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看电影的饼02:第九区

2021-07-03 17:30 作者:住在夏天的月饼  | 我要投稿


《第九区》

这部电影有两条主要的时间线。一条是主角视角,其中一部分以录像的方式呈现,讲述了主角从突然被委以重任到远离人群。另一条是他人视角,是在整个事件结束之后,各方对此的叙述和评论。但中间似乎还有一些插叙的部分,略显混乱。

这部电影最独特的地方是以一个普通人为主角。

倘若我们要塑造一个强者,无论是英雄、神、领袖、怪盗、侠客,又或者各行各业的精英,都很难避开一个致命难题。那就是,作为创作者,我们可能并不了解这些角色,只能凭借查阅资料和推理来完成创作。也因此,bug无可避免。

我在大量的电影里看到这类翻车。

而《第九区》以非常常见的普通人为主角,不仅避开了这个问题,还增强了影片的代入感。

嗯,我不是说代入自己,人们并不会轻易地把这种角色套在自己身上。但每个人的周围都有许多普通人,这让主角看起来更像是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像隔壁那谁家的小谁。

(洪水般的剧透即将开始)

主角一开始就像个普通人,看起来能力不太强,但情绪很高涨。从人物的表情、语言和肢体动作中,能看出主角必定得到了某些自己都难以置信的好处。结合台词,不难理解,这好处也许是一个家族显赫的妻子,或者一份源自姻亲关系的好工作。

演员精准地演绎出了一个被馅饼砸到头上的人。

之后,电影用不同人物的台词快速交代了背景信息,其中一句话是“整个世界都在盯着约翰内斯堡,所以我们必须做正确的事。”

而这正是我在电影中所感受到的重点之一。

正确的事(什么算正确?)。因为被盯着,所以必须做(这个因果关系?)。

这足以勾勒出一个社会的缩影。

第九区,因为“要做正确的事”而诞生,然后沦为军事化管理的贫民区,昭示着“我们已经尽力了”的敷衍。之后,分别代表“正确”和“现实”的两个人,告诉了我们人与外星人之间的隔阂如何产生和扩大,就像现实中的那些隔阂一样。

一味地要求“正确”是没有用的,必须考虑可实现性和承受能力,否则要么成为空话,要么拖垮自己。而只考虑自己利益显然太过冷血,没有担当,也很难获得同伴。

很显然,世界需要的是在“脚踏实地”的同时“志怀高远”,这正是种花家践行的理念。所以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种花家能够崛起。而如果正确的理念无法被践行,无论曾经多么辉煌,衰落都只是时间问题。

然后很快出现了影片第一个问题点,外星武器的存在。

外星武器的威力极大,人类用不了,外星人显然也不是特别钟爱和平的种族,所以,多达百万的外星人为什么不通过武力镇压来获得食物,而是服从人类的剥削,仅仅只在日益加剧的隔阂和仇恨诱导下引发了骚乱和小规模暴动呢……

剧情里打过补丁,说这些外星人都是工人,缺少领导者。但领导者也是会新生的,而且这种环境天然有利于领导者的诞生。总之,勉强能解释过去,但很难完全接受。

再往后,一个画面值得深思。

在展示了种种外星人的恶行之后,一位居民正在对镜头讲述外星人会做出的暴行,而一个外星人就在她身后安静地翻找着垃圾。恶行当然是存在的。一部分是自然发生(完全不无辜),一部分源自复杂的环境诱导(略显无辜)。但无论如何,显然没必要上升到群体的所有成员。

最终,人们得出了让外星人搬离的决定。

之后,主角终于再次出现。这有点晚了。这次主角重现和随后的他人视角部分主要是呼应了开头主角高涨的情绪,但到这里我已经几乎忘记开头了。显然,节奏上出了些问题。

之后,主角妻子的部分很不错,用一段情节发挥三种作用(1告诉我们他的妻子很爱他,2提示我们主角会遇到问题,3看到后面回忆起来,告诉我们他的妻子非同寻常地爱他)。

整体来说,前期剧情的节奏有些拖沓,经常用多个情节说明同一件事。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情节都很好地抓住了观众的心,很流畅,拖沓的感觉不会疯狂涌出来。我唯一难以忍受拖沓感的地方是“指挥舱脱落”这一前期铺垫,引入太硬,废话又多。后面在第九区里的部分情节只能说没必要,有些重复,但观影体验还好。

遇到外星三人组之后,主角开始连环作死,先乱按被喷了不明液体,又激起外星人的拒捕之心被打被烧伤。库布斯在这里被强调了凶性,外星三人组变成父子两人组。

至于为什么圆筒要藏在已经被发现的房子里,除了剧情需要之外找不到支撑,应该是处瑕疵。

主角跟外星小孩的互动包括威胁外星人签字的剧情与前面的部分情节类同,前文里的部分情节完全可以删掉,只保留此处。

由于主角的身体不适,外星人逃过一劫。车上的那句广播值得深思:“微笑比子弹便宜。”

武器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情节里显得更为明显,一具能大杀四方的机甲从一万个罐头被砍到了一百罐的价格,并且居然成交了,其中一个外星人还被永远地留下了。

在这部影片的框架里,只能推测外星人也推行愚民政策,而且就像电影里说的,精英阶层们都不在,只剩愚民们。

而身体不适的主角因为昏倒而入院,进而展示出了一系列惨无人道的实验。在死亡威胁面前,主角奋力逃脱,但却遭到了追捕和污蔑。

当一个人丧失了话语权,也丧失了与他人相处的机会,那么他可以被安上任何谎言,就像历史一样,任人打扮。

再往后,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当外星人能乘飞船走的事被主角发现后,主角下意识的反应是“你们这些鬼鬼祟祟的外星人”。这不合理。民众期待外星人快走,现在外星人能走,主角既没有关心到底有多少人能离开(或者是不是可以彻底摆脱这些外星人),也没有恐惧于外星人可能在搞什么阴谋,而是讲了这样一句话,很难理解。

