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内蒙古专升本】【政治精讲】【确认键教育】

第七章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一般考点)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三)总览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必须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方面,对法治中国建设做出战略部署和总体安排。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一般考点)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一)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由部门齐全、结构严谨、内部协调、体例科学、调整有效的法律及其配套法规所构成的法律规范系统。
(二)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点。
(三)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指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建立的有效的法治化权力监督网络。
(四)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托。
(五)完善党内法规体系
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完善党内法规体系的总目标是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高效的党内的法规制度实施体系、有力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体系,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完善党内法规体系的重点内容包括在党章之下分为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党的领导法规制度、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制度、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制度。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重点)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针,展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方面统筹推进。
(一)科学立法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立法是法治的龙头环节(起始性,关键性)。
(二)严格执法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三)公正司法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四)全民守法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四、习近平法治思想(*为重点和易考点)
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一)重大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内涵(十一个坚持)(记住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三个层次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主要内容有11个方面:
1.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全面依法治国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制化,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应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既要立足当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又要着眼长远,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长期性的制度保障。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
4.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都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包括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
5.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能聚社会共识。要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6.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要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7.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要率先突破,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8.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继续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解决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要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司法制约监督,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加快构建规模高效的制约监督体系。要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坚决打击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让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
9.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有效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综合利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开展斗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0.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确保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要教育引导法律服务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依法依规诚信执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11.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总结:前三个“坚持”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根本政治要求,是政治方向,分别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
1.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宏观、大方向
从第四个到第八个“坚持”,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观点,主要回答了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4.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5.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7.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8.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最后三个“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方法,回答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式方法问题。
9.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10.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11.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