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大营之战的小插曲又篇:看不见的“战死者”

2023-07-22 19:11 作者:nightmirr  | 我要投稿

没有想到还会再写一篇相关的小插曲短文,因此加上“又篇”,希望不会再有“又又篇”。

(捧腹大笑)

提到北大营之战的日本战死者,作为老生常谈到起老茧的人员,新国六三和增子正男两位被击毙的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第四中队士兵实在是太过于稀松平常了,以至于考无再考。

本短文分为两个小节,各有趣味。

第一小节:不存在的“第三位战死者”

曾经在网络舆论上,出现过传说中的“第三位战死者”,也就是工兵第二大队第二中队的小林健治,

来源:《史料中的九一八之夜 党史频道》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8/0920/c85037-30305272.html

应该说,他们把小林健治的问题说得有鼻子有眼,表示工兵第二大队第二中队参与了北大营战斗,在和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共同堵截突围守军时,遭到守军的猛烈还击并受伤,于9月22日死于吉林东洋病院。

这一问题,如果不看史料记载,对于一般人乍一看会没什么破绽,但是有个事实却实际上可以在不看具体记载的情况下推翻这种说法,请看地图:

红圈为沈阳,黄圈为工兵第二中队驻地铁岭,蓝圈为小林健治不治身亡的所在吉林,黄线代表日军控制的南满铁路和吉长线,红线代表可以从沈阳直达吉林的吉奉铁路

小林健治部队所在的驻地,是黄圈标识的铁岭,九一八事变期间,该部南下到红圈所标识的位置,奉天(即沈阳)增援了战斗。而蓝圈所标识的吉林,是小林健治死亡的地方。

问题来了:小林健治如果是在沈阳受重伤,为何不立刻转入沈阳附属地内的奉天卫戍病院,或者回到自己驻地的铁岭卫戍病院,而是跑到了吉林的东洋病院呢?更神奇的是,吉林在9月21日才被日军侵占,日军又为何在受伤两天以后才把小林健治送到吉林去呢?

至于交通问题,从沈阳到吉林,虽然有直达的吉奉铁路,但此时该铁路还处于摇摆不定的于芷山的控制下,日军还无法借助它运输。只能走长春到吉林。

日军实在没有必要费大力气,把一名重伤员送到新占领的地方的医院里去。而事实上,也的确没有这么做。

小林健治

根据我手上的两本日本人编纂的纪念资料的记载,小林健治的死都和北大营之战毫无关系。然而确实,他在事变当天参与了攻打东大营的战斗,或许也参与了堵截北大营守军的交战。然而,没有负伤。真正让他送命的地方,恰恰就是在吉林。

小林健治可能的受伤地点

“同月9月22日,在吉林松花江右岸龙台山高粱田道路上,小队长监田工兵中尉带队侦察吉林市东侧松花江的境况,并为渡河工程的实施进行侦察,此时,从黄山咀子方向忽然有敌军射击,(小林)健治和队友共同应战,将敌军击退,但此时敌弹打穿了他的右季肋部和左胸部,于是马上送到吉林东洋病院,急救过程中死亡,此时是下午3时5分。”

——《忠勇列传:满洲上海事变之部 第五册 小林健治部分》

事实上,不满于熙洽将吉林城拱手相让的东北军官兵大有人在。如冯占海等人几乎在熙恰表示亲附日本的同时就带着队伍离开了吉林,在周边区域上也活跃着一些抗击部队。日军确实是一枪不发地夺占了吉林省城,但遭遇的麻烦却不止于此,在日军抵达吉林后,仍旧在周边进行过几次肃正讨伐,尽管几乎没有死者,但小林健治却是个例外:毫无疑问,一支不满于熙洽附逆的抗日军队,在龙台山附近的黄山咀子攻击了正在侦察的工兵第二中队所部,并造成了小林健治的死亡。九一八事变最早的抗击武装形成之早,可见一斑。

第二小节:曾经不存在的“战死者”

我们回到北大营之战身上来。

提到战死人员,我们在上一篇趣谈中已经说到了,大约有十几人是参与了北大营之战,并在其后一年以内的战斗中被击毙的。但这次要说虽然跟这些“续后人员”有关系,但提到的“死亡者”却实实在在的和北大营之战当夜相关。

板仓至大尉,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的大队副官,九一八事变夜间指挥2门240mm重炮轰炸北大营和东塔机场的军官,也是十四年抗战中第一个死于装甲列车交战的日本军官。在这位军官的背后却存在着和北大营曾经不存在的“战死者”的关联。

翻开板仓至的履历表,在1927年时,他曾经在千叶步兵学校担任教导队附,彼时,他就负责了该校军用犬班的工作。

根据《忠勇列传》整理的板仓至略历(节选)

日本军犬,二战日本侵略军令人咬牙切齿的“咬人狼狗”,是提到屠杀百姓时,很少不出现在其中的爪牙。然而板仓至当时不仅负责这项工作,还提出了很多意见:比如军犬应当用于战时补给,还应当效仿日本在乡军人的组织,在未来设立在乡军犬的组织。同时他还表示,在铁道守备中每年都会有几十人死于匪贼袭击,对于这些宝贵的“皇军士兵”来说,利用军犬似乎能规避很多问题。

即使到了东北,板仓至也还是没有放下这项工作,哪怕在事变爆发后也还担负着军犬训练所的一些工作,意在发展军犬的作用。1931年日本军犬首次投入实战,在东北战场上投入了多达250头,连北大营之战都不例外。是的,这就是北大营看不见的“战死者”。

而这些“战死者”,正是来自板仓至亲手驯养的爱犬。“金刚”、“那智”兄妹和“玛丽”是板仓至本人的三条爱犬,它们直接投入到了北大营的实战当中,肩负着联络通信任务。

图片来自知乎回答“日本狼青犬是什么”下知乎用户“虎甲“撰写的回答,是在写文章搜集图片时偶然发现的,他的文章也提到了金刚和那智兄妹的战死,并梳理了日本军犬的历史,可以去看看

然而,金刚和那智两条军犬没有再回来,三天后,日军在北大营找到了它们的尸体。发现时,金刚胸部被打穿,那智腹部被打穿,双双死于北大营战场。日本人甚至收容了他们的遗骸,还举办了慰灵祭,并把它们的事迹写进了当时的课本。

而他们的主人板仓至大尉也在两个多月后的绕阳河战斗被击毙,留下板仓至的遗孀帮这两条狗哀悼和开大会。上图中备注里提到“板仓少佐”,证明图片里这次慰灵祭的召开和图片备注撰写已经是在板仓至被击毙之后的事情,因为板仓至死后才被追晋少佐。

于是,北大营的日军损失从2死22伤,变成了2死+22伤+2条军犬战死。四舍五入以下,“4条人或狗被击毙”。

所以这里其实能看出来北大营之战的两个新的意义:

日本侵略者首次使用军犬作战的战斗,和日本军犬首次被击毙的战斗。

多么有趣的历史史实!

资料来源:

《忠勇列传:满洲上海事变之部》第三册、第五册。

知乎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524661

史料中的九一八之夜: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8/0920/c85037-30305272.html

前篇链接:

感觉这篇文章如何?


北大营之战的小插曲又篇:看不见的“战死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