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又陌生的历史#01】罗德西亚风波
源起
1895年,英属南非殖民地总理,南非殖民公司头子,狂热的帝国主义分子塞西尔·约翰·罗德斯(Cecil John Rhodes)通过对当地马塔贝莱国王洛本古拉采取欺骗利诱的手段宣布他代表英帝国征服了赞比亚河和林波波河河间地区及赞比亚河以北地区的广茂土地,并以自己的名字将这片土地命名为"罗德西亚"(Rhodesia),并将其以赞比亚河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从此,开始了英国对罗德西亚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
英国在罗德西亚的统治是建立在白人移民统治集团上的,在南罗德西亚,英国大力向此移民,并在1893年,1897年两次镇压了当地黑人的反殖民斗争,前文提到的那位国王洛本古拉在罗德西亚多地组织反英武装,直到1894年的一场战斗中牺牲,洛本古拉死后,英国殖民者继续在罗德斯的带领下向北推进,开拓了北罗德西亚

进入20世纪,英国为了自身殖民利益,于1923年在英属南非领地高级专员米尔纳设立南罗德西亚立法会议,并给予南罗德西亚"自治领地"地位,而相邻的北罗德西亚和尼亚萨兰殖民地仅有"保护国"地位
1923年10月,通过立法会议公投,英国将地方行政权力转交南罗德西亚白人移民组成的立法委员会,正式宣告南罗德西亚不再是英属南非辖地的一部分,而是直接由英国政府领导的"南罗德西亚自治领地"正是这一刻开始,"南罗德西亚白人国家"这个概念初步形成
中非联邦
二战结束后的英国殖民体系摇摇欲坠,去殖民化的浪潮开始袭卷英帝国的每一处殖民地,1951年,重新执政的保守党丘吉尔政府为保证对英属中非地区的统治,开始策划"中非联邦"草案,将二战结束后成立的,意在控制,协调南罗德西亚,北罗德西亚,尼亚萨兰三块殖民地经济,并为英帝国保持对当地殖民统治的"中非理事会"推上台前,1953年6月,在保守党政府的支持下,英国议会通过了"中非联邦法案",1953年9月7日(一说10月23日),英殖民当局不顾当地人民的反对,将南罗德西亚,北罗德西亚,尼亚萨兰三块殖民地合并为面积与南非相当,足足120万平方公里的"英属中非联邦(Central African Federation)"也即"罗德西亚和尼亚萨兰联邦(Federation of Rhodesia and Nyasaland)"

联邦成立的消息公布后,除少数南罗德西亚白人殖民统治集团拍手称快外,迅速引起激烈反弹,四十万尼亚萨兰人民集资募捐筹足了旅费,派出代表团向英国当局抗议"联邦计划",罗德西亚反殖民主义人士在联邦首府索尔兹伯里开展示威游行,然而英国当局是吃了秤砣铁了心的要将联邦法案推行,在1953年后,英国为三地分别制定了有利于英国殖民统治的宪法,并勾结当地白人统治集团,尤其是联邦主体的南罗德西亚的立法会议推行种族歧视政策和多民族分而治之制度的破产,英殖民当局的一系列种族主义政策使联邦内部的矛盾再一次激化,而1960年的布拉瓦约事件更是为联邦敲响了丧钟
1958年,中非联邦第二任总理加非尔德·托德上台,托德通过"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一边设立黑人教育体系和缓和种族矛盾的政策,另一边加强中非联邦的武装力量,将原本个自从属于三地区的民兵组织重组为国防军,并从英国主子手中接收了大批武器装备,1960年,南北罗德西亚和尼亚萨兰的反殖民主义者齐聚南罗德西亚第二大城市布拉瓦约,号召当地黑人抗议联邦对于黑人的歧视政策,托德政府眼见抗议声势浩大,出动地方军警镇压游行人群,当场造成12人死亡,英国政府迫于压力派出由蒙克顿子爵率领的25人调查委员会赴中非调查,在南北罗德西亚和尼亚萨兰人民的反抗浪潮和同年3月21日南非当局对抗议专门针对黑人的"通行证法"的示威人群进行武装镇压,并枪杀72人,打伤240余人的沙佩维尔惨案的相互作用下,英殖民当局放弃了通过中非联邦维持自身在罗德西亚和尼亚萨兰殖民统治的妄想
1961年,联合国大会成立由美苏牵头的"17国委员会"(后称"24国委员会"或"非殖民化委员会")监督南非和中非联邦白人殖民政权的种族政策,在国际压力下,英国殖民当局开始实行较开明的殖民政策,1961年2月英国提出《中非联邦宪政改革议建》指示中非联邦政府"允许非洲人参与联邦民主政治,参与选举"此后中非联邦的崩溃进程进一步加快,1962年在由黑人民族主义者海斯廷斯·卡穆祖·班达(Hastings Kamuzu Banda)为首的尼亚萨兰大会党(NCP)的施压下英国政府同意举行选举,实行自治

选举的结果是亳无悬念的,1962年10月,在尼亚萨兰,大会党取得过半数席位,在北罗德西亚,50年代初兴起的非洲人国民大会运动(ANC),在肯尼恩·大卫·卡翁达(Kenneth David Kaunda)的领导下,取得多数席位

