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字相声《学习简化字》(侯宝林、崔琦)

请读者注意:这段相声作品在发表时,使用了现已停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简化字(即“二简字”)进行印刷,以下展现的即为作品原貌。本篇目的仅在于提供文字学学术研究材料,内容不代表本人观点。
阅读前请对您的显示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能正确显示“阿𫰆”这两个字(“阿姨”对应的简化字)。如出现部分文字显示错乱的情况影响阅读,可以阅读文章末尾的图片版,或者安装更强大的"BabelStone-Han"或“TH-Feon”等字体以支持显示。

【首次发表于《北京日报》1978年1月30日第3版,后被《文字改革通讯》期刊等转载。】
学习简化字
(相声)
作者:侯宝林、崔琦
甲:哎,我听说你考大学啦?
乙:(摆手)别提啦!
甲:怎么啦?没考上啊?
乙:我还考大学哪?再烤就胡了!
甲:这是什么话呀?考不上也别灰心哪!
乙:(另有𰐺思)对,不灰心,我再考!
甲:考中专?
乙:考小学!
甲:考小学?你是高中毕业呀!
乙:不,我是高中文盲!
甲:什么叫“高中文盲”啊?
乙:我还不如文盲呢!
甲:怎么?
乙:我妈是文盲,可还认识“大前门”仨字呢!
甲:你呢?
乙:我?有俩挺简单的字都不认识。
甲:这话听着都新鲜!是哪两个字?
乙:这俩字你也不一定认识。
甲:我不认识,咱们还可以向在坐的同志们𰵕教。
乙:那好,你看这字念什么:一勾一点。
甲:完啦?
乙:完了。怎么样?不认识吧?
甲:这字念厶,斗厶批㣊的“厶”。
乙:哎呀,水平够高的呀!
甲:认识一个厶字有什么水平啊。
乙:你是大学教授吧?
甲:小学六年。
乙:行!你再看这个:一横一撇一勾一点,这念什么?
甲:厷。树厷心,立壮志的“厷”。
乙:(大声地)啊!
甲:什么毛病?(注:此处“病”字实际上应该改用“疒”字——毕竟《二简(草案当时)》还只是试用阶段,排版难免出现疏漏。)
乙:你怎么能认识这俩字呢?
甲:这是新公布的简化字呀!
乙:你连简化字都认识?
甲: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公布简化字就是为给人认的。
乙:这么说,你𰷣成简化字?
甲:对。我是简化字的拥护者。
乙:行了,今儿就冲你说了!
甲:什么事冲我说了?
乙:我是简化字的……别扭者!
甲:嗐!什么叫“别扭者”呀?
乙:简化字我瞧着别扭!
甲:噢,那是因为你刚接触,还不太习惯,乍一看可能别扭,你看着看着……
乙:我就更别扭了!
甲:那不能。
乙:不能?你趁早躲我远点!现在我瞧你都别扭!
甲:我招你惹你啦?(右手叉腰)
乙:我瞧你就象简化字!
甲:我象简化字?(右手𰆖状不动,伸出左手)
乙:(对观众)您瞧这姿势:象形字——大茶壶!
甲:嗐,我怎么单来这么个姿势呢?
乙:告诉你,从现在起,在简化字方𫩑我跟你有严重的分岐!
甲:那也不一定。咱们可以交换一下𰐺见!
乙:那好,我问你,挺好的字没事简化干嘛呀?
甲:这么说你不知辺简化字的好处。
乙:没看出来有什么好处。
甲:好处可太多了。汉字简化有利于人民群众学习革命理论,掌握科学知识;对□□□□革命和迠设以及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乙:就这点好处?
甲:还有:简化字笔划简单、字形𰛓晰、结构合理,好教、好学、好写。
乙:我看简化字更麻烦!
甲:简化了倒麻烦?这是成心抬杠。
乙:本来吗,繁体字我用了几十年也没觉得麻烦,这一简化倒不认识了,这不更麻烦了吗?
甲:看来还得用事实来说服你。
乙:甭管怎么说,我还是觉得繁体字好。
甲:我问你一个字。
乙:哪个字?
甲:你说《文汇报》的汇字怎么写?
乙:这好说,三点水,一横一竖一横,完了。
甲:哎,你写的这正是简化字!
乙:是啊,这是……简化字。
甲:你这𰷣成繁体字的人怎么也写简化字呢?
乙:啊,他这个……刚才是没畄神。
甲:什么叫“没畄神”哪?你为什么不写繁体字呀?
乙:这……简化字不是省事吗?
