力时一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解答】解:(1)图象的纵轴是速度,横轴是时间,所以这是一个速度﹣﹣时间图象;

(2)由图象可知:甲在任何时间内,速度都是一定的,所以甲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因此受到的力是平衡力;

(3)乙的速度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所以乙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运动,因此受到的力是非平衡力。

故选:C。

【点评】运用图象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1)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

(2)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

(3)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4)根据图象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

16.【分析】(1)生鸡蛋和熟鸡蛋的区别是:生鸡蛋的蛋清、蛋黄是液体,和蛋壳不是一个整体;熟鸡蛋的蛋清、蛋黄是固体,和蛋壳是一个整体。故在转动起来后,据其内部的状态不同结合惯性的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2)生鸡蛋和熟鸡蛋的密度都大于水的密度;

(3)液体具有流动性;

(4)生鸡蛋有透明感,而熟鸡蛋不透明。

【解答】解:A、生鸡蛋的蛋液和蛋壳是两部分,转动时,蛋壳受力开始转动,蛋液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静止的状态,从而给蛋壳一个阻力,所以很快就停下来;熟鸡蛋的蛋液和蛋壳是一个整体,转动时,蛋壳和蛋液都受力开始转动,转动的时间较长,故A可行;

B、根据生活经验知:熟鸡蛋和熟鸡蛋的密度都大于水,放入水中,都沉底,故B不可行;

C、根据生活经验知:液体具有流动性,固体不能流动,故将鸡蛋放在耳边晃动,生鸡蛋能感觉到晃动声,而熟鸡蛋不能,故C可行;

D、根据生活经验知:生鸡蛋透明,而熟鸡蛋不透明,故D可行。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生鸡蛋和熟鸡蛋的不同之处,然后根据惯性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分析。

17.【分析】先根据速度﹣时间图像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然后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是否受平衡力作用;根据惯性定律判断撤去外力后物体的运动状态;根据由F﹣t图像求出物体受到的拉力,然后由二力平衡的条件求出摩擦力的大小。

【解答】解:

A、由v﹣t图像可知,t=3s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因此受非平衡力作用;故A错误。

B、由v﹣t图像可知,t=6s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将F撤掉,物体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运动一段距离;故B错误;

C、由v﹣t图像可知,在2s~4s内,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推力和摩擦力不平衡;由F﹣t图像知此时的拉力等于3N,但是摩擦力不等于拉力;故C错误;

D、由v﹣t图像可知,t=1s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受平衡力作用;又由F﹣t图像可知物体受到的拉力为1N,因此物体所受摩擦力等于拉力为1N.故D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图像的认认识,并能将v﹣t图像和F﹣t图像相结合,判断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根据平衡状态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求出力的大小是本题的关键。

18.【分析】根据题意,联系所学知识,可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角度分析解答。

【解答】解:右边的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给了另一只船一个作用力,另一只船同时也给了他坐的船一个反作用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两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左边的船向左运动,右边的船向右运动。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和物理知识紧密联系,平时要多观察、多思考。

19.【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进行分析,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解答】解:A、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所以A选项说法错误;

B、二力的三要素相同,由于力的方向相同,所以二力一定不是平衡力,所以B选项说法错误;

C、物体受到的拉力可能小于或大于重力,所以拉力和重力不一定是平衡力,故C选项说法错误;

D、运动的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D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知道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时,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0.【分析】物体从光滑的斜面上下滑,物体运动的越来越快,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越来越短,然后由速度公式v=比较速度大小。

【解答】解:物体从光滑的斜面上下滑,物体运动的越来越快,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来越短;

由于sAB=sBC,tAB>tBC,由v1=,v2=,所以,v1<v2

sBE=3sBC,tBE<3tBC,>,则v==>=v2;所以v1<v2<v。

故选:A。

【点评】根据题意判断出物体的运动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比较物体的速度大小。

二、填空题(共5题;共14分)

21.【分析】①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首先选择参照物,才可以做出判断。

②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时,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有可能不同。

【解答】解:

从图上可以看出轿车是向左运动的,当选择轿车为参照物时,树是向右运动的,大卡车的位置偏右了,所以大卡车以轿车为参照物时也是向右运动的;

自行车是向右运动的,以骑自行车的人为参照物,树是向左运动;

轿车相对于卡车的位置偏左了,所以轿车以卡车为参照物时是向左运动的。

故答案为:右;右;左;左。

【点评】本题考查参照物的选择和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需要对物体运动情况进行仔细分析。