1962年11月,中非联邦政府在英国的指示下,召开立法委员会,并通过决议,呼吁南罗德西亚,北罗德西亚和尼亚萨兰脱离中非联邦分别独立,一年后,中非联邦走到了覆灭的最后时刻,1963年12月31日,英国政府宣布统治英属中南非洲殖民地十年的殖民地政府"中非联邦"宣告解散,在之后极短的时间里,北罗德西亚的卡翁达于1964年1月宣告独立并成立赞比亚共和国,尼亚萨兰的班达于1964年7月6日正式独立并成立马拉维共和国,中非联邦从事实上退出历史舞台

罗德西亚危机
中非联邦的破产和赞比亚、马拉维相继的独立或自治使罗德西亚(此处开始,"罗德西亚"无特别标注均指南罗德西亚)的白人农场主和白人统治集团对英殖民当局倍感失望,同时,罗德西亚的白人民族主义开始登上罗德西亚政治舞台,早在1961年,英当局便拿出了《南罗德西亚宪法》草案(即1961宪法),要求罗德西亚立法会允许当地非洲人直接参与罗德西亚政治,实行"多数人政治"在外界看来,英国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自1923年获得自治地位以来,32万白人牢牢把持着罗德西亚的权力,而400万黑人却连出门也要被当局检查"通行证"至于投票权更是想都不要想
然而,英国殖民政府难得做的一回人事(当然,本质上英国也是为了利用《1961宪法》维持罗德西亚殖民地,让非洲人拥有"政治权利"保持黑人与白人"种族共存"从而保证当地英国资产的稳定和英国对罗德西亚的影响力),罗德西亚的两方都不领情,白人当局认为《宪法》草案是英国对"1923年自治"的践踏,是对"罗德西亚的再殖民",而黑人也认为这是英国殖民当局为维持殖民统治的鬼把戏,是"英国人的圈套",也拒绝参加罗德西亚的选举,继续争取完全的独立,建立一个黑人的"大津巴布韦(来自古代曾统治赞比亚河流域的黑人国家-津巴布韦帝国)",由此,白人与黑人的冲突进一步升级,黑人民众在民族主义者恩达巴宁吉·西托莱(Ndabaningi·Sithole)和罗伯特·加布里埃尔·穆加贝(Robert Gabriel Mugabe)领导的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ZANU,也即津民盟)的带动下与罗德西亚白人当局直接进行武装对抗

而英国也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酿成了"罗德西亚危机"
1963年1月,罗德西亚立法委员会向英国留守的罗德西亚专员正式要求独立,数日后,专员向立法委员会递交英国政府的决定,在文件中,英国表达了对罗德西亚独立的支持,但提出了被后世称为"独立五原则"的条件即
1、实行多数人政治
2、不修改"1961宪法"
3、允许非洲人参与政治
4、采取措施结束种族歧视
5、确保南罗德西亚所有种族都支持独立
英国通过五原则意在维持地区稳定,使白人与黑人达成共存,为英国的撤出营适一个有利的内部环境,有利于英国在当地的经济利益,同时也能给美国作作样子,且保证不会出现罗德西亚黑人一气之下投苏,获得苏联支持继而打造一个南部非洲的红色碉堡
英国的算盘珠子打得响,罗德西亚这边不可能不清楚,为保持白人农场主和白人移民统治集团的地位,罗德西亚方面在后续几轮谈判中持强硬态度,就是吃准了英国人不愿留下收拾烂摊子又不想一走了之放弃对罗德西亚控制力的矛盾心理,谈判就此陷入僵局,直到1964年4月,罗德西亚大选后,这场"罗德西亚独立危机"有了一个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结局
罗德西亚国父
1964年4月,在罗德西亚的首府索尔兹伯里,持续数日的大选落下帷幕,执政党罗德西亚阵线再次击败罗德西亚民族党(1963年底前称统一联邦党,是中非联邦和罗德西亚的"执政党")罗德西亚阵线主席伊恩·史密斯(Ian Smith)出任总理

1919年4月8日,在南罗德西亚小镇塞卢克韦 ,1898年来到此处淘金的苏格兰人佐克·史密斯(Jock Smith)迎来了他的幼子,他为这唯一的儿子取名为"伊恩·道格拉斯·史密斯"史密斯于1938年开始在南非罗德兹大学攻读商学士学位,二战期间,史密斯受殖民政府号召于1941年加入罗德西亚皇家空军,在皇家空军中任少尉,1944年,史密斯在意大利波河流域执行轰炸任务时被德军击落,逃生后受当地抵抗组织掩护于1945年初与美军会合
战后,史密斯回到南非继续学业,毕业后回到家乡塞卢克韦开办农场,1948年当选立法会议议员,1953年,中非联邦计划推出,史密斯因为支持联邦计划而加入了中非联邦第一任总理戈弗雷·赫金斯爵士(Sir Godfrey Huggins)的统一联邦党,联邦成立后史密斯更是平步青云,一路升迁,于1958年担任统一联邦党党鞭,1961年末,新任总理韦伦斯基向英国妥协,同意接受《1961年宪法》中规定的多数人政治,史密斯当即表示退出统一联邦党和立法会,他宣称:"我一生不许有非洲人的政治"
在白人的罗德西亚,与史密斯持相同观点的人有很多,其中就有罗德西亚农场主,烟草大王利尔福德,利尔福德与当时罗德西亚许多白人农场主一样,认为400多万的黑人一但掌权,那些统一联邦党的太爷没事,毕竟统一联邦党一直代表的是城市中的大资产阶级和金融家,黑人怎么也闹不到他们头上,但白人农场主们不一样,既有旧仇血债,又有分配土地的现实需要,黑人们第一个开刀的就是他们

