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经验谈 | 复试逆袭,圆梦天大
文|小W / 凯程高分弟子班学员
天津大学311教育学
个人介绍
我本科就读于东北某双非二本的旅游管理专业,2018年毕业,先在教育机构工作了三年,辞职后在凯程的帮助下备考天津大学教育学学硕。
初试排名30+,擦线进入复试。后复试逆袭,以最后一名被惊险拟录取,一战成硕。
初试成绩:政治75+,英语65+,专业课240+,总分380+
考研原因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考研?
我之前在北京某教育机构总部担任K12题库的教研岗,工资待遇都不错,领导也很看重我,辞职考研的那天还曾出言挽留。不过正是接触到这么好的平台,才让我有了读书深造的勇气和胆量。
这部分我写的很详细,是为了方便同学们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考研,从而才能更好地坚持。
01
必要性
(1)同侪压力
我的同事多为211、985硕士,而我是非科班出身并且大学也不起眼,所以会受一点点歧视。比如述职,兰州大学某姐妹面试和试用期的述职都有总监亲自参与。再比如公司组织架构重组,武汉大学某姐妹(即使是非全)会被另眼相待。
(2)工作需要
几年的工作使我在事业上付出的心力已达到顶峰,但回报却并不可观,个人成长也很有限。再加上职业倦怠,我整个人的状态大不如前,可能这就是所谓的职业天花板吧。
02
重要性
从2017年到2020年,我考研的念头从未断过,考研书籍和课程买了又退。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想清楚考研对我的意义——学习是为了实现更多的可能性。
意识到考研重要性的我,从当初的意志不坚定,到如今拥有强大的内驱力,在考研路上的每一天都充满活力。这次,我是竭尽全力为自己而战!
择校考虑
择校标准
(1)城市(优先级从高到低)
工作城市(北京、天津)
家乡附近省会城市(武汉、西安)
家乡(郑州)
(2)院校(优先级从高到低)
北师大
教育部直属6所
985高校
211师范院校
其它院校
02
院校对比
(1)北京师范大学
这是很多教育学学子的梦中情校,我也不例外,无奈很多专业都有学科限制。我前期是按照北师大准备的,想考教育管理,后因需要的离职证明找不到而另作考虑。
(2)北京理工大学
北理是985理工科学校,不过名头比较响。北理近两年都有教育学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调剂名额,不过今年有压分现象,教育学整个专业无人上线,请大家慎重考虑。
(3)华中师范大学
我本科专业课老师毕业于华中师大,他温文儒雅的气质让我对这个学校心生向往。华中师大近三年很多专业录取线都是国家线,可以考虑。
(4)陕西师范大学
这是我高三时一直想去的学校。西安是历史文化名城,且消费不高,再加上郑州很多中小学和陕师及华师都有直接对口合作,如开办附中,招聘老师等,因此陕师也是不错的选择。我曾想报陕师的小学教育,但两门专业课参考书加起来将近8本,因精力有限,只能放弃。
(5)天津大学
天大的教育学学硕招26人,考的是311。部分综合院校招10人以下,风险太高,当时无知者无畏,觉得天大招的人多我就有机会。后来9月份报名时得知报录比34:1,虽然有点担心,但我背书已经3、4轮,能够将知识输出,就大胆报考了。
备考安排
01
场地选择
我大部分时间是在郑州寄宿考研学校复习,中途也有回家复习的时候。寄宿学校吃住学一体,去教室不带手机让我更能专注于复习。我在那儿结识了很多研友,可以相互鼓励,讨论进度。
02
每日规划
6:00 起床
6:30-7:00 专业课背诵(1h)
7:30-8:30 早饭+早休
8:30-11:30 听凯程网课(2.5h)
11:30-13:30 午饭+午休
13:30-17:30 英语学习(3h)
18:30-23:00 专业课复盘总结(4h)
23:30 - 24:00 睡觉
按照计划,每天学习时间有8-11h。每周7天学习6天,周日放假,周中偶尔会有偷懒的时候,每周学习时长约在50-60h,一个月下来大概230-250h。
休息好才能有精神,学得好。所以我给留够时间休息,午休回宿舍更容易放松。
没状态就不要硬撑,出去玩好了再回来继续学,才能保持积极的情绪。出去吃东西、逛街都能暂时放松自己,调整完了再全力投入。
科目学习
01
专业课
(1)关于教材
为什么要读教材?