甲:他也知辺简化字省事。
乙:刚才我没写繁体字,主要是怕写出来你不认识!
甲:他老有的说!
乙:繁体字我用的更熟。
甲:“汇”字繁体字怎么写?
乙:这我知辺:也是三点水,一横一竖一横……当间是一个……是……是什么来着?
甲:忘了不是。
乙:不,我知辺:当间是一个……秃宝盖儿,啊不是……是走之,也不对。草字头?不对。哎呀,这当间东西还不少哪!
甲:什么叫“不少”啊?写不上来了吧?
乙:哎,想起来了,三点水一横一竖一横,当间先写一撇一竖——这叫立人!再加上一点一横两横三横一竖,再来一横!(长吁气)
甲:瞧这劲费的!
乙:怎么样?繁体字“滙”:你看着就好看,特别周正、特别饱满、特别丰𫲷、特别……
甲:特别费劲!
乙:对。还有这么个优点。
甲:这是“优点”哪?从刚才这“汇”字就足以说明:简化字就是比繁体字好写。
乙:啊,当然罗,笔划少就好写。不过,我这繁体字可好认哪!
甲:看来他还不服气,繁体字你都认识?
乙:是老字我都认识。
甲:甲骨文是老字,认识吗?
乙:这个……差点儿。
甲:钟鼎文你认识吗?
乙:不认识。
甲:这字可都够老的。
乙:啊不,我说的是……简化以前的繁体字。
甲:那好,我说一个繁体字你看念什么?
乙:哪个字?
甲:梅花鹿的鹿字,认识吧?
乙:这我可认识!
甲:仨鹿字念什么?
乙:(琢磨)仨鹿字……
甲:对,上边一个鹿,下边俩鹿,这念什么?
乙:念……三路啊,从地安门到广洰门。
甲:汽车呀?谁问你三路五路了!我说的是仨鹿字搁一块儿念一个字。
乙:这我还𰅴不认识!
甲:你再看这个:米字旁一个而且的且字。
乙:这是粗细的粗。
甲:它的繁体字怎么写?
乙:繁……不知辺。
甲:告诉你。
乙:怎么写?
甲:仨鹿字!
乙:噢,仨鹿字念粗啊!
甲:就是粗细的粗的繁体字,是已经仃止使用的异体字。
乙:这字笔划可太多了!
甲:三十三划。
乙:好家伙!
甲:现在的粗字是十一划。
乙:是省事多了。
甲:从刚才这两个例子来看,你所熟悉和常用的都是简化字。
乙:啊……这个,刚才那俩字是因为我繁体字会得太多,碴住了。
甲:你就别找𰹹啦!实际上繁体字有许多已经是简化字了。
乙:是吗?
甲:我问你,字是哪来的?
乙:仓颉(jié结)造的。
甲:你认识仓颉?
乙:仓颉倒不认识,我认识他弟弟。
甲:谁呀?
乙:仓库。
甲:那是哥俩吗?
乙:仓颉是几千年以前的人,我上哪认识去?
甲:所谓“仓颉造字”,不过传说。确切地说,字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发明创造的。当初本来没有文字,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我们祖先可能用画辺儿的方法,或者写出一些符号之类的东西,做为记事的标记,这就是我们祖先早期的“备忘录”。
乙:那会就有“备忘录”啦?
甲:啊,“老备忘录”!
乙:他倒有的说。
甲:简单的符号不够说明问题,我们的祖先也用简单的图画来表示。这就是最𰆖始的象形字——可惜,那年头还没你呢!
乙:这不是废话吗!
甲:这些符号、图画字、象形字经过了无数次的丰𫲷、𰛑变,逐渐形成了字。
乙:是这么回事。
甲:仓颉要是𰅴有其人,也不过是做了一些搜集、改革和𰋞理的编辑工作。从这点上看,仓颉倒可以说是一位编辑。
乙:仓颉是个编辑?
甲:当然,也是位老编辑了。
乙:是够老的。
甲:仓颉也只能是个编辑。你想,这么多的汉字怎么能是一个人造出来的呢?这是我们祖先在劳动中的集体创造。
乙:对,劳动创造一切。哎,那你怎么说繁体字又是简化字呢?
甲:许多繁体字就是由最早的图画字、象形字、甲骨文、钟鼎文、古字、篆字进化和简化来的。这种简化字你看着别扭吗?
乙:不别扭。
甲:为什么新公布的简化字你看着别扭呢?
乙:他……可说呢?