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大批白人农场主纷纷支持史密斯脱离统一联邦党后建立的罗德西亚改革党,有了支持的史密斯开始四处联络其它持种族主义的右派政党,1962年3月,改革党和自治领党,罗德西亚协会合并重组为罗德西亚阵线,右派人士,阵线主要组织者温斯顿·费尔德任党魁,史密斯任党主席
1962年12月大选中,罗德西亚阵线这个代表乡村白人农场主和城市中小资产阶级的政党首次击败了执政党统一联邦党,这是自1923年以来统一联邦党的首次失败,在费尔德的新政府中,史密斯获得了副总理兼财长的职务,但他显然不满足于此
1963年中非联邦终于走到了尽头,尼亚萨兰和北罗德西亚的独立今南罗德西亚颇为眼红,然而费尔德政府引发的罗德西亚危机使党内失去了对独立谈判和费尔德的信任,1964年4月,史密斯取代费尔德,并在大选中胜选,担任新任政府总理
史密斯在上台后开始加速与英国政府谈判,先后两次前往伦敦与英国首相亚历克-道格拉斯·霍姆举行会谈,但拒不承认英国提出的多数人政治,被国内问题弄得焦头烂额的霍姆实在没有心气与史密斯争论,谈判就此停滞,而史密斯却认为这是英国的让步,并向国内宣称"独立己近在眼前!"于1964年9月开始准备所谓独立公投,在这时,史密斯的心中开始蕴酿起了一个计划,那便是绕开英国,直接单方面宣布独立!
威尔逊与史密斯
1964年10月,时隔多年,唐宁街11号又再次迎来了一位出身工党的首相,詹姆士·哈罗德·威尔逊(James Harold Wilson)上任首相伊始便面对着这个随时准备引爆的罗德西亚危机

威尔逊不希望罗德西亚在史密斯的统治下成为下一个南非,更不希望罗德西亚投向苏联或不结盟运动,让罗德西亚当局同意五原则后独立,但又仍保持英联邦国家身份对英国来说是最好的结果,由此,1964年10月27日,威尔逊政府发表声明,威胁史密斯政府如果召开"不符合多数人政治的公投"或"不经与英国协商直接宣布独立"将"得不到英国政府的承认",并且英国将对其实行"严厉的经济与外交制裁"
威尔逊的这一招的确震摄住了史密斯政府,令其不得不重新评估罗德西亚在英国的全面制裁下是否能保持稳定和生存

但立法会中的独立投票是不可能避免的了,1964年11月,罗德西亚立法委员会召开独立协商会议,并为独立公投进行初步讨论,11月4日罗德西亚所谓"公民投票"结果出炉,在绝大多数黑人无权投票的基础上,58091票支持独立,而反对的仅6906票(数据援引自潘兴明.中非“白人国家”及其崩溃之原因【J】.世界历史.1993(06):21-28+127)
眼前事态加速升级,英国于1965年2月派出了由加德纳勋爵和埃文·琼斯领导的代表团再次重申只要罗德西亚同意五原则,英国将全力支持罗德西亚独立
然而,为了自身统治地位,史密斯政府坚决不同意英国的条件,并于1965年4月公布政府白皮书,说明英国的制裁不会威胁到罗德西亚,反而会重创英国在南部非洲那占海外投资总额四分一的资产,同样英国也不可能会出兵罗德西亚,总而言之,史密斯政府认为"英国的制裁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白皮书公布后,罗德西亚国内一片欢腾,既然英国不可能干涉,那还等啥?独立呀!
单方面独立
1965年6月,英国威尔士事务大臣克莱德温·休斯受遣前往罗德西亚首府索尔兹伯里与史密斯会晤,在会谈中,休斯有感于史密斯的顽固,向老领导威尔逊求援,威尔逊深感:"休斯无能,看来我必须出山!"
于是在1965年10月,威尔逊和史密斯在伦敦进行会谈,在有关英国投资和制裁问题上两人谈得很愉快,但在有关独立问题上,史密斯态度极其坚绝,不论威尔逊说任何平等民主的泛话还是指出1964年11月的公投没有效力,因为没有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黑人参与投票,史密斯一口咬死这是罗德西亚的内政,英国无权干涉,五原则也是纯扯淡,谈判再次陷入僵局
10月中旬,威尔逊亲赴罗德西亚举行二次会谈,这是威尔逊最后一次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罗德西亚问题,也是为了给以威尔逊不关心"帝国事务"而指责他的保守党一个交代,在会谈中,史密斯再次重申"罗德西亚的事务罗德西亚自己解决,罗德西亚不会在英国强加的1961宪法下走英国希望的宪政道路"这次会谈也无功而返
10月25日,罗德西亚配发石油供给劵,正式标志着英国失去了所有威胁罗德西亚的手段,罗德西亚单方面独立进入最后的倒计时
11月5日罗德西亚召开独立公投,结果与1964年11月公投如出一辙
1965年11月11日晨时,威尔逊与史密斯通电话,邀请后者再次来伦敦详谈,史密斯婉拒后彻底切断了与伦敦的通信,威尔逊之后召开工党内阁会议,而罗德西亚首席大法官比德尔还正带着英国的最后提议往返于索尔兹伯里和伦敦之间
上午11点整,罗德西亚正式宣布"单方面独立"

