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天下中文】故乡的甜食

2022-02-08 13:08 作者:梅虹影  | 我要投稿


我们老家河南经济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的时候,人们最期盼过年了。因为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白馒头和亲戚捎过来的“果子”。果子,河南土话,不是水果,是过年或者节日时特有的甜食,包括油果子(河南土话,即油条或者油棒),糖包子、糖角和糖三角(红白糖做的面食和甜点果品),江米条(河南周口土话叫小金果),蜜三刀(四方形的金黄或者赤红色甜点)等等。那个时候“果子”可是特别稀有的,只有在每年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吃上一个“果子”应该算是那个年代最开心的事情了吧!
儿时最期盼的事就是逢年过节了,因为可以吃到很多零食和点心。没有薯片,没有肯德基,没有旺旺……但是我们依然吃得津津有味,不是吗?羊角蜜、鸡蛋糕、小孩酥、金币巧克力......可惜现在很多都叫不上名字了。只记得那些都是儿时的美味。
小时候总会渴望长大!小学一走是一天,中学一走是一周,高中一走是一月,大学一走是半年,上班一走是一年。来去匆匆,最是不舍。
终于明白,味觉记忆是会跟随人一辈子的,尤其是在儿时留下的味道。这些美味曾经伴随着我们的童年,但现在已经好难找到它们的踪迹了。
我最喜欢吃老妈做的油炸食品,如炸菜角,烧饼和豆馅馍。炸菜角是洋槐槐花粉条馅儿,春天的洋槐花趁新鲜速冻起来,留到过年给我们吃。油炸面食是我们的挚爱。炸油饼,炸麻叶,炸麻花,炸丸子,炸小鱼,炸糖糕,谁能抵抗啊!
在我们老家周口过年必备的则是小花馍。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家对年前蒸花馍非常重视,因为祭祀要用,整个正月都要吃过年蒸出来的花馍。
无论是在淮阳的小花馍还是沈丘的顾家花馍里,蒸枣山都是一个喜庆也是特别严肃的事情,最怕说错话,比如“气死我啦!”“我跟他不熟”之类的不吉利话,寓意蒸笼漏了气,馒头不熟,那一年的好运气就没啦。因此,蒸枣馍的时候,气氛相当隆重而神秘,各家的家庭主妇都小心谨慎,不说闲话。如果蒸笼漏了气,家中的任何一位成员都不能大惊小怪,主妇会不声不响地赶紧封严。像“烂了”、“完了”、“不熟”、“黑”、“不熟”等词语,都被视为不吉利,此时是绝对不能说的。
在我们老家周口有句俗语:初二的外甥,初三的女婿。
意思是说,大年初一,人们在家里拜见爷爷奶奶等自家人,初二去拜见姥娘家的人,去姥娘家拜年,姥娘不仅要发压岁钱,走时还要送一个枣山馍,这就是“背枣山”。背枣山的意思可不少,意味着姥娘疼闺女,更爱外孙,外孙长大了,不要忘记姥娘家的人,人们常说,三辈不忘姥娘人。也象征姥姥美好的祝愿,希望外甥家快快富裕起来。俗话说:“外孙要想暄,姥家背枣山”。最后,也希望外孙像枣山馍一样身强体壮,快快长大。
小时候每次吃到红白糖和水果糖就特别的开心,更别说吃到甜甜的糖角了。糖角外形就如小小的月牙,是最接地气的点心了。在几十年前走亲戚时都会带上些果子,这些果子中必定就有糖角。很多人小时候虽然很喜欢吃糖角,但是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却不知道,其实糖角的主要配料就是我们熟知的面粉,只不过由于它是老式点心,需要手工制作,所以它的制作程序会特别的烦琐,很考验点心师傅的耐心,可能这就是现在特别少见的原因之一吧。
马蹄酥也是我喜欢吃的果子了,由于它的外表长得特别像马儿的蹄子,所以取名为马蹄酥。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马蹄酥其实还有一个名字叫香饼,是唯一一个现在还能吃到的果子。
一口酥外表与马蹄酥很相像,只不过一口酥是球形的,口感特别的绵软细腻,不像马蹄酥那样酥脆,也不像糖角那样特别甜腻,就算不喜欢吃甜品的人也能接受一口酥。以前每次过年或者过节走亲戚的时候,家里的大人都会买上许多,小孩子们玩着游戏吃着果子,别提多舒服了。
老家河南的特色甜点羊角蜜,因弯曲如羊角、内有蜜糖而得名。羊角蜜外壳经油炸之后口感酥脆,咬开后内里的糖稀香甜可口,既满足了人们对甜食糖分的口腹之欲,又提供了足够多的热量需求。这也是河南甜点能够长盛不衰的缘由。
江米条看似一只粗大的浅棕色毛毛虫,但它条形长短一致,不起拐,不粘连,不碎;表面色泽浅棕色,并粘附白糖拥有甜香,酥酥脆脆,吃一口,勾起我满满的童年记忆。
蜜三刀,是北方的婚礼酒宴常客。它通常和水果、瓜子一道,当作开胃点心。蜜三刀是蜜制小吃的一种,这个蜜指的是饴糖,由谷物粮食经发酵糖化而成,因而这类小吃又被称为“蜜食”。
中国最早的人工制糖,便是饴糖,《说文解字》说:“糖,饴也。”北方的甜点,有许多都以“蜜”当头,除了蜜三刀,还有河南许昌一带的蜜食、陕西西安的蜜食果、甘肃兰州的八宝蜜食,等等。它们给生活带来一抹甜蜜的同时,还隐含着中国人食糖的古老历史。把它摆在婚宴之上,既有甜蜜的祝福,也多了几分可堪咂摸的意味。
河南登封有个谚语叫:“养个闺女就是养个果子篮。”这个果子就是当地蜜食——折叠果子。这是一种油炸食品,石磨香油、精面粉、鲜鸡蛋搅拌和匀,几经揉团,先由短擀杖推擀,再用细长擀杖旋圆,大如蒲团,薄似蝉翼,层层相叠,切成块状,放进油锅烹炸,控油后敷上一层蜂蜜,撒上脱皮白芝麻,晶莹剔透,芳香四溢。
按照当地习俗,在结婚的头一天,新郎会提着刚炸好的甜酥酥的折叠果子上丈人家拜访,先敬岳父岳母,待老人吃完后,再分给女方其他亲戚品尝。这多道折痕的样式,被赋予了“婚姻生活一波三折”的内涵,上面的蜜,就变成了“即使如此也要甜蜜”的祝福。与蜜三刀颇有几分相似。
北方的蜜食还有一个特点,黏。作为北方人,无论是婚庆中吃蜜三刀、折叠果子,还是平时吃糖耳朵这类的甜食,都会感叹一句“真黏牙嘿”。我想起小时候送灶王爷的经历,我们会给灶王爷吃一种叫作“祭灶糖”的糖果,又称为麦芽糖的红色或者琥珀色的甜食,近年来祭灶糖越来越少,往往以麻糖代替。我们吃祭灶糖目的是黏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给玉帝告状。到最后,这些糖只黏住了小孩子的嘴,让我们又想大吃一场,又会心有余悸。
北方婚庆的蜜食,当然不是为了“封口”,只是希望信任能甜甜蜜蜜,如胶似漆。林语堂曾幽默的调侃说:“爱情是点心,婚姻是饭。”而在人们对婚姻的期待中,婚姻也是一种点心,一种甜点心。


【天下中文】故乡的甜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