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学理论课程全集 第一季 (32讲)( 2019年秋)

2022-11-11 10:24 作者:随便乱剪的迷羽君  | 我要投稿

观后:杨宁-文学理论2019年

笔记:

(懒得截图了,文后有pdf供大家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NDxV-GlZIcONB29p4LI0nw?pwd=ahoh 

提取码:ahoh 

(打不开的话可以移步公众号:啊哦成长笔记)


感想:

课程和人是分不开的,而杨宁老师是一个有趣的老师。

关于杨宁老师的梗有很多,比如“坚定的反PPT主义者(其实好像也没那么‘坚定’)”、“你是否看到一只鸡”、“桃花源记(懂得都懂)”等等。

而我自己则将“杨氏课堂”的有趣之处总结为“一度二人三日常”——即一种叫“冷峻”的态度、郭敬明张艺谋两位“常驻嘉宾”和看书、看影视、相亲三项日常活动。

提到杨宁老师,一定要提的无疑是他在课堂上反复提到的“冷峻”态度,也即是一种不带感情地审视一切的态度。

“一切”这个词自然囊括了所有,包括不适宜公开谈论或留下录像的一些话题或者事物。

杨宁老师在自己上传的视频里不能说百无禁忌、什么都敢讲,但至少很多的时候他列举的例子没有一种精心设计挑选的感觉,往往都是时下贴近生活的例子,更多的像是兴致所至,当下时兴的电影、大火的综艺、微博里的大瓜、豆瓣里的论战甚至是个人的相亲经历无不信手拈来。

这里不得不提到最爱(提起)的两个男人:郭敬明老师和张艺谋导演。这两位一登场,往往也是视频弹幕的高潮部分所在。其实这两位也是杨宁老师看书和看影视节目这两项日常活动的代表。

看视频的时候有条弹幕让我印象极其深刻:“众所周知,这是一个推书节目。”指的就是每次听课的时候都会被老师安利一大堆书,而且往往都是些标题又长又绕的大部头学术书。

杨宁老师总是会说,某某书要安排上,“不看也要放在书架上”,以“证明自己上过大学”。

“上能啃康德,下能读耽美”,尽管杨宁老师有着广阔的接受区间,但郭敬明作为(不严谨统计下)被中文系老师“鞭尸”最多的人,在杨宁老师这里也免不了被调侃一番。

而另一边,杨宁老师对张艺谋的评论则很有点“离经叛道”的意思。

前段时间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时候,我和很多朋友(应该可以说是全国朋友)一样一边赞叹着欣赏张艺谋导演的节目设计与铺排,一边刷微博看热搜,其中铺天盖地的都是对张艺谋导演的肯定、叹服、乃至吹捧。

这时我就总会想起杨宁老师,因为在他的视频里,张艺谋导演的作品《金陵十三钗》在女性主义视角、种族主义视角中都被拎出来质疑了一番。

一边是“国师”的名号,一边是一个年轻大学教师的批评,我对张艺谋导演的态度也就在这种拉扯中维持在了“冷峻”的区间中,我想这是我在看杨宁老师的视频所获得的一点收益中的一部分。

这一切其实都传达出了一种坦诚的讯号,哪怕最后杨宁老师在b站上传前将某一段掐了,那也表明他“讲了,只是事后在某种考量下没放出来”,这种考量——我想也可以说是忌惮,其实就已失去了“冷峻”。但这种失去也只是对于课下的杨宁而言,上课时候的杨宁老师在面对学生的那个当下,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冷峻。

对于上课的学生来讲,其实自己过去一周在互联网上的“吃瓜”、周末去看的电影都无形中变成了某种程度上的“预习”。自己先看一遍、经历一遍,再在课上被杨宁老师带领着以冷峻的目光重新审视这些经验,我想是一种体会更加深刻的听课体验。

而对屏幕前的我们这些“云学生”来说,这些例子之丰富让我们都笑称老师是“时间管理大师”,不是看书,就是看综艺,不是在看电影,就是走在相亲的路上。

不过平心而论,我之所以喜欢看杨宁老师讲张艺谋,更多的还是从中体会到了一种推翻权威的刺激感——“那可是张艺谋哎!”

这时在我的想象中杨宁老师就会抬起头来,一种他那种质疑——冷峻的眼光看向台下,不以为然地说道:“张艺谋又怎么了?”

帅啊。

看完课程视频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到底自己喜欢看杨宁老师的视频这件事和文学到底有多大的关系?

杨宁老师曾经在自己的课上说过,他的课最大的目的就是让同学们有兴趣去翻翻他在课上提到的那些原著。毕竟康德是出了名的难懂,我们不可能指望着老师一节课就把康德的美学思想讲清楚,哪怕你已经觉得老师讲的东西已经很难懂了。

我记得自己真的在听了《西方文论》第一节课《文学与意识形态》之后真的找来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来读,这其实并不算一“本”著作,只是一篇中文版pdf五十四页的长文章,但我记得自己啃得极为痛苦,根本不像杨宁老师在课上讲的那部分有关意识形态的内容那么让人心潮澎湃。

在我将“我从杨宁老师的课上理解的文学”和“我接触的文学”相对比,我发现文学很有趣是真的,但文学也有相当枯燥、晦涩的一面,比如《追忆似水年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笑)……

而文学那枯燥的一面,不能说是文学爱好者的必经之路,至少也是一个爱好文学者需要感知到的一面。

用在杨宁老师学到的知识来说的话大概就是,“杨宁老师的文学课上的文学”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我们不能单单简单地将其当成真正的文学。


写得有些思维混乱了,就到这吧。

最后就用杨宁老师在《文学启示课》上的一句话作结吧:

“文学阐释最终目的是让我们获得对事物更多层面的理解,让我们突破原有的认知边界,看到更加丰富的世界,让我们明白,生活不只是原先想象的样子。”


祝好梦

文学理论课程全集 第一季 (32讲)( 2019年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