与史密斯政府的弹冠相庆不同,与《单方面独立宣言》同时到来的还有英国的暴怒,威尔逊早有预料史密斯的单方面独立,却没想到这一天来的如此之快,英驻罗德西亚总督吉布斯宣布解雇总理史密斯及其政府各部门部长的职务,史密斯的反应则是限期总督和英国专员离开罗德西亚
罗德西亚白人殖民统治集团的独立立即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包括美苏中英等多国在内均发表了遣责声明,英国将其识为"南部非洲的叛乱",美国宣称史密斯政权有违去殖民化的国际共识,苏联和中国指责罗德西亚的独立是殖民者自导自演的一场为维持殖民统治的闹剧,罗德西亚国内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和其它反史密斯政权的进步党派一致宣布不承认史密斯政权,并组织武装力量与史密斯政权分廷抗礼
然而,除了这些隔空喊话,在史密斯看来国际社会并没有什么大动作,正当他认为英美不过是口嗨几句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时候,他忘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在海啸来的前一秒,大海都是浪静风平的
反应与对策
1963年,当英国提出独立五原则时,美国国务院公报支持英国的决策,当美国驻联合国大使斯蒂文森被问及相关问题时,他回答:"我们相信,英国将全权处理罗德西亚问题,不会使南罗德西亚成为邻国及非洲大陆安全与和平的威胁",斯蒂芬森大使的回复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国政府将罗德西亚问题交由英国主导的态度
但当局势进一步升级,英国己无法克制史密斯政权明目张胆的搞种族政策,美国深知非洲民族主义的浪潮己愈演愈烈,史密斯政权如果继续整些拟人的种族政策势必要把津民盟(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简称)推向苏联或不结盟运动一边,这是美国不愿看到的
尽管史密斯试图打出反苏的免死金牌,但美国还是在联合国授权投票中给史密斯政权判了死刑
11月后,联合国安理会相继通过216、217号决议,对罗德西亚进行制裁,要求各国停止对白人政权的军售和石油贸易,然而此时,罗德西亚仍然能通过与其臭味相同的白人南非和葡萄牙安哥拉、莫桑比克属地获得物资,在1966年4月9日安理会221号决议授权英国舰队在莫桑比克海域阻止输送石油和物资的货轮前,罗德西亚通过这种方式维持了正常生产生活,并出动了罗德西亚防卫军和来自全球各地的白人雇佣兵向多个津民盟武装阵地发起攻击

1966年3月,有了美国的支持,威尔逊政府设立罗德西亚委员会,负责与史密斯政府的会谈,展开了一系列被称为"为对话而对话(Talk about the talks)"的谈判,在9月的英联邦会议上,威尔逊作出承诺:限期史密斯政府在三个月内通过外交解决,否则将向联合国申请全面制裁
1966年12月2日,被逼无奈的史密斯在英国"泰戈(tiger)"号巡洋舰上与威尔逊进行会谈,英国要求史密斯放弃《单方面独立宣言》并辞职下台,由英国组建一个临时过渡政府完成五原则要求,再举行公投和大选实现"一个具有广泛人民基础的政府",史密斯断然拒绝,认为接受等同于投降,但史密斯也做出了让步,将白人A类选区和黑人B类选区写入宪法并增加B类选区席位,同时允许成立皇家专门调查组对罗德西亚的种族歧视问题进行调查
但在最后的签字阶段,史密斯又表示自己没有权利绕开立法会签署协议,声称自己要回索尔兹伯里才能给出答复,威尔逊十分恼火却也只能让其回罗德西亚
待史密斯回到索尔兹伯里后立即翻脸不认人,先是要求延长答复期限,之后声称自己从未与威尔逊达成协议,最终协议被罗德西亚内阁会议一致否决了
英国大为恼火,英帝国虽日薄西山,也一个小小罗德西亚三番五次欺骗帝国,威尔逊政府的外交大臣乔治·布朗前往联合国要求联合国进行打击,同时在英联邦内申请了强制性制裁措施,同时宣布:英国不会承认任何非多数人政治的国家,并声明只有当罗德西亚出现实质性转变,英国才会考虑承认罗德西亚
在1966~1968年的两年时间里,美国一直在各个方面支持英国对罗政策,林登·约翰逊(Lyndon Baines Johnson)政府秉承自肯尼迪时代一贯的非洲政策,即"打造一个非洲人的非洲,一个去殖民化的非洲,一个安全,和平,稳定并服务于美国在非利益的非洲"

