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口味”,带大家看看就业报告
之前趁着各个院校开学,给大家分享了不少院校的新生背景报告。
中央财经MBA2022新生背景报告解读
国科大2022级MBA新生画像解读
2022级厦大MBA新生数据解读
围观一下同济大学MBA新生入学的画像
这个系列的专题我会继续下去,但也有同学私信我,想看看读完MBA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就业方向。比起新生报告,这个数据不好找,对商学院的职业发展中心有很高的要求,涉及到长时间的校友职业发展路径跟踪以及问卷收集分析统计,目前这块做得好的,据我所知国内商学院里,除了头部院线之外,仅有少数院校可以做好。
今天我们就先带着大家看看中山大学管院全日制MBA的2021年就业报告。
由于全日制招生人数过少,因此统计的样本也不多,这次真正有效样本仅有20人。其中一半的同学是在入学前仅有不到5年的工作经验。基本符合全日制的年龄画像——平均27岁左右。
中山的就业报给给出了详细的入学前后就业对比,可以看出外企是主要的“流出地”,国企、机关事业单位是“流入领域”。
从入学前后的行业分布,大概可以解读为——从传统行业(制造业、房地产、贸易)、研究所等转型至金融咨询以及高校(应该是对应上面的机关事业单位)。
从岗位来看,与行业趋势一致,项目管理(应该是房地产为主)、供应链(应该是制造业为主)转型至金融投资等岗位。
虽然从职业转型方面看起来很不错,不少同学都成功从传统行业转型至金融,但薪资方面提升并不大。毕竟,转型的一大代价就是牺牲短期的薪资。
总共20人毕业生,这里面就有16家单位,考虑到可能存在的一家企业有多人就职,很可能这个名单就是全部了。
最后,解答两个大家可能有的问题
为什么是全日制?
想必大家都知道,非全日制MBA在入学之前都需要签订定向就业,因此,学校对于非全MBA的最终就业,一方面没有太大的“业绩压力”去统计就业率;另外也由于在职人士的就业面更广,形式多样,因此去向无法做到精准的跟踪。所以,MBA的就业报告,基本上只有全日制的可供参考。
全日制的就业特点相较非全有哪些不同?
砺锋观点,主要有这几点:
全日制转型的占比更多,毕竟辞职后“破釜沉舟”,有足够时间通过实习来求职。
起薪较同校非全要低不少。毕竟工作经验摆在这里,没有那么丰富的履历,薪资也开不了高价。
近两年,考入体制内的比例逐渐增加。普通院校这类考生比例要远高于名校。
以上就是砺锋对于中山大学全日制MBA就业报告的简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