22.【分析】(1)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强。

(2)汽车匀速直线时,水平方向上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汽车加速时,牵引力大于阻力;汽车减速时,牵引力小于阻力。

(3)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流体流速越快的地方其压强就越小,当汽车开动后,车外空气相对汽车的流速就比车内的快,所以车内压强要比车外大,所以窗帘要向车外飘。

【解答】解:铁路上铺宽阔轨枕的目的是为了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

从车站加速开出的火车牵引力大于受到的阻力;

因为汽车快速行驶时,车外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车内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车内的气压大于车外的气压,压强差就把窗帘压向车外。

故答案为:减小压强;大于;外。

【点评】此题考查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力与运动的关系、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要求学生掌握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利用控制变量法解释生活中有关增大和减小压强的问题。

23.【分析】(1)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2)在重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故重力没有做功;

(3)知道物体受到的推力和移动距离,利用W=Fs计算推力做功,结合做功时间,根据P=求出物体的功率。

【解答】解:

物体在水平地面上进行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推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根据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f=F=100N;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物体在重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所以重力没有做功;

推力对物体做功:W=Fs=100N×2m=200J,

推力功率:P===20W。

故答案为:100;0;20。

【点评】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平衡力和竖直方向上受到平衡力没有关系;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4.【分析】(1)首先要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如果在竖直方向上只受这两个力,处于平衡状态,那么这二力就是平衡力,其大小相等。

(2)乒乓球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大于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

【解答】解:

(1)放入一个乒乓球在瓶颈处静止,乒乓球在竖直方向上只受到向上的支持力和向下的重力,乒乓球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支持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

(2)现向里快速倒满水,乒乓球静止在原处,当有水从乒乓球与瓶颈之间的缝隙中流出,乒乓球下面的水向下流,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为0,上表面受到的水的压力不为0,即此时乒乓球受向上的支持力、向下的重力和向下的水的压力,所以此时乒乓球所受瓶颈的支持力大于乒乓球的重力。

故答案为:等于;大于。

【点评】本题考查了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的浮沉条件,平时要多动手实验,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多积累。

25.【分析】(1)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答】解: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选择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故答案为:位置的变化;参照物。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运动的了解,是一道基础题。

三、解答题(共4题;共26分)

26.【分析】(1)已知全桥永久用钢的质量,根据G=mg求出大桥的重力。

(2)已知大桥的长度和人的速度,根据公式v=,求出所用的时间。

【解答】解:(1)大桥永久性用钢所受的重力G=mg=4.6×107kg×10N/kg=4.6×108N;

(2)行人通过主桥所用的时间t===777s

答:(1)大桥永久性用钢所受的重力为4.6×108N。

(2)行人通过主桥所用的时间为777s

【点评】此题考查了重力的计算和运动时间的计算,属于简单的计算题型。

27.【分析】(1)在反应时间内汽车仍以原行驶速度行驶,根据公式v=将反应距离和原行驶速度代入即可求出驾驶员的反应时间;

(2)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由表可知,行驶速度越大制动距离越长;

(4)汽车的刹车过程分为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反应距离内汽车以原行驶速度匀速行驶,制动距离内汽车受到摩擦力作用均匀减速,最后停止运动,根据规律作出大致的v﹣t图象。

【解答】解:(1)当汽车行驶速度v1=60km/h=m/s,

由表中数据知,反应距离s1=11m,

由v=可得,反应时间:t1===0.66s;

根据第二组数据反应时间:t2==≈0.68s;

根据第三组数据反应时间:t3==≈0.68s;

所以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0.66~0.68s;

(2)“从踩刹车到车停止,汽车还要前进一段距离,直至静止不动”,这一现象说明汽车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与物体运动状态无关,当汽车静止时,汽车这种属性不会消失;

(3)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三次测试中,随着行驶速度的增大,刹车距离随着增大,所以影响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汽车的行驶速度;

(4)由题意可知,汽车在刹车过程中,先以原行驶速度匀速行驶,然后由原行驶速度开始均匀减速直到速度为0,所以v﹣t图象如下图:

故答案为:(1)0.66~0.68;(2)惯性;否;(3)车速;(4)见上图。

【点评】汽车刹车距离包含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反应距离受汽车行驶速度和司机反应时间的影响,制动距离受汽车行驶速度和摩擦力大小的影响,总之,影响汽车刹车距离的因素是车速、反应时间、摩擦力大小。

