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知乎】为什么奔腾4这样的失败之作会在当年十分畅销?

2023-07-21 18:50 作者:小林家的垃圾王R  | 我要投稿


为什么奔腾4这样的失败之作会在当年十分畅销?

关注者

56

被浏览

99,252

一只橘猫也关注了该问题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2

1 条评论

分享

修改问题

27 个回答

默认排序


一只橘猫


什么网佐小鬼,然而还是比某些根本就没有良心睁眼瞎的要好

互相关注

116 人赞同了该回答

提起Intel最拉跨的桌面CPU,大家一致公认的是奔腾4,毕竟这是为数不多能够让用户从它推出一直骂到退市的玩意——和性能并不成正比的主频、严重的功耗和发热问题、以及和它一同出现的Intel被AMD吊打的时代……是的你没听错,在十多年前将近20年的时候,AMD凭借他出色的速龙处理器一度打的Intel主动下放到中低端……

但有一点相信大家可能很疑惑,为什么这个除了主频数字好看就一无是处的玩意,在当年竟然如此的畅销?

这就要从多个角度说起了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对于计算机水平一般的消费者而言,很多时候判断CPU的性能不外乎看主频、缓存,而奔腾4因为其特有的Netburst架构比较容易上高频,加上Netburst架构的中高端U为了性能的发挥通常会配备当时较大的二级缓存,在那个没有多核多线程,微架构效率高低还只在玩家之间有了解的年代,这样的CPU很容易给人一种“性能很强大”的第一印象,暂且不论买来之后怎么样。实际上在当时很多用户往往是从1GHz出头甚至不到点的奔III、赛扬一步到位升级到3GHz的奔腾4,虽然说奔腾4高频低能,但在这么大的主频、前端总线、缓存差距下,奔腾4确实是能带来比那些老CPU更好的使用体验,事实上当时只有那些专门的硬件玩家才会专门拿一个速龙和奔腾4作比较,从而得出“奔腾4高频低能”的结论

其次,虽然奔腾4并不能说是当时在性能上最佳的选择,毕竟速龙XP和速龙64只需要低的多的主频就能打得过奔腾4,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从整体平台而不是单从CPU来看,奔腾4平台对于没什么技术力的菜鸟确实比速龙更合适。在当时Intel就拥有自己的芯片组的主板,自然在兼容性上也是最好的,而且定位明确且丰富,有面对中低端用户的集显芯片组,有面对高端用户加强超频和内存性能的芯片组,也就是说相对不这么容易踩坑。而同期的AMD并没有自己的芯片组,AMD的CPU搭配的都是其他第三方厂商芯片组的主板,比如VIA、ATI、NVIDIA,事实上后来AMD收购ATI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获得芯片组的技术,对于不了解的菜鸟而言很容易在这个方面踩坑,毕竟搭配VIA主板的K8速龙和搭配NV主板的性能完全是两样。

最关键的一点,价格。虽然奔腾4发布之初很贵,但在速龙XP和速龙64的冲击下,奔腾4成为了很长一段时间内低预算搭建游戏电脑的选择,虽然它效率不够高,但硬是靠高的主频在游戏上表现还算不错。而且在那个最便宜的速龙64也要1500以上的时候,奔腾4只卖八百多到一千多,但他们的性能相差并没有差价这么大,除了那些硬件玩家之外,大部分用户明显更倾向于奔腾4,毕竟它便宜。


话是这么说,我还是倾向于赛扬D搭配高性能的主板和散热器,毕竟在当年,没有什么在频率上比赛扬D更能超的了。


编辑于 2021-04-20 22:25

已赞同 11663 条评论

分享

收藏喜欢

收起


木头龙


中央处理器 (CPU)等 3 个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关注

一只橘猫

等 64 人赞同了该回答


先说提问中的瑕疵:P4算不上畅销。

根据AMD的起诉书[1]所述,P3及之前时期,x86市场Intel占了超过80%。根据PassMark的统计,到P4末期的2005Q3仅仅超过50%,单算桌面市场的话甚至已经被AMD超过[2]。虽然两个数据的统计口径不同,但足以说明2004年之前Intel的强势,以及2004~2006年这段时间的趋势。这样的市场表现算畅销么?用“破船还有三斤铁”、“瘦死骆驼比马大”来形容P4的市场表现更为适合一点。


