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张公谨 字弘慎

张公谨 字弘慎

张公谨(594年-632年5月2日),字弘慎,魏州繁水(今河北魏县)人。张公谨早年曾效力于王世充,任洧州长史。618年(武德元年),张公谨与洧州刺史崔枢投降唐朝,被任命为邹州别驾,累迁至右武候长史。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徐圆朗反叛,攻陷楚丘(今河南滑县),欲围攻虞城。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命崔枢、张公谨率领各州豪强作质子的子弟一百多人去守卫虞城。副使柳浚道:“崔枢和张公谨原来都是王世充的部下,各州人质的父兄也都反叛了,这一去恐怕会叛变。”任瑰没有理会。在张公谨二人的坚守下,叛军难以攻破虞城,撤军而去。
后来,张公谨在徐世绩、尉迟恭的引荐下,被秦王李世民召入秦王府。当时,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不和,向张公谨求取自保之策。张公谨的回答很合李世民的心意,从此逐渐受到器重。公元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欲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但又犹豫不决,便命人占卜以测吉凶。此时,张公谨从外而入,将占卜的龟壳扔在地上,并道:“占卜是为决定疑难之事,现在事情并无疑难,还占卜什么?如果占卜的结果不吉,难道能够停止行动吗?”李世民深表赞同。六月四日,张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埋伏在玄武门外,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死后,其党羽冯立、薛万彻、谢叔方等人率军赶到玄武门,欲为太子和齐王报仇。张公谨勇力过人,独自关闭大门,将冯立等人挡住门外,冯立等人最终溃散。七月,张公谨升为左武候将军,封定远郡公。
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张公谨出任代州(今山西代县)都督,并上表朝廷请求实行屯田。此后,张公谨对时政得失多次进言,都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采纳。629年(贞观三年),张公谨上奏朝廷,认为可以讨伐东突厥,并列举六条理由:“颉利可汗奢华残暴,诛杀忠良,亲近奸佞,此其一;薛延陀等部落均已叛离,此其二;突利、拓设、欲谷设均得罪颉利,无地自容,此其三;塞北地区经历霜冻干旱,粮食匿乏,此其四;颉利疏离族人,委重任于外族,胡人反复无常,大唐军队一到,必然内部纷乱,此其五;汉人早年到北方避乱,至此时人数较多,近来听说他们召聚武装,占据险要之地,大军出塞,自然内部响应,此其六。”唐太宗遂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讨伐东突厥,张公谨为副总管。公元630年(贞观四年),颉利兵败,遣使请降,唐太宗命鸿胪寺卿唐俭前去抚慰。李靖与李勣(即徐世绩)在白道会军,打算出兵偷袭东突厥。张公谨得知后,反对道:“皇帝已接受他们投降,而且唐俭还在突厥,怎能出兵进攻?”李靖不听,发兵出击,终于平定了东突厥。
东突厥平定后,张公谨进封邹国公,改任襄州都督。公元632年(贞观六年),张公谨病逝于任上,年仅三十九岁,追赠左骁卫大将军,谥号为襄。公元639年(贞观十三年),唐太宗追思张公谨旧功,改封他为郯国公。公元654年(永徽五年),唐高宗又追赠张公谨为荆州都督。
统帅 C
(张公瑾尝帅诸州豪右质子百馀人守虞城,徐圆朗叛军攻之,不克而去。后从李靖破定襄,败颉利。)
武力 A
(张公谨有勇力。及斩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公谨独闭门以拒之。)
军谋 C+
(张公瑾从李靖经略突厥,因言突厥可取之状曰:“颉利诛害善良,昵近小人,此主昏于上,可取一也。别部同罗、仆骨、回纥、延陀之属,皆自立君长,图为反噬,此众叛于下,可取二也。突利被疑,以轻骑免,拓设出讨,众败无余,欲谷丧师,无托足之地,此兵挫将败,可取三也。北方霜旱,禀粮乏绝,可取四也。颉利疏突厥,亲诸胡,胡性翻覆,大军临之,内必生变,可取五也。华人在北者甚众,比闻屯聚,保据山险,王师之出,当有应者,可取六也。”太宗然所谋。)
智略 B-
(时太宗为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所忌,因召公谨,问以自安之策,对甚合旨,渐见亲遇。及太宗将讨建成、元吉,遣卜者灼龟占之,公谨自外来见,遽投于地而进曰:“凡卜筮者,将以决嫌疑,定犹豫,今既事在不疑,何卜之有?纵卜之不吉,势不可已。愿大王思之。”太宗深然其言。)
内政 C+
(张公瑾为代州都督,上表请置屯田以省转运,又前后言时政得失十余事,并见纳用。后转襄州都督,甚有惠政。)
魅力 B
(张公瑾初未知名,李勣尉迟敬德亦言之,乃引入幕府。及太宗欲谋建成、元吉,公谨投龟定议,遂行之。会卒官,太宗闻而嗟悼,出次发哀,有司奏言:“准《阴阳书》,日子在辰,不可哭泣,又为流俗所忌。”太宗曰:“君臣之义,同于父子,情发于衷,安避辰日?”遂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