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路人黑到自来水,封神究竟有什么魅力

2023-08-12 16:50 作者:慕蕴媣  | 我要投稿

最初对这部电影的印象其实很不好,三十亿投资、裸露肌肉的质子团、发达胸肌殷寿、已经被用烂的封神IP,让我觉得这可能又是一部圈钱的烂片,尤其是看到一些影评和吐槽中说,它的内核是西方文化中的弑父,服化道也很大问题,重点全在年轻男人的肉体上巴拉巴拉,我就已经从内心开始抗拒这部电影,毕竟我平时确实是那种等到一部影视作品好评远多于差评才会有兴趣瞅两眼的人。

那我为什么会走进电影院呢,嗯,这要感谢我的妈妈,她一个两年去一次电影院的人前些天总是旁敲侧击地问我想不想看电影,那我明白了这是有目标哇,一问,嘿,果然是冲着费翔。

这里放一个我一刷完,后劲儿上来了的时候填的两张表格儿。


一刷完之后看了一些采访啊幕后啊分析啊之类的,觉得我第一部纯粹看了个热闹,很多细节都没发现,就定了个iMax又看了一遍。至此,彻底上头。

接下来说说对这部影片讲的故事的看法吧,其实我觉得对于四大名著以外的书,改编成影视剧的时候不需要太过于尊崇原著,一定要求和原著一模一样有的时候也是灾难,就比如这部电影完全按封神演义或者武王伐纣平话拍的话,我可能连及格分都不会给。影视化的意义,我觉得不只是立体化书中的内容,其实更是制作团队对于这本书或者对这个故事自己的理解,和他们到底想向观众传达什么内容,我们看到的也不只是原著的故事,更是主创团队的审美和思想。

我觉得这部电影提供了一个很新的视角,主角不再是一开始就心怀天下的姜子牙,我们观众也不再是跟着高高在上的神仙和既定的所谓天命来看这个即将乱作一团的人间,主角设定成了少年姬发,一个小小的西岐质子,以身在其中的“人”的视角来看殷寿,看妲己,看那个时局下的各个身份的人,看殷商覆灭。从神的视角转变成人的视角,诉说的故事就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拯救而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成长。神仙这种拥有降维打击能力的角色并没有在第一部里起到什么作用,所有的转变、冲突、爆发都在人与人之间展开,更强调了人的力量,人有了主观能动性,不再是被妖仙神魔摆过来弄过去NPC,这是一部由人主导的神话史诗。

这点在整部电影里我觉得都表现得比较明显吧,比如刚开始姜子牙勘破天谴后也并不知道谁是天下共主,他只能拿着封神榜一路自己找,从殷寿到殷郊最后是姬发,他变回凡人身份后没有了以往的姜子牙的高高在上和高深莫测,他就是一个超神保镖不定时消失的想救天下但一路磕磕绊绊的喜剧人老头。他身边拥有的明显武力值高一个纬度的杨戬和哪吒成了两个送快递的,这里也是被很多人诟病的点。关于这点我当时的想法是姜子牙自己都老忘了自己没法术,那两个估计也不怎会记得,所以姜子牙叫他们走他们就真的都走了,毕竟姜子牙自己也吐槽了一句,“都走啦?”嘛。然后我看到的比较有说服力的还有两个说法,一个是杨戬只能用五行遁术,所以他不能送快递,而哪吒像个随时可能偏航的带着不定时炸弹的飞行器,得要个人看着,所以他俩只能一起走,还有一个是他俩并不关心人间怎么样,封神榜怎么样,他俩就是听命于姜子牙而已,而姜子牙出于习惯老是叫俩人一起走,所以他俩也没多想,走就走了。

电影有一个地方,是我二刷的时候注意到的,就是砍太子头那里,姜子牙带着伪装在人群里说“哪吒杨戬怎么还不来”,他自己也在潜意识里认为这种场面是需要神仙来救的,但是接下来改变局面的其实是一个姬发阵营的质子,再次体现了电影故事是以人为主导的,所有人的命运掌握在“人”自己的手里。

还有就是妲己的设定的改编。在宋元时期的武王伐纣评话里,妲己就是一个坏到骨子里的祸世女妖精,是导致殷商灭亡的罪魁祸首,怂恿纣王大兴土木,建摘星楼,囚禁西伯侯,虐杀姜后,剜比干的心,迫害太子逃亡等等。明代的封神演义里妲己是受了女娲之命来加速殷商灭亡,但她自己违背了女娲“不可残害众生”的命令,魅惑纣王,怂恿他干一系列坏事儿,残忍又妖媚到极点。以往所有影视剧的妲己基本都是这种,属于一看就不是个好东西的类型。“尊君思想”作祟,他们不允许君王本身就是祸世精,而是给君王的恶行拼命找理由,红颜祸水就是最好的替罪羊,于是将史记里纣王的恶行的因转稼到了妲己身上,然后君王就成了那个被蒙蔽、被诱骗、被利用的掌权者,甚至因此有了一些病态的悲剧色彩。这种安排弱化了纣王本身的恶,赋予了妲己引诱行恶的作用,极大丑化了妲己这个角色。在这里,纣王之所以成为暴君,根源就在于他的身边有个苏妲己。

封神里妲己的设定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她不是背负祸世使命的妖精,也不是本心邪恶啥都不在乎就要害人的邪祟,而是一只刚刚入世单纯的像一张白纸的狐狸精,纣王则是染黑这张白纸并且画上邪恶符咒的笔,狐狸只想报恩,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入世有了人性,而殷寿对她也不只是宠爱,更多的是基于自己利益的利用。而这次两人的关系纠葛开始的时候,无关乎性别,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红颜祸水”。

还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改编的设定就是质子营,由此引入展开“父与子”的主题的探索。

对,这部电影我最喜欢的除了殷郊和姬发的绝美兄弟情,就是几对父子了。这几天看到最戳我的评论是,“父亲,我真的很爱你,我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让你认可我,你为什么不能看看我?”

