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主义主义】本真主义(1-3-2)——小布尔乔亚文青病的基本结构

2023-08-07 18:16 作者:瑞瓦肖的风  | 我要投稿

本真主义(Autenticism)/庸俗存在主义,或文青病。


场域论(1):宇宙(Universe),有序的、整全的统一体

本体论(3):本我(authentic self),调和Being(存在;普遍抽象的维度)与beings(存在者;具体特殊的维度)的矛盾;具体的个人意识是可以感受/体验/成为这种本真性自我的

认识论(2):本真(authentic) vs 非本真(inauthentic)/异化(alienated);[黑格尔]一切reflective identity都是一种异化,异化是不可避免的,也即异化本身就是“本真”的,恰恰是去幻想一种没异化的本真性,这时“异化”才发生(极右翼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占据上风的时候,因为他们害怕被异化且幻想有个本真的维度,而这种害怕与幻想本身才是真正的异化)


这种典型的认识论对立即一般文青病的对立,对一切显象的把握、主体的自我认同、心灵状态均被文青病分为本真vs异化,这些本真主义者总自吹为“存在主义者”,但它不是克、海、萨三种存在主义,而是一种嬉皮士的、流俗的、非本真的、前反思的本质主义(场域还是1),而本质主义不可能是一种存在主义,存在主义一定会说本质维度/规定性维度/符号学秩序本身不存在(其场域论不可能是1),克/海/萨三种存在主义者都是活在刀山火海上的,存在主义危机过不去真的就是会自杀的,存在主义是非常野的(不存在小资情调/活泼喜悦/内心宁静式的存在主义,那不过是庸俗的本真主义)。


这些庸俗的本真主义者往往会陷入如何定义本真性的问题,但他们自己解决不了,所以他们往往会依附于文化权威/美学权威/学术权威(场域论为1的都是奴才)。本真主义者往往是小布尔乔亚,他们不敢去质疑场域的1,也不敢去质疑本体的3(会设定一些艺术家/文学家获得了所谓“本我”,如张爱玲、姜文、三毛、[庸俗理解的]海子、王小波、[庸俗理解的]萨特、[庸俗理解的]加缪、克里希那穆提等),本真主义者往往还有一些哲学系中学海氏又搞诗学/禅宗/古典学且学艺不精的蛇皮玩意;这种本真主义货色在文化圈子里一抓一大把,嘴巴上都是“存在主义者”,说自己本真,说什么“说走就走、放逐污秽”,实际都是奴才,连场域论的1都不敢质疑。

(85年,《存在与时间》和《存在与虚无》被引进,被文青们奉为圭臬,很多文青都读这两本书,但是这些文青观念论没学过、结构主义体系也没学过,符号学也没学过;就硬看这两本重量级哲学原著,因而变成了所谓的“存在主义者”,这两本书在当时催生了文化界的流俗本真主义,使得当时的哲学系/文学系走出一大批这种流俗的本真主义者)

本真主义者所谓的本真是缺乏规定性的。比如,本真是从具体自我收缩而来的,那么他就会处于一种自疑“我到底懂了没有”,对于“懂”的神秘主义/权威化崇拜(如“我懂海氏了吗?”“啊,这东西只有张一兵懂”[但这玩意是懂的吗?学了这些东西不是用来懂的,是用来去做的,光懂不做就是假懂就是不懂])。本真主义者觉得学哲学的人就是那个大他者/“真我”,他们在学哲学时会产生一种晕眩——“今天看《存在与时间》我还是看不懂,我到底懂了没有?”。不好意思,你如果是个本真主义者,你永远不会懂,因为你的目的就是不懂,就是要设立一个本真的(永远不可理解的)维度,然后为暂时非本真的状态找一个向往的方向,《存在与时间》《存在与虚无》等书存在的目的只是为这些本真主义者提供一个梦,他们永远不想醒、不想懂。


本真主义者就怕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用非本真的状态(他自己熟悉的那种状态)走出一条他不理解的路(“欸,那家伙也是蝇营狗苟的,凭什么能走出那条路”[开始嫉妒了])。本真主义者内心实际充满嫉妒、不自信、自卑(强迫自己不懂海氏/萨特,跪拜“伟大”/权威)。


本真主义者往往不是爱情至上主义者,而是爱情失败主义者,他们恰恰必须要通过失败来自我感动,他们特希望能不停地失恋来自虐式地自我感动,因为失恋就能让他们否定性地幻想一个“真爱”,然后会隐隐带有嫉妒和怨念,会带有拯救欲,认为那个他曾/还未爱的人注定会异化过上非本真的生活。


本真主义者理解的蝇营狗苟是铜臭、低俗、没有高雅文化;leftist这里不存在一概而论的蝇营狗苟,因为所谓非本真和本真的话语权实际都掌握在市场建制中占了位置的文化权威手里(这些都是吃人不吐骨头而又把面皮弄成洁白的家伙)。


【主义主义】本真主义(1-3-2)——小布尔乔亚文青病的基本结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