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晴心理教育丨知识分享丨不要把孩子活活逼成“白眼狼”!
别让孩子受之无愧
小宇是我姨家的孩子,作为独子,他从小就受尽宠爱。
爷爷奶奶是退休工人,每个月都有退休工资,爸爸是瓦匠,妈妈偶尔会和爸爸一起去工地做点零活。所以虽然生在农村,但他的生活条件比许多城里孩子还好。
从小我就羡慕他,羡慕他有各种我连见都没见过的衣服;羡慕他有许多新奇的玩具;羡慕他上学、放学都有人背着接送......
妈妈喊我做家务的时候他总是会在旁边洋洋得意地说:“姐,你妈妈不爱你吗?她为什么总让你做家务?你看我多幸福,我妈妈什么都不让我做!”

没错,他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爸爸妈妈给完零花钱爷爷奶奶还会再给。在我们村子里他就是孩子中的“富豪”。
在家里,四个大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宠他。奶奶给他做早饭,妈妈叫他起床,然后给他倒洗脸水,连牙膏都要挤好了放到盛满水的杯子上。
除了上学,家里人包办了他所有力所能及的事,小升初他考进了县里最好的中学,为了庆祝他的好成绩,他们家请了好几桌的亲戚朋友来祝贺!
可上了初中后他并没有朝着家里人期望的方向发展。早恋、上课看小说、睡觉、逃课玩网游......最终被学校劝退,连个初中毕业证都没有。

退学后他整日闲在家里,依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像个“大老爷”一样让家里人伺候着,亲戚们劝他去学一门手艺,他说:“我就喜欢待在家里,我就喜欢在家打游戏。”
在家待了四年,游戏也玩腻了,就开始去外面晃荡,没钱了就和家里要。爷爷去世了,买画圈的钱都是奶奶给他的。
如今二十多岁了,依旧游手好闲。姨妈看他这个样子,担心连个媳妇都娶不到,所以花光了积蓄给他在城里按揭了一套房子,可是每个月的房贷他没还过一分。他爸爸看他不上进的样子整天生闷气,都快被气成了精神病。
原来宠爱他的奶奶,如今生病瘫痪在床,他从来没回去看过一回。

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如今看到他那个落魄的家我总是会想:小宇如今这个样子,不都是家人一步一步“逼”出来的吗?
许多父母用爱的名义,让孩子养成了“受之无愧”的心理,这些孩子逐渐不懂感恩,成了人人嫌弃的“白眼狼”。
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承认,但现实赤裸裸地告诉我们:父母付出的越多越容易养出一个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同样身为母亲,我总是告诫自己,爱孩子可以,但绝对不能溺爱孩子。
有一天晚上回家,女儿曦曦自己玩着练习数数的小棒。忽然手一滑,小棒就散落在地上了。她就这么站着,用眼神示意希望我帮她捡,同时还把小嘴撅了起来。
我问她:“你自己不小心弄到地上的小棒,为什么自己不捡,非要我帮你捡?”

她斜着眼睛,瞅了我一眼:“妈妈,以前你都会帮我捡呀。”
是啊,以前她的玩具掉到地上的时候,我总是第一个冲上去给她捡起来;她的布娃娃掉地上了,我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捡起来再拍拍灰尘;连吃饭我都是给她盛好饭、菜夹好,然后让她自己吃……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习惯了父母的“冲锋陷阵”,所以她也不知道哪些事情是应该自己去做的。渐渐的,我逐渐淡出她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不会帮她整理玩具,只是在一旁引导她玩具应该如何整理,如何分类汇总;我不会帮她整理书包,只是提醒她哪些东西不能遗忘了;即使是下雨天,我也不会背她去学校,路滑,妈妈可以牵着你,伞撑着太累,妈妈可以帮你撑伞,但书包必须得自己背,路必须自己一步一步地走……

作为父母,停止你的敢于奉献
为人父母,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敢于奉献。
但是,在给孩子足够关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教会孩子如何感恩。当妈妈煮饭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帮忙摘掉坏了的菜叶子;当爸爸下班回家,可以让孩子帮忙拿一下拖鞋;当爷爷吃完水果,可以让孩子帮忙扔一下垃圾;当奶奶坐下休息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帮忙锤锤肩……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都可以教会孩子感恩、付出,可以让孩子享受被爱的同时,学会怎样去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