我觉得就电影中的表现来看,殷郊能长成阳光开朗大男孩,说明他小时候一定不缺父爱母爱。他敢屡次带剑进殿,说明殷寿一定是有表现出来爱他的样子的。这对父子崩塌得太惨烈,爱之极深,恨之极深,殷郊最后在断头台前跪着含泪嘶吼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头皮发麻的心痛。一边庆幸殷郊认清了殷寿的真面目,一边心疼他付出的爱被摧毁得不堪入目。殷寿以英雄的形象教他的儿子做一个英雄,儿子按着他的期望长大,他却亲手撕下面具露出阴暗的内里,对一心爱他的儿子拔剑相向。呸!殷寿把自己遭遇的父子间的不公全都投射到自己儿子和一众质子身上,既可怜又可恨的CPU大师!就像费翔老师说的,殷郊越是阳光开朗,单纯善良,殷寿就越讨厌他,讨厌得恨不得一天阴暗爬行几百回。

姬昌和伯邑考姬发是我觉得最完美的父子情,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温情美好,为了对方付出生命都在所不惜。父亲没有偏爱哪个儿子,他给了两个儿子充足的爱与信任。他仁善博爱不畏强权,这样情绪稳定的人最后因为失去儿子而崩溃自责、失魂认罪,赚足了我的眼泪。瓦片割伤的不是他双脚,而是我的心啊!!!!!!!!对他而言,殷寿让他去杀姬昌的时候,他之前心里那点及其微弱的质疑应该就在这个时候指数级增长了,所以后来愿意付出行动去主动出击,去验证殷寿还是不是他心里那个英雄。我觉得这场戏对姬发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转变点。

还有一对是鄂顺和南伯侯,鄂顺戏份很少,但由于我认识创营里的他,所以不自觉会寻找他的踪迹。鄂顺从开始那段姜文焕叫他杀妲己的时候就有点展示了他的性格,“…你怎么不杀”,胆小、善良、不出风头。南伯侯可能是因为自己妹妹死了,所以很激动地要反,甚至到殷寿面前都在不怕死地叫嚣。父子对峙,胆小良顺的鄂顺是唯一一个选择反杀殷寿的,即使他知道他根本杀不了殷寿。所以他既不能对亲生父亲下手,也不能对“质子”这个身份的父亲殷寿下手,他这个举动就是在求死。就是这一场,让我觉得这个只有一点戏份的质子立体起来,有了他自己的角色复杂性,而不单单是一个质子,在角落里做主角的陪衬。南伯侯喊的那句“我的儿啊!”对我的杀伤力堪比姬昌冲殷寿发泄悲伤至极的怒火。

至于我们比伯侯,这里他是唯一一个主动杀了父亲的,然后看了网友的细节分析帖去二刷的时候,看到他真的就是动手之后一直面向殷寿跪伏在地上,也不知道哭没哭,就好像从这里开始吧,他最后那点儿幼稚和善良就彻底没了,至此,质子汪汪队的掐架变成你死我活。

整部片我最遗憾的地方就是父子对峙这场戏时间太短了,四对父子,四种关系,四个选择,每一个人的性格特点都鲜明而独特。这是对父子关系的思考,也是整部影片质子们的转变点,只拍这一点点真是可惜了……

再让我说几个戳我的小细节吧,可能这种东西已经被别人说烂了,但还是啰嗦一下,每个人的感动点不一样嘛。第一个就是质子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搭子,比如,姬发和殷启杀了帝乙后,殷郊和姬发隔着彪子的对视,后面一个质子被自己的同伴窜出来拉回队伍。第二个是群演,比如总是在宴会上被吓到瑟瑟发抖还尽职尽责端茶倒水的侍女,做苦力的时候真的用力到表情扭曲的奴隶,姜子牙塞丹药的时候背景板里的一两个好奇得瞥一眼的排队的民众。群演都能做到这个程度,可想而知这个剧组得多用心,只要不是审美烂到泥里,这种剧组做出来的不说质量多高,一定不会是烂片。

最后想说的是我看到的对于这部剧我最难以理解和忍受的批评,就是指责这部剧爹味。Emm……我理解的爹味是指整天都想教育别人,见识浅陋,就给别人各种建议,以自我为中心,对不了解或者根本不懂的东西指手画脚的人。爹味?爹你妹!哦,还有想借攻讦这部电影来挑起男女对立的,我只想说,披好你的皮!爹味和父权本身无关乎男女,一个是个人性格,一个是阶级压迫,只是由于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和绵延了几千年的制度,使得这两种特性更多的在男性身上表现出来罢了。咳,跑题了,不能再说了。

退一万步来说,其实当我看到电影刚开场的那一段战争戏的时候,我就觉得,已经是值回票价了,那个场面,太震撼了,我觉得我会记一辈子。就想着他们要是再拍一部古代的战争片就好了。

说了这么多,因为录视频钱只写了一点大纲,所以逻辑有点混乱,谢谢大家听到最后吧,也感谢这些优秀的演员带我飞速入戏!让我坚信一个好的影视剧一定是每个角色都有独特魅力和闪光的,不光是主角,每一个配角哪怕是龙套都值得被看到!

最后我想说,马能看到什么,是ruen决定的!影片究竟是好是坏,自己看看才知道嘛!

 


从路人黑到自来水,封神究竟有什么魅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