在1967年12月30日-1968年1月11 日的非洲统一组织会议上,约翰逊的副总统休伯特·汉弗莱(Hubert Horatio Humphrey)向与会各国许诺"美国决不会支持白人罗德西亚政府",对于美国来说,以英国为指导处理罗德西亚问题,既可以保证罗德西亚留在西方阵营,也避免英美在罗德西亚问题上产生分歧
在这一基础上,对于1968年的联大2383号决议要求英国用武力解决罗德西亚问题,美国投下反对票,并呼吁各国理性对待罗德西亚问题,英国在美国的保护伞下再次尝试外交解决
1968年10月9-12日,英罗领导人再次在"无畏"号军舰上召开会议,威尔逊在会议举行前就承认,不会对罗德西亚独立合法化附加惩罚性的条件,但史密斯政权必须坚守五原则中的第二条(即不修改有利于英国的1961宪法),英国不承认未能实现多数统治且宪法修正案缺乏外部司法审查的殖民地独立,史密斯勉强同意刑事案件能上诉至英国枢密院, 但宪法修正案则不行,因为这不仅侵犯了罗得西亚的立法主权,还为黑人议员否决修正案提供了保证
这一次"无畏"号会谈后,威尔逊政府将罗德西亚问题列为次要事项,这样的转变或许与联合国的全面制裁下英国不再好与罗德西亚单方面达成协议有关
但这并不意味着英美放弃了打击罗德西亚,1968年12月,英美共同组织了"赞比亚空运"
初时,赞比亚的铜矿一个重要出口国正是罗德西亚,且赞比亚的石油主要来源也是罗德西亚,这样的形势使赞比亚存在支持史密斯政权的可能性,为了在罗德西亚周边孤立史密斯政权,英美极力游说赞比亚的卡翁达,让其拒绝承认罗德西亚并投入制裁,作为补偿自12月19日赞比亚加入制裁且被罗德西亚切断石油运输线后,英美出动百架计次的运输机,共同为赞比亚提供了3000吨石油,维持了赞比亚近一年的生产和生活
同时,英美还极力推动了进行强制制裁的联大253号决议,宣布罗德西亚白人政权构成了"对区域和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执行了联合国第一次强制性制裁
这一切都向史密斯政府传递一个信息:与英美直接对抗势必遭到巨大的打击
初入70年代
罗德西亚在内战和制裁中走入了70年代,尽管内忧外困,史密斯政府仍然数年如一年的恶心英国人,1970年3月2日,经过史密斯集团多月的筹划,宣布退出英联邦,改制为共和国,定国名为"罗德西亚共和国",此时的英国首相是保守党人士爱德华·希思(Edward Richard George Heath)希思对于远在南非的罗德西亚远没有威尔逊上心,而且从事际上说,当罗德西亚驱逐英国专员和英国通过制裁令撤回使馆时,罗德西亚已与上千公里外的联合王国没有什么关系了,希思没有表示出过多的反应,史密斯收到的谴责已经堆积如山了,多一张不多
对于罗德西亚白人,这场史密斯政府自做主张的共和戏是不亚于1965年11月单方面独立的,在他们心中这就是"罗德西亚的新生"

在改制为共和国的同时,为安抚国内的温和派白人和拉拢温和派黑人,史密斯通过了1970年宪法,将"多数人民主"和"黑人平权"几个最大的政治呼声通过“黑人与白人享有同等伙伴关系”的想法巧妙的掩盖了罗德西亚实际上推行的种族政策,史密斯政府的口头支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不少温和黑人和黑皮白心的山竹人(大多数是地方部族分子,因不满津民盟等左派武装的活动,看到史密斯1970宪法的“黑人与白人享有同等伙伴关系”固而支持白人政府)
在大批山竹人中有一位山竹人与其他人不一样,其他山竹人不能说有多信任史密斯,都是秉承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与白人政府合作的,而这位来自卫理公会的埃布尔·滕德卡伊·穆佐雷瓦(Abel Tendekayi Muzorewa)主教,似乎是真的希望黑人与白人通过和平合作的方式共存

1971年史密斯政府迎来三丰收,一是军事上的胜利,自1966年罗德西亚黑人在津民盟领导下开展武装斗争以来,就受到了赞比亚人民和卡翁达总统的支持,抵抗组织通过游击战的方式来往与罗赞边境之间,让防卫军疲于奔命,极大鼓舞了非洲人民反抗白人殖民统治集团的信心,在一连串的失败下,史密斯政府于1970年底设立军事封锁线,在罗赞边境赞比亚河每隔30公里设置一个30人的快速反应部队,当游击队游走在边境时,辖区内的快速反应部队便会出动打击游击队,在这种"囚笼政策"下,缺少训练和组织力的游击队经常被打散,然后被反续的黑人伪军(1970年史密斯政府为缓解民员紧张设置的非洲人协防军,初期由志愿者组成,1977年初后改为强制征兵)挨个消灭

游击队在罗德西亚的打击下被迫化整为零转入地下斗争,通过对游击队的惨酷镇压,大量中间派黑人倒向了白人政府,这也就引出了史密斯政府在1971年的第二个来自内政上的胜利
1971年3月,温和派的穆佐雷瓦与其它一些温和主义和部族人士在索尔兹伯里签定协议,将零散的温和黑人组织合并为"非洲人全国委员会"(ANC),在非全委成立的过程中,经常可以看见有史密斯的人在从中游走,罗德西亚阵线虽不允许黑人加入,但也是乐意与像非全委这样的山竹人政党合作的,因此,史密斯政府给予了非全委以合法地位,在罗德西亚后来的历史中,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
第三大胜利是外交的成就,1972年4月英国首相希思利用"穿梭外交"从莫桑比克到达索尔兹伯里与史密斯会晤,希思一改威尔逊政府的强硬态度,做出了巨大让步来解决自1965年单方面宣布独立以来的罗德西亚问题,英国建议黑人在立法会的代表议席不应按黑人纳税比例划分(1970宪法和威尔逊在1969年提出的过渡政府草案中均有此设想),而是要按黑人在大选的投票人数来划分,至于黑人和白人双方的议席也不应设下相等的上限,可是,有关教育及财富的资格限制仍然保留一段时期,使黑人在投票名册内始终占小数,史密斯一直认为工党站在黑人一边,而保守党则是一直与"文明人"站在一起,对于保守党政府的让步史密斯十分满意,史密斯认为"让激进的歧视在有道理和合理的情况下得以维持"故而表示接受,仅管大量非洲人指出了提案是"英国政府与罗德西亚人联合在宪制上强奸非洲人"然而,对于罗德西亚白人政府来说这真可是一个胜利
1971年是罗德西亚最光明的顶点,但到了顶峰后,前路便是灰暗且危陡的下坡路
游击战争
1972年,英国在与美国协商后撤回了此前才提出的草案,转而再次要求史密斯下台,史密斯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始做俑者,其无后乎"上次诓了威尔逊,这次自己也被下套了,罗德西亚再一次被东西方和不结盟运动集体拉黑
很快,在英国这一反悔的作用下,由津民盟牵头,多支游击队一瞬之间冒了出来在赞比亚边境向防卫薄弱的白人农场发动突袭,等罗德西亚军队来扫荡时,游击队又撤回了根据地
本来志得意满的史密斯立马又被黑人们一脚踹进了坑里,多个温和派黑人组织宣布与史密斯政府脱离关系,1972年中,史密斯在听闻边境一些马绍纳人部落与黑人游击队暗中合作密切,直接宣布延长自1969年全面制裁以来的国家戒严,彻底在国内执行他的白人专制统治