当然,从总量来说,P4的销量并不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用户选择一款失败产品,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一、CPU性能过剩。

P4发售之前,CPU市场刚刚经历了P3和K7的频率大战,CPU主流型号从1999年2月份的450 MHz,到2002年4月份的P4C 2.4 GHz仅仅用了两年时间。软件对CPU性能的需求在短期内无法跟上硬件性能的提升。所以虽然P4虽然IPC性能差,但凭着高频率在大部分情况下还是比上代的P3更高;虽然很多评测中性能表现不如AMD的K8,但对于绝大部分用户来说并没有明显的体验差异。


二、优秀的多媒体性能。

x86的CPU,从486才开始集成FPU,奔腾MMX才有MMX这样的SIMD指令,也因此从奔腾才开始流行用电脑播放视频,之前的486是需要额外购买一张价格不菲的解码卡才能播放VCD的。随着DVD、Real视频的普及,用CPU编码、解码视频也开始逐渐流行。这是除了游戏以外最常见的能长时间让CPU满载的应用。P4虽然流水线过长导致IPC低,在输入不确定但又追求响应时间的游戏中,因为经常出现分支预测失败、缓存命中失败导致需要清空流水线或者流水线堵塞时表现很差,但对于视频编码这样的输入确定只追求吞吐性能的应用中,分支预测准确率、缓存命中率会相对高不少,P4凭着高频率,性能还是比AMD的K8要强一些的。


三、优秀的平台兼容性和稳定性。

所谓平台兼容性和稳定性,归根到底其实就是软件在某个平台上出现Bug的概率。用户买电脑不是光买一个CPU,而是包括主板芯片在内的整个硬件平台以及配套的驱动程序,而CPU本身则是决定了平台的选择范围。

假设某个软件在特定硬件平台上,从发布第一个版本到基本稳定运行这个过程中,需要解决50个与硬件、驱动相关的Bug,而且每个Bug需要有5个用户报告开发商才去解决。再假设这个软件一共有1万用户,对于之前占了近80%市场的Intel,平均每个用户碰到问题的概率是3.125%;只有20%市场的AMD,平均每个用户碰到问题的概率就是12.5%,是Intel用户的4倍——这就是大家经常说Intel稳定、省心的根本原因。

此外,K8之前AMD用户基数少也会导致有相当一部分Bug一直未被发现,但在AMD凭着K8的优秀性能表现,市场份额迅速扩张的过程中,因为用户基数的扩大,这些Bug是会逐步暴露出来的,而且因为这个扩张过程太快,相对来说这些Bug的暴露在时间上会显得比较集中——这是AMD无法逃避的欠债(题外话:当年的K8如此,今天的Zen、Zen+、Zen2也是如此——到了Zen3,市场份额上来了,Bug也暴露得差不多了,就开始进入稳定期了——但如果用户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安装使用修复了大部分Bug的最新版本软件,那么“AMD不稳定”还是会一直存在的)。

最后,在K8及之前,AMD自己的主板芯片、配套驱动并不成熟。K5及之前型号,AMD根本就没有配套的主板芯片组;K6、K7虽然有了自己的芯片组,但市场主流其实是使用VIA芯片组的主板,个别主板即便使用了AMD的北桥芯片,往往也会使用VIA的南桥芯片;K8时代,VIA低迷,市场主流是nVIDIA的nForce芯片组。而Intel,从初代PC主板上有多个各种芯片(这才是真正的芯片组,而不仅仅是后来的南北桥和今天的ICH的时候就开始提供配套芯片,一直以来采用Intel芯片组的主板才是市场主流。芯片组供应商的变化,第三方芯片组供应商和CPU厂商的沟通障碍,都导致了AMD平台的兼容性、稳定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如Intel。


