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以決疑」:傳統儒家精神如何面對「占卜」】(信仰與迷信的差異)

(節錄自王世宗教授《東方的意義——中國文明的世界性精神》第十一章〈人文主義〉)
先盡人事後聽天命的態度具體呈現於卜筮的作法,此即「卜以決疑,不疑,何卜?」(《左傳》桓公十一年) 「古者卜以決疑,今人疑生於卜」(《顏氏家訓》〈雜藝〉),這是人文主義由盛轉衰的現象,雖然這未必是中國古代文化實際的變化情形。根據負責的信仰,「先盡人事,念而不能得,思而不能知,然後問于蓍龜」(《白虎通義》〈蓍龜〉),故「毛澤未盡,人力未竭,未可以雩也…其時窮,人力盡,然後雩,雩之正也。」(《穀梁傳》定公元年)如此,「太上脩德,其次脩政,其次脩救,其次脩禳」(《史記》〈天官書〉),「聖王之舉事必先諦之於謀慮,而後考之於蓍龜」(《說苑》〈權謀〉),蓋「庶人至賤也,而猶在蓍龜之前,故盡人之明而不能決,然後謀魂焉。」(《日知錄》〈卜筮〉)「夫蓍之為言耆也,龜之為言舊也,明狐疑之事當問耆舊也」(《論衡》〈卜筮〉),這是以人文主義解釋神意所得的信仰觀點,其實是求己不求天,然猶有如此藉天數論人道之說者,正顯示深刻的人文主義必究天人之際,而非固守人本立場。不盡人事而聽天命即可謂迷信(迷信是對於超越性真理問題不用理性或僅用理性看待的態度),「信鬼神者失謀,信日者失時」(《說苑》〈反質〉),「史以天占人,聖人以人占天」(《法言》〈五百〉),而因以人占天即盡力謀事,故「聖人不煩卜筮」(《左傳》哀公十八年)。盡責者必盡人事以待天命,「福不可請,禍不可諱」(《墨子》〈非命〉上),「勝可知而不可為」(《孫子》〈軍形〉) ,算命不僅迷信且無盡責之意,「遠謀莫過於道」(《格物通》〈謀慮〉上),所以「至人不相,達人不卜」(《嵇康集》〈卜疑〉) ,「君子不處幸」(《呂氏春秋》〈遇合〉),「求前知,非聖人之道也。」(《日知錄》〈卜筮〉)道德的精神是行善而不求報,其次是求善有善報,其次是「不求險而利也」(《柳柳州集》〈與楊誨之第二書〉),是以「卜者世之餘伎也,道之所無用也」(《柳柳州集》〈非國語〉上「卜」),「古者德行求福,故祭祀而寬;仁義求吉,故卜筮而希。」(《鹽鐵論》〈散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