1972年12月,赞比亚的津人盟武装和莫桑比克的津民盟武装联合在多个方向联合向罗德西亚军阵地发起攻势,攻势规模不大,但却在多个乡镇地区建设了根据地,1973年后,两支游击队武装已发展了2万余人,在东北部,北部和西北部多个地区建立了根据地,罗德西亚军队虽龟缩于城市中,但武器装备的全面辗压还是使游击队在多次围剿中损失惨重
1973年史密斯政府转变了打击方式,从设置快反部队围堵游击队变成了集中优势兵力在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地区发动大规模扫荡和种族灭绝政策,待游击队组织恢复后再次给予打击,不要求全歼游击队,只求给予游击队最大的杀伤

1974-1975年,史密斯政府连续获得两个噩耗,一是1974年葡萄牙郁金香革命后,左翼政党上台,并拒绝了史密斯政府进入葡萄牙莫桑比牙属地内围剿津民盟(主要原因还是9月7日后莫葡签定确定莫桑比克准独立的《卢萨卡协议》,莫桑比克黑人大力支持津民盟并强烈要求葡萄牙新政府与罗德西亚断绝合作),如果说第一个勉强可以接受只不过是罗德西亚又多了近千公里的战线的话,第二个噩耗就是对史密斯政权的当头一棒
1974年,种族主义者,南非总理巴尔萨泽·约翰内斯·沃斯特在一次会议中提出将不再支持罗德西亚单方面独立,之后,这一设想变为现实,南非政府正式宣布放弃支持罗德西亚单方面独立,一并提出史密斯下台以"解决困扰南部非洲人民多年的罗德西亚问题"

南非拉黑罗德西亚后,史密斯政权彻底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孤儿,同时使罗德西亚失去了军事支持,南非用罗德西亚获得了向英美表忠心的投名状,而罗德西亚再次陷入了外交困境中
1974年,史密斯当局以"阴谋罪"和"叛国罪"查封了多家反种族主义媒体,并宣布全国戒严状态将持续至1977年
1975年6月,莫桑比克完成独立议程,正式形成了对罗德西亚的封锁,这一事件的影响是明显的,1975年后,罗德西亚经济持续走低,军力也从万余人的武装力量被裁减为九千至八千人,罗德西亚改造的作对地支援的C17出击架次也从日出击7架次变为一周执行一至两次扫荡行动
在莫桑比克、赞比亚的直接支持和中苏的间接支持下津民盟和津人盟的武装力量在莫桑比克和赞比亚境内整合

1976年4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杰拉德·福特(Gerald Rudolph Ford)指示国务卿亨利·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领导他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评估南部非洲问题(主要是罗德西亚、南非、安哥拉、纳米比亚)

4月23日,基辛格以穿梭外交的形式出访南部非洲各国,4月27日,基辛格在卢萨卡发表演讲,着重强调了美国对罗德西亚的政策"美国以道义原则、国际法和世界和平的名义支持南部非洲的自决、多数人统治、平等权利和人的尊严"为此他提出解决问题的"十点计划"或称"基辛格方案",但实际上,基辛格旨在通过南部非洲问题和平解决以提升美国影响力,从而遏制苏联在南部非洲的扩张
在基辛格的压力下,南非总理沃斯特再次要求史密斯接受多数人政治,史密斯却还试图延长"临时状态"并保持罗德西亚阵线的执政地位
但当1976年10月,穆加贝的津民盟和恩科莫的津人盟统合为津巴布韦爱国阵线的消息传到索尔兹伯里时,立即引得罗德西亚朝野震动
10月28日,由南非牵头,英美暗中斡旋,爱国阵线与史密斯政权在日内瓦举行谈判
史密斯政府在日内瓦谈判中仍然故作出一幅毫不在意的恣态,对于爱国阵线提出的多项有关举行民族公投和平权政策的提案置若罔闻,仍旧或明或暗的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并威胁爱国阵线一切谈判前提应是罗德西亚阵线在新政府中继续保持执政地位
日内瓦会议就此不欢而散,基辛格的方案也未给罗德西亚带来和平与统一
过渡政府时期
爱国阵线的壮大使史密斯政府的军事压力陡增,进入1977年后,前线大规模的扫荡使兵员数量短缺,史密斯政府开始在乡村地带大拉壮丁,并在支持史密斯的一些部族中强征民兵