再往后,外星人小孩的举动也很耐人寻味。他跟主角之前的互动是把糖摔到主角脸上,被主角叫来的直升机杀掉的父亲的朋友。然后现在,他比划着胳膊,说我们是一样的,被父亲解读为“喜欢”。我认为这里也是一处瑕疵,因为从后面剧情的发展来看,这里外星人小孩的确应该表达的是喜欢。但这种喜欢缺乏支撑。

再往后,主角去买武器的情节也有瑕疵。一个明显没有军事素养的家伙,虽然手里拿着很有威慑力的武器,但四面八方都是武装过的敌人,并且没有携带人质离开,而是携带了负重一般的武器。这都没被拿下,也没有像样的交代……

后面打进研究所还算中规中矩,找到圆筒的时候,外星人的表情很到位。找到了回家的希望,却在同一刻看到了同胞的惨状和人类的罪恶。

打戏从此基本没再停过,效果还行,比较流畅。

主角被捕后被黑帮截走时,部分镜头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表现力很强,仿佛身临其境。

另外,影片中的爱情元素,着墨不多,但令人印象深刻,也有力地推动了剧情发展。


关于主角


主角是个普通人,甚至在普通人里也不算优秀,缺点一大堆。

外行领导内行,质疑子弹拿多了。

能力低下,连防弹衣也穿不好。

道德水平不高,诱骗和威胁外星人签字,“碰一下也算”。

只知道怎么进研究所,没想过怎么出去。

轻易暴露自己的据点和行动目标。

追兵来了还发动飞船当靶子。

“这个外星人归你,放我走。”

而在“人道主义”这个议题上,主角表现得十分矛盾。

他多次制止对外星人开枪,在研究所里恳求继续打猪而不是活生生的外星人,但他也会拿外星人的卵取乐,面对威胁时也杀人不眨眼。

当外星小孩把机甲送到他面前的时候,他没有马上开始驾驶。这里面也许有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对生死搏杀的畏惧,应该也有对剥夺他人生命的抗拒。

如果不是外星小孩把那句话播放给他,主角一定早就开着机甲跑了。当然,他一定不会思考这机甲能自己动的含义。

但在主角护着外星人前进,受到猛烈攻击的时候,他的确选择了让外星人先走,“在我改变主意之前”。

也许,就像在大象脚上套着的锁链一样,主角不过是心里被套上了某些锁链而已。在锁链没照顾到的地方,他混沌的本性就会展现出来。而在有锁链的地方,那锁链近乎牢不可破。

主角对许多事情并没有深入的理解,只是在做“被教导的事情”。在他过往的人生乃至之后的人生中,可能甚至没有想过“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只是在做一些在他看来“理所当然的事情”。而这种“理所当然”来自于他所获得的教育和自身的经历。

在他看来,他就是在做该做的事情,阻止不该出现的事情,享受能让他感到有趣的事情,而这可能是相当一部分人所处的状态,混沌而不自知。

当他们看起来很善良的时候,并不代表他们真的善良,反之亦然。他们虽然是成年人,却跟拿放大镜烧蚂蚁的孩子没什么区别。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显然缺失了很重要的事情。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发现这一点,既没有他人视角,也没有这种密集的矛盾展示。这部影片就像一面镜子,会促使一部分人思考和醒悟,摆脱混沌的状态。

主角的本质,是“愚民”,并非一直向善,也并非一直为恶,有大量缺点,也有少数高光时刻。而外星人,应该算是“好人”的代表,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黑点,更像常规意义上的主角。

这两个角色的对比,展现出了距离感的差异。一个是经常出现在影视作品里的人,一个是那谁家的小谁。


关于善恶


也许,可以把世上的恶行分为三类:


1、明知是恶且为恶,并且享受。

典型人物:库布斯

典型心态:你们认为这是恶,但我不这么想。

典型行为:会进行完全没必要的恶行,只为享受。

对肇事者的评判:无药可救。


2、明知是恶且为恶,只要有“必要性”。

典型人物:主角的岳父、研究员们

典型心态:为了更伟大的利益(挥舞魔杖ing)/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典型行为:总能找到明确的动机,收获财富/名声/知识/地位/爱情,维持秩序,实现理想,宣泄情绪,又或者,仅仅只是活下去……

对肇事者的评判:根据动机不同而不同,也要看对方有没有底线。


3、不知是恶且为恶。

典型人物:主角

典型心态:这难道不是些理所当然的事么。

典型行为:很难找到明确的动机,往往不假思索,不同的行为之间可能互相矛盾。当被告知这是作恶之后,视认同程度,可能会停止恶行,也可能转化成第一类恶行。

对肇事者的评判:普通人。


这个世上没有圣母,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坏事。倘若没有正确的教育或强大的同理心,许多“恶”,只有亲自遭受,才能意识到那是“恶”,又到底有多“恶”。

这也是为什么《论语》里会有“不教而杀谓之虐”这句话。倘若只要有人做出恶行就把他打成十恶不赦,显然最终也会把自己丢进去。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拿“不知道”当挡箭牌。恶行就是恶行。无论作恶的人知不知道,伤害都是一样的。而阻止恶行持续发生最重要的一点,是让肇事者承认“恶”的存在。

没有人会坚持做自己认为不对的事。

长期坚持作恶的人,多半都认为自己依旧在做对的事情,或者至少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对恶行的美化、弱化、娱乐化是最可怕的事。

看电影的饼02:第九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