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驹过隙

《文学回忆录》,这本书反反复复读了几遍,不能再读了。用王小波的话:“茶喝三遍,可以了,再喝就是饮驴了。”
看书是有个度的,不管你读得懂读不懂。读不懂的,用力熬,到了限度,就得停下。喜欢的,纵情去大快朵颐,但突然有一天,会怅然若失,悲从心来。
那就写吧。本来打算把剩下的好句子一箩筐分享完,结果一个句子就能写不少。也罢,吃了人家的饭,读了人家的书,不能一下子开溜,慢慢来吧。
西方人称电视为白痴灯笼。
这个比喻很好。我觉得这句话对,虽然我没少看电视。小时候,电视剧,体育,新闻,综艺言情,什么都看。有趣的会看,无聊的也会看。慢慢长大,对电视就越来越陌生了。主要是可获取信息(或娱乐)的渠道多了,不用靠电视打发时间了。
电视是粘着时代,粘着生活,粘着家庭的。一家人一起吃饭,看看电视,新闻联播什么的。看是其次,交流是主要的。
电视的缺陷在耗费时间和审美浮躁。80集的电视剧,剧情紧凑一些,40集就够了。导演就是让你花两个月的时间完成可能只有三个小时有益的心智之旅。想起漫画《七龙珠》,孙悟空大战弗利沙,只有几页,但到了动画,好几集都不止。被刻意拉长的节奏,如慢性毒药,是对观众心智极大的损伤。不停地插播广告,不只消磨时间,也长久削弱人注意力的集中。而综艺节目,表演成分居多,包装效果太好,观众多被误导,这在潜移默化助长受众的虚幻心理,矫饰以及无理取闹。
时代进步,看电视的人少了,白痴灯笼少了吗?把这个比喻再延伸一下,无聊地刷剧,无聊地刷AC站,漫无目的地翻书,营销号,乱七八糟的视频号,都算“白痴灯笼”。但凡是帮助你将时间无聊化的工具,都是白痴灯笼。
游戏中也有,剧情本来紧凑,突然加了无关紧要的情节,让你花时间去完成。网游更甚,眼花缭乱的活动,各种各样的心理战术,你每天都要在上面投入时间。不完成活动,觉得心痒痒;费心力做了,又觉得不怎么值得。
我觉得“白痴灯笼”,就是指时间消磨。
放松不是消磨,消磨是,你的心态平复,时间摆在你面前,你无所谓地浪费了它。
生活也是白痴灯笼,如果不时不时挣脱一下,总会变成一潭死水。
进一步讲,不消磨时间,都避免不了被时间折磨。
前几日看列维斯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他去调查原始部落(你可以结合他的成就来感受后面的话),一肚子不爽:“……单是和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接触,就必须花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这没有使我们的专业增添任何价值,反而是一种障碍。我们到那么远的地方去,所欲追寻的真理,只有在把真理本身和追寻过程的废料分开,才能显出其价值。为了能花几天或几个小时时间,去记录一个仍然未为人知的神话,一条新的婚姻规则,或者一个完整的氏族名称表,我们可能必须赔上半年的光阴在旅行,受苦和令人难以忍受的寂寞……这样做,值得吗?”
生活中大致是这样的两拨人。被动消磨时间的,主动忍受时间折磨的。后者与前者的区别,可能仅仅在那细弱的一抹心思,目标上。沉默的,平静的,慷慨的,激昂的,都在这微弱的区别上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