四、Intel的不公平竞争

大部分用户并非自行采购CPU等配件组装电脑,而是从整机厂商采购整机。整机厂商的产品线、销售策略对CPU的销售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按照AMD的说法,Intel利用其在x86市场的垄断地位,通过给整机厂商返点等手段阻碍竞争对手的销售。在美国本土Intel以支付AMD 12.5亿美金为代价和解;国际上,欧盟、日本、韩国都对Intel进行了处罚。


五、Intel的主动降价

Intel长期以来,主流的未阉割CPU零售价格都是300~350美金左右,早到奔腾1、2、3,中到Core 2 Duo,近到各代的Core i7都是差不多这个价格范围。如果说Northwood的P4C价格还算正常的话,后期的胶水双核Pentium D主流型号才卖150美金左右。


参考

  1. ^AMD的起诉书 https://www.amd.com/system/files/amd-intel-full-complaint.pdf

  2. ^PassMark CPU Benchmarks - AMD vs Intel Market Share(和AMD的起诉书统计口径有所不同,请关注2004~2006的变化趋势) https://www.cpubenchmark.net/market_share.html


发布于 2021-04-26 17:02

赞同 649 条评论

分享

收藏喜欢

收起


胖哒二世


减肥成功的胖子

 关注

一只橘猫

等 24 人赞同了该回答



半条玩家:AMD占有率达到48.39%!

又见个自问自答的;当年线下网吧极少见奔四,清一色的amd或者奔3,在酷睿出来之前,当时看听板厂的讲,amd在某些省份网吧的份额能达到六成,奔4那么强的渠道还就这么些销量,怎么也说不上畅销;

现在许多a炮大讲当年amd没广告,扯蛋,当年amd的广告正经在cctv1上播过,导演主演就是徐静蕾,当年徐号称博客女神;

AMD炫龙双核广告 沙发篇(徐静蕾)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发布于 2021-04-20 22:59

赞同 249 条评论

分享

收藏喜欢


xiaoming zhang


 关注

25 人赞同了该回答

首先把Pentium4定义为失败之作是非常武断的,缺点固然很大,优点也不容忽视。

Pentium4和NB架构滥觞于1Ghz大战中Intel的失败,于是他们把频率的提升作为下一代产品的重中之重。该架构的核心是一切为频率服务,新技术有超长流水线,新的缓存架构(一级缓存不再分为指令和数据,而是改为记录微操作和对应数据在二缓中的位置),加强分支预测,QDB(FSB频率四倍于处理器外频)等,此外还有支持了SSE2指令集等。由此可见Pentium4性能的提升非常依赖于高频率和大缓存。

Pentium4大体可分为2代

第1代是20级流水线的Willamette核心,2000推出,但完全是个早产儿,180nm工艺,只有256kb L2缓存,频率在1.3-2之间,外频只有100mhz。性能自然很不堪,但要命的是intel强行搭配昂贵的RDRAM内存,导致平台价格极高。随后撞了南墙的Intel推出845芯片组支持SDRAM,但性能就更萎了(神船的“4999奔四主机抱回家”就是这东西)。。。。

第1.5代是Northwood核心,2002年推出,分成A/B/C3小代。是Willamette核心的完善版,使用了130nm工艺,因此频率(主流是2-3G,FSB逐步升级为400/533/800),L2缓存(增加至512kb)提升都很大,支持超线程(但在当年其实没啥用),平台支持更完善(845D开始支持便宜高性能的DDR内存,865/875开始支持双通道内存)。性能令人满意又没什么大缺点,因此是全系列最受好评的一代。

