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MIT,女朋友去Stanford,世毕盟给我们助力

基本情况:
美国前50本科
GPA:3.87/4
GRE:152 170 4
Offer情况:MIT EECS PhD,Umich MSE PhD,CMU MSE PhD,UCSD MSE PhD,CMU ECE MS; Northwestern MSE MS; UCSD MSE MS
收到了理想学校的offer,申请季也算是圆满结束了,我简单做个申请总结,以及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经验和建议。
【我的背景】
首先我的专业是纳米工程,这是一个比较罕见的专业,基本上只有极个别学校有,具体专业内容涵盖了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材料工程,应用物理以及生物和化学,算是一个学科跨度比较大的专业。我的科研方向是电子和半导体,这个方向也是一开始就就决定了,所以也让我少走了些弯路。在申请中我的方向也是电子和计算机硬件。我本科截止申请时的gpa还算不错,专业GPA也是满GPA。在文章发表的话算是平均水平,只有两篇发表了的。在申请季的时候还有两篇马上投出的文章。另外还lead了两个in progress的项目。我的科研经历还算丰富吧,一段是在高中时在北大进行的科研,另外一个就是在本科在美国本校的科研,还有一段暑研。
除了科研,我还有一些实习和工作的经历。工作经历也基本上都是在校内,基本上也就是系里边的TA和grader。申请的时候我的三封推荐信都是本校本专业的教授写的。这三个教授一个是我科研老板,一个是我助教的老板,还有一个是我的两门专业课的授课老师。所以我的推荐信涵盖面也比较广。
最后就是GRE和托福成绩,因为是美本,所以托福成绩不需要提供,GRE申请工程类专业PhD是够用了的,虽说当时备考GRE很是煎熬,陆陆续续持续了一年,但好在申请过程中没有给我拖后腿。一般来讲,对于工程类专业的GRE在申请中不是很重要。尤其是这两年,不光是因为新冠的影响,很多学校已经取消了GRE的成绩提交,变成自愿或者根本禁止提交。所以这也可以让我更多的时间专注在其他方面。
【我的申请季】
整个申请季从九月份开始,从改简历到交网申,我在世毕盟的指导小组都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这里尤其想感谢一下mentor学长(MIT博士)还有培训师老师。每次meeting我的一堆废话他们都很认真耐心的给了反馈。这也让我在整个申请季中准备的比较游刃有余。当然他们也在我选校和陶瓷的过程中给了我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也正是因为如此,也才会在今年这么难的PhD申请过程中收获了几个很不错的offer。其实好学校或者好项目的申请我也是抱着买彩票的心态申请的,基本上top校里跟我专业相关或者有相关的经历的项目我都申请了一遍,毕竟彩票还是可以多买几张的。
提交完网申之后就是等待学校的消息了。像我的录取也是比较漫长且熬人的的,这个时期一定得尽量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每天关注申请邮箱的时候也注意分散一下自己的压力。很多我的梦校和喜欢的项目在一月和二月就陆续收到了拒信。我当时虽然还是内心坚挺着,但确实还有些许失望。
这期间不断地跟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交流,她也一直给我信心和鼓励,也会分享一些录取信息。我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没有闲着,按老师说的积极准备面试,准备汇报ppt,一系列的工作也没有停止过。所以也算是给自己带来了些许慰藉。
最后四月初的时候终于收到了梦校的面试。一共两次面试,第一次面试是简单对自己以前的科研经历的介绍。第二次面试比较困难,考验也比较大。在面试之前教授发了几篇paper,都是非常前沿的paper,需要我对paper的内容有比较充分的了解。所以也是疯狂的做了准备,基本上几天以内读了二三十篇文章,并且得有自己的idea,所以也算是对自身的科研能力的一个考察。总的来说这个offer也算是来之不易,也算是一个礼拜疯狂努力的结果。
【我的申请感想】
