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先生》(全10集)(陈寅恪 蔡元培 胡适 马相伯 张伯苓 梅贻...

1陈寅恪:清华国学院导师、“教授的教授”
学问是生命的另一面
1969年10月7日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送去日本:陈三立不要求科举功名
物理数学资本论、梵文印地文希伯来文等23门语言
对个对子:孙行者—旧学与新学,对民族传统语文充满自信
陈三立绝食5日
守孝45天
《唐代政治史论述稿》
研究精确推翻的过程:德国传统
蒋天枢《再生缘》
“没有自由的思想不可能有优美的文学”
《对科学院的答复》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学术研究
他人学者与旧我决裂—以自己的学术安身立命
天才的史家政治学术的泡沫
《柳如是别传》:倚门卖笑的女子比五尺男儿更看重家国大义,家伙身世的感慨
蒋天枢49年来见面两次通信不断:巨大的慰藉、18年后完成生命之托
刘节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替“我感到很光荣”:师生之谊、朋友之道当如学术的承传泽被后世
以学术为生命的独特印记
2蔡元培《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19190723
教育救国的校长、永远的校长
周期性行动:不愿与政治同流合污
大学培养精英人才:希望
京师大学堂1912更名北京大学: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严复)、没有为真理知识去研究
爱人以德:石子投入池水
摘下帽子回礼校役
10年8次请辞:以退为进,坚守学术自由
不同观点有自己判断
“无论岁月的尘埃如何起落飞扬,暗淡了多少偶像的色彩,无论时间的流水如何一去不返,动摇了多少偶像的根基,既非权威亦非偶像的蔡先生却依旧丰神依旧”
端平政治和书桌
3胡适:《文学改良邹议》
改造旧王朝、旧文化
古老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
理性温和与包容的态度
驻美大使、会见罗斯福
不要以他人思想为思想、以他人信仰为信仰
现代式中国经验
失语、双峰并峙
4马相伯:14岁担任助教
人生而平等、国家是法人团体
李鸿章赏识
耳顺之年到来、震旦大学
中国社会的良心
欣赏明治维新但国难广播演说
至死不知生是客
5张伯苓:南开历史最大的骄傲
南张北严(严修)
私立学校拓荒者
教师罢课风潮
1947-1951
6梅贻琦:任期最长清华校长、第一批庚款留学生
gmd纪律化管理、党化教育:五条校长要求
政治风浪、辨别自己的人生道路而非政治信仰
外圆内方、南京沦陷迁往昆明、弦歌不缀的教育奇迹
“通识为本、专识为末”不以功利为目的、通才教育(清华大学校格)
保护清华基金、只办研究所不办三个系
新竹清华
7竺可桢:浙江大学校长、气象学博士、求是精神(faith of truth)
坚持日记三十八年
浙大搬迁三次、讲述王阳明龙场悟道
途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陈建功、苏步青、束星北争辩:学术民主气氛
李约瑟来到贵州湄潭:东方剑桥
夹在极右政府极左学生中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8晏阳初:乡村建设者 第五种自由:免于愚昧无知的力量
哈佛大学:受教于两位美国前总统
识字活动:毛泽东
小姑娘问乡下教我们识字:乡村建设运动、平民教育
从农民已知地方入手、不要适应旧社会、人性的现代化
只看到军队的力量而不看到人民的力量
人类共同体互助的传统不能忘记
9陶行知:教育理想国
哥伦比亚大学杜威:胡适、张伯苓、蒋梦麟
取字:把所学付诸行动
劳心者劳力者:失去对工作自豪感
1927-1937:黄金十年
“人生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
孩子身上蕴含的力量:小学生制
批判会考制度:会考储备处与社会隔离
改为行知:坚决抵制应试教育、纪念恩师与偶像王阳明
育才兴趣分组:杜鸣心《红色娘子军》
“美就是一步到位的道德”
《创造儿童的教育》:六大解放
保存所有的小莎士比亚、小伦勃朗
脑溢血辞世
10梁漱溟:中国最后一个大儒
一生都在主动
佛经与西方物理:我的学问就是有主见
父亲梁济为国殉道
国粹派、学衡派:儒家文化才是中国文化的基石
教育主导的社会:铁钩与豆腐变成学生与先生
中南海吃饭迁就吃素、第三者的态度
九天九地之差:工人与农民生活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