第2代是Presscott核心,2004年推出,大改版,流水线猛增至31级,L2缓存增加到1M,工艺升级至90nm。但是这个工艺不成熟,存在严重的漏电问题,会导致功耗猛增,甚至逼得Intel在实际产品上市以后修改主板供电模块规范,当时杂志上有个很搞笑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主板小看了我的CPU?!”,这就是主板用了早期供电模块无法支持高频CPU,自动降频了。因此频率相对C系列Northwood核心没什么提升(都是FSB800,2.8或3.0主频。冲击4G的Tejas核心计划被放弃,CEO甚至下跪谢罪),性能自然也没什么提升,而同时intel又一次搞平台大跃进藉由915/925芯片组推广DDR2内存,PCI-E显卡(这两东西一开始非常贵,在05年价格才逐渐和DDR内存,AGP显卡拉平),甚至不惜刻意控制老芯片组848P和865PE的出货量。这一切都导致口碑彻底崩坏,骂声如雷。05年又推出了一个小升级版Presscott-2M核心(也就是600系列,之前是500系列或E系列),除了支持64位以外,增加了1M L2缓存,性能也没什么提升。。

第2.5代是Cedar-mill核心,是Presscott-2M的65nm工艺版,06年推出,功耗改进很大,特别是工艺最成熟的D0步进,标称3.0的631超到4G并不困难。然而卵,此时Core 2已经上市,PentiumD/4只能打打中低端了。

双核版就是两个500(对应800)或600(对应900)核心封在一个基板上,不用多说。但这引发了真假双核之争,那又是一场血雨腥风。。。。

总体来说Pentium4的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但由于工艺等原因前者并没能很好的发挥出来。但后来的Nehalem也吸收了NB的很多优点。

至于和K7,K8销量对比,也不完全是处理器本身性能决定。

1代的W,N主要是在01-03打K7。AMD高性价比,Intel渠道宣传强大这样的优点自不必说。但缺点也很致命,那就是当时AMD国内渠道混乱鱼龙混杂,更糟糕的是没有散热顶盖,核心外露(装机手法不好很容易压碎),金桥外露利于改造(能修改缓存大小和频率,十分强大),一方面是提高了性价比,另一方面就是假冒伪劣横行。要买AMD必须事先做足功课,牢记OPN编码规则等。水这么深,自然不适合一般人,N核心Pentium4除了贵一点也没什么大缺点。还有一个缺点是K7不支持SSE2,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令集扩展,是很多软件的门槛要求,随着时间推移这个问题是越来越严重的

第2代的P核心主要是04-05打K8。这一时期AMD大力整顿了国内渠道,盒装正品普及。而同时NV利用PCI-E的高带宽推出了双卡互联SLI技术(仅自家芯片组支持,也就意味着AMD限定,05年的时候intel不得不主动放下身段找老黄合作),这一切天时地利人和下AMD和今天一样yes的,只是受限于产能。没法吃下太多的市场份额。但是价格上Intel和AMD是对标的,比如05年上半年P4 530和Athlon 3000+都是1200-1300价位的,产品有底气AMD也要提高利润率,不可能总走ds路线。Intel发力拼价格是05年下半年-06年的双核阶段,比如千元双核普及先锋PD805,1500左右的主流双核PD820,而AMD最便宜的X2 3800+也是2000元档次,然后就是Core 2登场挽回局面,AMD从勉力跟随到步步落后日常360°翻身,直到近两年重新yes!。


编辑于 2021-04-21 12:17

赞同 2512 条评论

分享

收藏喜欢

收起


玉树挡风


本贴是我答,此题是我开,诸位的评论,本人不曾删

 关注

2 人赞同了该回答

因为英特尔在当年领人窒息的统治地位。


因为奔4和奔D的孱弱,大量品牌机开始使用k8,就算非玩家,不少人也开始知道cpu不光有Intel,还有个叫amd的。


发布于 2023-01-27 11:10


【知乎】为什么奔腾4这样的失败之作会在当年十分畅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