最后说一下我对于PhD申请以及master申请的一些看法和经验。硕士的话感觉也可以按照博士的要求要求自己,所以这里主要说一下博士申请中我的经验和看法。对于博士申请而言,总GPA以及专业GPA是个红线,一般比较有实力的博士申请者总gpa都很高,满gpa的学生也很多而且很常见,但这并不是最主要区分申请者的因素。相对重要的就是推荐信和科研经历。推荐信的话肯定是越了解你的教授越好,因为在博士申请中有些学校会主动联系你的科研老板。所以跟推荐信老师保持一个很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就是科研经历了。国内的本科我不是很了解,但是在美国想去作为本科生带课题是比较难的,想去发表单独第一作者的文章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科研的过程中要自己表现的积极主动一些。总体来讲科研经历不在多,主要还是看你能做的多深,对于你自己研究的内容有多了解,因为这些都是会在你以后的申请过程中比如面试时会被问到的。我就是在本科阶段只进了一个组,在组里呆了三年左右,也参与了好几个项目,所以当面试里被问到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自己在进行经历陈述的时候自认为表现的还算说的过去。
接下来就是发表文章了。文章的发表一般有两种方式,一个是以数量取胜,另一个就是以文章的影响因子取胜。数量取胜的话就是你能发表的文章越多越好,但是这也取决于你组里的文章发表进度,所以不是你自己能完全控制的。但是积极的态度和在组里坚持的工作肯定是可以让你参与到更多项目的,也就意味着能发更多的paper。但是几作的话就随缘了。第二个就是文章的深度。尽可能把你的项目想的更全面一些,做的意义更深远一些,这个有助于你发一个比较高的影响因子的文章。像我的话就是第二个方向,发表出来的文章数量并不是很多,但是确实都比较有影响力,所以对于申请博士的帮助还是比较大的。
然后就是面试和套瓷。对于博士申请,套瓷是会有一定帮助的,在申请过程中的套瓷可以让教授更好的了解你,你也可以更好的了解这个组,可以避掉一些坑。但是也不是说你套瓷的教授都会理你,基本上很多教授是不会回复你的。这个具体的情况也是跟世毕盟我的mentor进一步沟通,他们也会针对我的情况给予一些比较有用的帮助。虽然很多套了的学校教授都没给我最终的offer,但是也在套瓷的过程中让我更了解了我自己未来想研究的方向。
还有就是面试。面试一般分为两种,系里统一面试和教授面试。对于committee制的学校系面试会多一些,会问你一些比较general的问题。所以这个根据自身的经历回答,显得自信一些就可以了。这个对你的专业知识的考察会相对浅显一些。但是对于教授面试,最重要的就是你的科研能力了。建议准备一个ppt有逻辑的展示出你的科研内容。可以强调一些你所获得的科研能力。教授面试的话一定要在面试前对于教授所在的组有一个初步了解,还有就是对你自己的科研内容必须做到了如指掌。
最后一点就是标化成绩了,近两年很多学校已经出台政策对于工程类专业不再参考GRE作为录取标准了。这个并不只是因为新冠的影响,很多学校已经不要求提交GRE成绩了。但这个不同学校的不同专业会有所差异。总的而言,对于工程类专业尤其是博士申请,GRE在渐渐退出学校的考察范围。如果非要说学校考察GRE的话,工程类专业对于数学成绩以及写作成绩的要求还是比较看中的。数学成绩可以体现出一点点理科学习功底,写作的话主要是因为博士需要发表大量的文章,所以对写作能力会有考察。但是当然如果你有已经发表的文章的话写作成绩也没啥大的必要了。我个人的建议是申请博士GRE不用死磕,320以上就够了,没有必要追求一个很高的分数,把多出来的时间留在科研上才是正解。
【我与世毕盟】
最后,总的来说申请季肯定还是很折磨人的,博士申请也是一个实力和运气的综合比拼。在此期间世毕盟也给了很多帮助。我大二的时候和女朋友一起选择加入了世毕盟,并且在回国的暑假一起去世毕盟办公室拜访了各自的培训老师,跟老师交谈中,能深切感受到老师经验很丰富,指导也很认真。回到学校后,我们一起为了申请做各项努力,老师们也一直不断地鼓励和支持我们。整个申请过程中,世毕盟的老师一直在申请各要素的准备上为我出谋划策,会不断问我的情况和进展,也会定期进行meeting。直到最后的申请以及面试,老师们一直毫无保留地提供各种各样的指导。在择校上,也是帮我综合考虑了学校名声和专业排名来推荐项目,毕竟专业排名以及未来的导师应该算是博士选校最重要的参考标准之一。感谢各位老师的帮助,也感谢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最后觉得还是得平时多攒人品,当然还要有充分的努力,这样无论offer结果如何才能问心无愧。祝愿大家都能拿到理想的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