1977年5月30日,罗德西亚军队向莫桑比克境内的爱国阵线武装发动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军事行动"阿兹台克行动"罗德西亚军队出动500余人的伞兵突击队(史密斯政府称之为特别空勤部队SAS),通过C-47运输机向爱国阵线营地发起攻击,

战斗中32 名游击战士牺牲,当地莫桑比克人民也被罗德西亚军队屠杀
罗德西亚的军事行动激起了轩然大波,1977年6月30日,莫桑比克政治委员会常务委员马塞利诺·桑托斯在安理会控诉罗德西亚军队的暴行,安理会通过411号决议,要求"英国作为管理国有责任对南罗德西亚非法政权对他国的非法入侵采取一切有效措施,终结南罗德西亚非法政权"同时该决议还呼吁世界各国继续维持对罗德西亚的封锁,并强烈谴责了通过民间渠道仍向史密斯政府运输物资的南非白人政府
"阿兹台克"行动的负作用是明显的,莫桑比克加大了对爱国阵线的支持,游击队的回击越发迅猛,8月6日,游击队在索尔兹伯里引发爆炸,殖民当局强调此为恐怖袭击,而爱国阵线声称此为对史密斯政府入侵莫桑比克的回应,11月23-25日,罗德西亚防卫军再次组织了对罗莫边境的围剿,这场针对边境爱国阵线营地的"流浪者"行动取得了"巨大胜利",白人军队用黑人游击战士的鲜血装点自己的胜利
进入1978年,战争双方已经杀红了眼,一边南非、罗德西亚、纳米比亚南非驻军狼狈为奸,共同组织了联合空军司令部,对爱国阵线的多处营地进行轰炸,另一边爱国阵线也将恐怖袭击作为对白人的报复,1978年9月3日,爱国阵线用萨姆-7型导弹击落了罗德西亚航空的"子爵"号客机,机上乘客仅8人幸存
罗德西亚局势一天天升级,英美并不愿看见罗德西亚变成下一个安哥拉(内战后投靠苏联),加快呼吁各方继续谈判,但自日内瓦会议不欢而散后,爱国阵线一直拒绝与史密斯政府坐下来好好聊,倒是对用枪杆子把史密斯打跑的兴趣更大
而史密斯方面在1978-1979年的几次大规模行动中已经成了全世界人人喊打的非法政权了,各国不仅人身攻击史密斯是"南部非洲的纳粹",对于执罗德西亚护照的旅客直接拒绝入境,史密斯政府的合法性已经到了历史最低点
在这种情况下,穆雷索瓦的山竹人组织"非洲人全国委员会"进入了史密斯政府的目光中
早在1978年2月,在英美的支持下,史密斯政府与穆雷索瓦的非全委,变节的西索尔,联合人民组织的领导者奇劳酋长在索尔兹伯里召开会议,为了防止爱国阵线执政,四方于3月3日签署"内部解决"的协议,3月11日,史密斯在众人拥簇下,正式宣布成立"过渡政府"其就任总理

1978年10月,史密斯访美,在与美国国务卿万斯的会谈中,史密斯虚情假意的承诺会召开选举,制定宪法
而到了1979年,随着国际环境进一步恶化,史密斯政府又开始打起了另一个算盘
1979年4月,史密斯宣称根据1978年内部解决协议,制定新宪法,并随即召开伪选举,一切发展的极为迅速,5月,根据选举结果,获五十一席的非全委获胜,而穆雷索瓦宣誓就任新一任总理,并改国号为"津巴布韦罗德西亚联邦"
形式上,联邦成为了一个黑人白人团结的共和国,但实际上,这不过是穆雷索瓦的一厢情愿,不过是史密斯的缓兵之计,名义上,民族平等,但实际上,在内政,外交,司法,选举多个方面,白人都具绝对地位,史密斯本人还担任此政府的"不管部长"(集内政,司法大权于一身)
万幸的是,津巴布韦人民早看出了穆雷索瓦-史密斯政府的反动本质,爱国阵线宣布"联邦不存在合法性,要求穆雷索瓦政府放弃抵抗,召开真正广泛的选举"
史密斯的计划是失败的,而他所缔造的所谓的这个联邦,自然也是短命可悲的
《兰开斯特大厦协定》
1979年,英国迎来了它的新一位掌舵人,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Hilda Thatcher)这位集狂热与冷静,执着与灵活,坚定与自信的铁娘子还未践行她的"伟业",便先将目光注意到了罗德西亚