28.【分析】在作凸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解答】解: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点评】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9.【分析】力的示意图就是将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表示在图上;

根据题意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特别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做出水平方向的受力示意图。

【解答】解:A物体处于匀速向左运动的状态,所以A受平衡力的作用,由图知,左边钩码对A的拉力大于右边钩码对A的拉力,所以物体还受向右的摩擦力,在这三个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三个力的作用点都可以画在物体的重心上,如图所示:

【点评】此题考查了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但解决此题的关键在于能正确地分析出物体A受到的力。

30.【分析】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由乙图象求出各时刻物体所受到的拉力F;由丙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求出物体所受的摩擦力。

根据f=N×μ计算出滑动摩擦系数大小。

【解答】解:(1)物体在水平方向受水平的拉力F与摩擦力f作用;

由丙图知在4s﹣6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由乙图知此时拉力F'=4N,

由平衡条件得摩擦力f'=F'=4N,在t=3s时物体做加速运动,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

由于滑动摩擦力与拉力大小无关,因此在t=3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4N。

(2)因为在水平面上F=G=4N,根据f=N×μ得μ===0.4

故答案为:(1)4;(2)0.4。

【点评】v﹣t图象、F﹣t图象相结合,判断出物体各段运动状态,根据平衡状态中二力平衡找出力的大小是本题的关键所在。

四、实验探究题(共4题;共20分)

31.【分析】(1)物体运动时,仅受到摩擦力阻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断发生改变,物体进行减速运动。

(2)小球从O点到B点,小球受到摩擦阻力作用,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减小,内能增大;

(3)根据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牛顿第一定律进行分析。

【解答】解:(1)小球从A点到B点,水平方向上小球只受到向左的摩擦阻力作用,所以小球进行减速运动。

(2)小球从O点到B点,小球受到摩擦阻力作用,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减小,内能增大,所以小球在O点机械能最大,在B点机械能最小。

(3)假设在运动过程中重力突然消失,对水平面的压力、水平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摩擦力都会同时消失,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我们知道,运动的小球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故答案为:(1)减速;小球受到摩擦阻力作用;(2)O;(3)C。

【点评】机械能可以通过动能和势能的和进行判断,也可以通过机械能和其它形式能的转化进行判断。

32.【分析】(1)实验中应尽量减小卡片的质量带来的误差;

(2)根据一对平衡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特点分析。

【解答】解:(1)由于木片的重力较大,会影响实验效果,纸片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应选择纸片进行实验;

(2)平衡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a两测量分别给对方一个力的作用,是相互作用力,b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所以b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1)(b);纸片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

(2)(b);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或a图中两力是相互作用力)。

【点评】本题是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考查了减小误差的方法及二力平衡条件的掌握。

33.【分析】(1)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阻力作用,受力不平衡,在阻力作用下小车最终要停下来;小车所受阻力越小,小车滑行距离越远;

(2)要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需要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拉力大小;

(3)物体绝对不受力的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要想得到一个无阻力的表面,让小车运动得无限远只能靠理论推理。

【解答】解:

(1)由图示实验可知,小车在木板上受到的阻力最小,小车滑行距离最大,由此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远,由于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非平衡力作用,所以小车在木板上最终会停下来;

(2)若用木块代替小车再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还需要添加的器材是长方体木块,钩码和弹簧测力计;

(3)①②③都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只有④是不可能保证其不受任何阻力作用的,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远;非平衡力;(2)弹簧测力计;(3)D。

【点评】本实验考查了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过程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明白这两个实验的原理是关键。

34.【分析】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下滑,小车到达水平面上时的速度相等;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变化越慢,运动距离越大,如果小车不受阻力作用,则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最终从实验现象还可推理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解答】解:

(1)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初速度相同。

由实验现象可知,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2)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小车受到的阻力较小,速度减少得越慢。进一步推理得出:若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时,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若在真空中、水平面和轮轴绝对光滑,则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其运动状态将不变,故本实验能让小车永远运动下去。

(3)根据实验的推论可以看出: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故答案为:

(1)相同;小;远;

(2)慢;匀速直线;能;

(3)运动状态。

【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实验分析等,解题时注意控制变量法与科学推理法的应用。尤其是要掌握根据实验现象推理得出结论的能力。


《第1章 运动和力》单元卷(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