从近几年311出题来看,它注重教材内容及细节的理解和考察。同时读教材也能帮助我们记忆知识点。
怎么读教材?
读教材的最佳时机是1~6月。我前后我大概读了4遍,分别是基础班预习时、基础班听完课2-3天后(下次上课之前)、强化班习题时和考前11月重难点理解时。
方法也很简单,初读较为粗略,上完课知道重点后就着重读,做完题知道考点再去读然后补充到笔记上。
凯程课程也会加入教材领读的部分,方便零基础的学生理解。
(2)关于听课笔记
形式
材质选用B5的活页本,用笔有签字笔(黑笔-基础知识点,红色-重难点,蓝色-补充内容)和荧光笔(区分标题层级和标示重点,防止视觉疲劳),格式有表格、图片、框架等。
内容
基础班是我笔记的框架,再用强化班、真题班逐步扩充,总共做了有三本厚厚的笔记。
个人觉得手写笔记更容易记忆,初试主要是笔试,也更方便输出,并且写字更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算是一举多得吧。
当然,我也不排斥电子版笔记,主要是预习用,图文并茂,能够引起我的学习兴趣。
(3)关于背书
我备考期间一共背了8遍书。背书一定要全面背诵,并且最好提前到基础班,学完就背!
背书前3遍非常痛苦,背了忘, 忘了背,不过这都是必经之路,我甚至背到第5遍时也会出现想不起来的情况。遗忘是很正常的,不过也恰恰说明了知识掌握还不牢固,需要回头看看教材了。
等到后面,背书会越来越顺利,那时你会发现前期专业课花费的时间是值得的,因为你在为政治大题和英语作文省时间,并且专业课在总分上绝不会辜负你的努力。
(4)关于习题
配套习题--选择题
基础班(1~6月)我做了凯程的1000题(21年和22年),强化班(7~8月)跟着小程序复刷1000题。真题班(10~11月)还是有很多不会的题目,我尽量努力吸收理解,感觉还是有点牵强的就记在笔记上反复看,或者问凯程的班主任老师。
做题是查漏补缺,不用那么多心态起伏,平常心应对掌握就行。
主观题
凯程的真题班资料包里自带答题卡,主要是练习模拟大题用。把平时当考试,把考试当平时,也算是一种脱敏疗法,等到考试时自会体现出作用。
每次凯程的课后习题我都尽量跟上,惭愧地说,也有一些题目我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做完,把时间拿去背书了。
徐影老师在课上讲的一些题目一定要补充到自己的笔记上,并且最好和知识点记在一起,新旧知识形成联系更能帮助记忆。
总结起来,字迹工整、逻辑清晰和切题回答这几点是我觉得最重要的。
(5)关于真题和模考
一共模考(整套做题)5次。基础班结课时1次、强化班结课时1次、真题班结课时1次、临考时2次。
凯程的模拟卷质量很高,不一定要全部做完,但是一定要看完,里面的答题素材和答案组织方式都用的上。
注意,不用背,真的不用背,背不下来而且浪费时间。(去年自习室真的有人拿卷子背的,311不是政治,考前突击不现实)
02
政治
(1)关于听课
我报的是某方的网课,全程跟下来的,老师讲得很好,逻辑清楚,穿插一些历史故事,不会让我跑神。我也尝试过某姐的技巧班和冲刺班、某涛的基础班,老师们各有千秋,不过我还是喜欢某方的老师。
我是很早(1-2月)开始学马原和史纲的,事实证明,遗忘真的很可怕。我推荐7-8月开始,如果太晚了使任务拖到最后,心态会承受不了。
(2)关于做选择题
市面上的题库我基本都做,基础班时做《肖1000题》和《某方1000题》,强化班做某姐《30天70分》和近几年真题,考试前50天做《肖8》《肖4》《徐6》(不推荐)《腿4》《米6》《米3》等,不间断地刷题。其实这么多卷子做下来,政治的考点基本上都能把握住,尤其是时政热点。
刷完题后要注重总结,如果是机械记忆,之后还可能继续错。
(3)关于背书
我的政治笔记和专业课笔记一样都是框架笔记,不过是为了方便做选择题定位考点,没有太过于背诵。我政治真正背诵的是某方出的带背营,每个学科有必备考点,给我帮助很大。
这里我要提醒大家,认准一个老师就不要再换了,押题的资料各家都差不多,背哪个老师的都可以。
03
英语
(1)关于词汇