5月份其上台伊始,便宣布英国准备接受"内部解决"并承认穆雷索瓦政府,这也意味着英美在罗德西亚问题上产生分歧,卡特政府在罗德西亚问题上举棋不定,但最终卡特还是选择否定"内部解决"的合法性,6月7日,卡特在演讲中宣布"经过认真的考虑,我决定继续对津巴布韦-罗德西亚实施制裁。这是因为,首先,我绝对相信,美国最好的利益不是取消制裁,其次,我同样相信津巴布韦人民最好利益应该是限制那些以利用南部非洲形势来进行的外来干涉。……我认为我的决定符合这两条要求。” 后世一般认为卡特的决定是基于团结非洲国家和爱国阵线为目的的,这也是为了防止苏联借机扩大对爱国阵线的支持,甚至是直接出兵,卡特自然不希望看到苏联在南部非洲攻城掠地,发表此宣言也是有原因可寻的
1979年6月以来,爱国阵线与穆雷索瓦政府的战争陷入僵局,双方都呈现出疲态
8月1日,英联邦会议在卢萨卡召开,与会的坦桑尼亚尼雷尔呼吁罗德西亚重新制定宪法,举行国际监督下选举及所有党派的谈判。撒切尔与尼雷尔达成共识:制定新宪法、由英国监督的选举、选举期间停火。在卡灵顿勋爵的努力下,各方同意前往伦敦谈判
8月6日,撒切尔邀请穆佐雷瓦政府和爱国阵线前往伦敦参加会议。9月10日会议在伦敦兰开斯特大厦(Lancaster House)召开
撒切尔一直希望由英国主导罗德西亚问题,无论是5月宣布将接受内部解决还是8月在卢萨卡会议明确提出内部解决"在一些重要方面是存在重大问题的"并表示英国希望谋求一项"英联邦和整个国际社会都认同并为罗德西亚及其邻国人民提供和平前景的解决办法"都是基于这一目的,而美国也乐意让英国出这个风头,因此在接下来的兰开斯特会议中一直从旁协助
无论如何,爱国阵线与白人政府现已坐在一张谈判桌前,开始为罗德西亚问题的最后解决进行谈判,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不可能是英美帝国主义赐予的,而是13年来,津巴布韦人民斗争所取得的
兰开斯特会议的第一阶段主要讨论制订罗德西亚独立宪法问题,与会各方同意在津巴布韦组成一个有一百个议席的议会,其中八十名议员由普选产生,二十名在白人选民中选出,但白人在议会中不再拥有否决权,国家实行立宪总统和执行总理内阁制
第二阶段讨论走向独立的过渡期安排问题。与会各方同意过渡期为两个月。过渡期间,穆佐雷瓦现“‘政府”停止工作,由英国任命一位具有行政和立法权力的总督负责行使政府的职权,并在英国当局和英联邦观察员的监督下举行自由和公正的大选,产生独立后的新政府
关于罗得西亚当局同爱国阵线之间停火问题的讨论是会议的最后阶段。与会各方达成的原则协议包括如下内容 英国通知南非当局,罗德西亚“在英国总督行使权力时期不容外来干涉” 由肯尼亚、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斐济五国组成一支近一千二百人的维持和平部队,以便有效地控制当局的空军和执行全面的监督任务,关于停火期间爱国阵线和罗德西亚当局的部队脱离接触等具体问题,将推迟到停火执行阶段时进一步谈判
解决
虽有明确的阶段,但谈判仍然艰苦,在关于收回白人农场土地的问题时,爱国阵线拒绝给予白人特权,要求白人土地无偿收回国有,在白人公民权问题上,穆雷索瓦政府几番退会以威胁爱国阵线让步,最后有关军队的谈判则更为艰难,穆雷索瓦政府要求爱国阵线放下武器,接受政府指挥,而爱国阵线也反过来要求当局军队解除武装,谈判几次陷入僵局,最后,在一次几位领导人的秘密会谈后,英国作出了让步,给出了折中方案,给予两支军队以平等地位,并将空军移交爱国阵线
在会谈中,史密斯及其党羽数次破坏谈判,坚持拥护种族隔离制度,并且贼心不死,指使SAS入侵肯尼亚,却遭肯尼亚军队迎头痛击
但史密斯等跳梁小丑的胡搅蛮缠无法阻止会谈的成功,1979年12月12日,《兰开斯特大厦协定》签署,16日,卡特宣布停止自1967年以来的制裁令,持续十数年的罗德西亚内战基本结束
尾声
1980年2月,津巴布韦议会召开选举,这是自1923年以来首次有广大黑人参与的选举,结果毫无悬念,穆加贝和他的津巴布韦爱国阵线取得了胜利,穆加贝宣誓就职临时政府总理,1980年8月,罗德西亚停止存在,爱国阵线宣布成立独立的津巴布韦共和国,结束了白人政权罗德西亚14年的统治,新政府履行了《兰开斯特大厦协定》并驱逐了史密斯及一帮种族主义者,这个曾经的"罗德西亚国父"最终在南非渡过余生,独立后的津巴布韦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繁荣,却在失败的土改后陷入了恶性通货膨胀中,最终经济完全崩溃,那个在中文互联网上流传甚广的笑话"津巴布韦币" 原因也来于此,不过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完)

参考文献资料
百度百科
维基百科
黄学渊.美国卡特政府的南罗得西亚政策研究(1977-1980)【D】.江西师范大学.2020(12)
李英杰.英国工党威尔逊政府与南罗得西亚单方面“独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74-78
李春放.论南罗得西亚单方面宣布“独立”的原因【J】.世界历史.1991(03):58-67+127
陈赞威.南罗得西亚白人政权片面“独立”的真相【J】.世界知识.1965(22):9-11
金文.南罗得西亚的“宪法”【J】.世界知识.1965(22):30-31
秦殿杰,姜显明.罗得西亚制宪会议前后【J】.世界知识.1980(01):14-16
毕元辉.将冷战与非殖民化相连接【D】.东北师范大学.2014(12)
止戈.“中非联邦”的始末【J】.世界知识.1965(22):31
潘兴明.中非“白人国家”及其崩溃之原因【J】.世界历史.1993(06):21-28+127
王庆.极端种族主义分子史密斯【J】.世界知识.1965(22):24
陈赞威.动荡中的南部非洲【J】.世界知识.1979(14):3-6
(资料过多,且来源复杂,如若缺失或侵权,我会自行删除本文)
后记
非专业科普,难免有错误,望指正,本文一切观点立场与中国政府立场一致,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65(14):239-240,也自行删除不适宜内容,望审核朋友不必多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