某方的刘畅老师,武汉某高校英语老师,他的词汇课不仅仅是词汇,更像是文学赏析课(他本人是文学学士),古希腊神话信手拈来,引经据典,比喻修辞应有尽有。
背单词我用的是乐词app,前后背了5遍(各家app都差不多,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就行),没有记拼写,但是看到单词我知道是什么意思。作文出现的不认识的词汇一定要会拼写,小心在这个上面吃亏。
(2)关于语法
我在1-3月学的语法,跟的是静姐,人很温柔且讲得细致,零基础的同学也能跟上。
事实证明,学习语法长难句在后面的阅读中作用重大。从刚开始读不懂句子,到后面慢慢会划分结构,去掉修饰成分留下主句,帮助自己减轻了阅读的压力。
(3)关于阅读和新题型
阅读我只想推刘琦,经济学博士,逻辑清晰,说话干净利落,没有任何废话,有一种高三上数学课的推理感。从2002-2021年,阅读真题一直跟下来,进步很大。她的新题型也很不错,被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4)关于写作
当时听某方的某涛,背20篇,实话说,有进步但不明显。后期转向了潘潘的九宫格,确实帮了不少忙。
(5)关于完形填空
易熙人老师的完形,全程节奏很快,满满的线索感和逻辑感。
04
复试
(1)热点
根据凯程的10分钟热点随身听、素养提升课、初试热点课和复试热点总结,我总共整理了近50个教育热点,并按照“what-why-how”的逻辑组织自己的答案,考试时遇到的基本上都是准备过的题目。
(2)名著
我前后读了大概6本名著,《理想国》《教育的情调》《教学机智》《教学勇气》《爱弥儿》和《童年的秘密》。
初试完1-2月的主要任务就是读书、写笔记。那段时光是我过的最充实的日子,每天捧着书去自习室,和教育家们进行思想上的碰撞,感觉自己的人生都在升华。
推荐阅读: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专业名著,怎么读?
(3)专业课
天大的复试着重于教育史和教原的考查,提供的三本专业课书我看了《西方教育史——国际思潮纵览》和《教育学基础》两本。
一般按照初试的内容复习即可,不过读书能有更多的感悟和思考。
(4)英语和综面
我准备了20个常考问题,中英文对照,尤其是对照简历,每一点都要准备到。自己写在简历上的内容,每个字都要负责。
回顾这一路
01
关于凯程
(1)课程
凯程有科学的备考体系。贯穿主线的基础班-强化班-真题班-冲刺班,中间穿插带背营和模考,小程序配套刷题,循序渐进,让我丝毫不担心自己的学习规划,课程更新到哪,我就学到哪。我从来不囤课,非常省心,让我有大把时间去做重要的事情。
(2)师资
我接触到的授课老师有徐影老师、高歌老师、山海老师和西贝学姐等。老师们都毕业于北师,有自己的课堂风格,十分感染人,并且处处为学生着想,大家能感受到他们对这个行业的热爱。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抢分班的最后,高歌老师为我们献歌,鼓舞着我们走向考场。徐影老师的千叮咛万嘱咐,事无巨细,也让我们在细节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3)服务
我是凯程的高分弟子班学员,前后接触的有顾问老师小敏老师、班主任姜姜老师和王老师,他们尽心尽责,细心周到,这一路上的陪伴让我很暖心,仿佛就是他们牵着我的手冲破黑暗,走向光明。
02
关于自己
后疫情时代,学习是最不会让自己后悔的一件事。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共勉。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里提到:“学习为何人世如此沧桑,学习什么令它变迁。只有学习能令你的思维永不枯竭,永不孤立,永不受折磨,永不恐惧或怀疑,以及永不会起后悔的念头。学习这东西最适合你。”(p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