甲:什么叫“可说呢”!看来你对简化字的𰐺义还不太𰛓楚。
乙:通过刚才你一说,简化字的𰐺义我明白了。
甲:你说说。
乙:省事!
甲:省字是一方𫩑,但还不完全。
乙:还有什么呀?
甲:简化汉字是一项严肃细致的国家大事。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十分关心文字改革的工作。毛主席指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周总理也说过:“我们应该从六亿人口出发来考虑文字改革的问题,而不是从个人的习惯和一时的方便来看这个问题。”
乙:看来还𰅴是件大事。其实我对简化字也没那么大反𫹯,主要是简化字太多了记不住,要是一次简化个仨俩的倒没关系。
甲:《□□□□》社论说得对,要加快文字改革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跟得上形势的需要啊!
乙:一下子公布那么多的简化字,还不得学三年?
甲:哪用得了那么长时间?
乙:得学多少日子?
甲:一个小时。
乙:这么快?
甲:只要你抓住了它的结构特点和简化辺理,一遍就能记住。
乙:您能不能举个例子?
甲:可以。比如汉字简化草案的第一表中,有“艽𦬁”两个字,就很好记。
乙:噢。
甲:提起这两个字,我还想起了一个笑话。
乙:什么笑话?
甲:这是在几年以前。有一次我到𦬁市场去买东西,看见小黑板上写着各种蔬𦬁的价格,有菠𦬁、艽𦬁、西红柿,那会儿“艽”字还没简化。
乙:𰆖来怎么写?
甲:是非的非,底下一横。
乙:这是艽𦬁的“韭”。
甲:正巧有个顾客不认识这字,冲着小黑板𰅰发楞,向售货员打听:“同志,非𦬁是什么?”
乙:非𦬁呀?
甲:他把“韭”念成非了。当时这位售货员也很幽默。
乙:她说什么?
甲:“同志,我们这儿的𦬁都不能飞,要是有一样能飞的,我们也不能这么摆着。”
乙:怎么办呢?
甲:“得拿绳拴上!”
乙:对,怕飞了!
甲:后来我再到𦬁市场去,发现售货员同志很有创造性。
乙:有什么创造?
甲:把“韭菜”两个字改了。既简单又合理。
乙:怎么简化的?
甲:艽𦬁是蔬𦬁的一种,因此有草字头,下边一个七八九的九字,这字还念艽。𦬁字也是草字头,下边一个才干的才字,借助“才”的读音,就成了𦬁。尤其当这两个字连在一起组成一个名词“艽𦬁”的时候,你一眼就能认出这是艽𦬁,决不会念成茐头。
乙:这倒是。
甲:这两个字就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谁是仓颉?𦬁市场的售货员就是仓颉。
乙:对,他们创造了“艽𦬁”两个字。
甲:你看这两个字,我就说了一遍,你记住没有?
乙:我还𰅴记住了。哎,还有什么窍门?
甲:有的简化字,字形相象,要注𰐺区别。
乙:哪几个字?
甲:下𫜹的“𫜹”和𰀂待的“𰀂”,这两个字都象一个横写的山字,所不同的是:“𫜹”字口朝左,“𰀂”字口朝右,当中那一横还得出头。
乙:干吗非得出头啊?
甲:不出头就成了汉语拼音“E”(哦)了。
乙:对。
甲:这回明白了吧?
乙:明白了。
甲:我再考考你:山字口冲下念什么?
乙:口冲下?不认识。
甲:告诉你,是视力测验表上那(m)符号。(比划)
乙:嗐!你提那个干吗呀!
甲:为加深印象好区别这几个字。
乙:嘿,这办法不错。还有什么好方法?
甲:银𫯜的“𫯜”,上边一个“大”,底下一个手巾的“巾”。
乙:这字怎么记?
甲:一个大,一个巾——大手巾哪!
乙:噢,大手巾就念“𫯜”!
甲:多形象啊!
乙:这手巾可够个儿!
甲:这么说不是为了好记吗?
乙:对。这么一来我还𰅴记得住了。看来简化字并不难认。
甲:只要找着规律,稍下功夫就能掌握。
乙:既然简化字这么好学,为什么不一下子把所有的字都简化了呢?
甲:你这叫“走辺喝粥——急性子!”
乙:噢,这事还不能急?
甲:不着急也不行。应当加快文字改革的步伐。
乙:《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为什么要分两个表呢?
甲:第一表的字已经开始在一些报刊上使用了,第二表的字要经过讨论,𰵕广大群众提出㣊改𰐺见,然后再推广使用。
乙:第二表的字也好认吗?
甲:和第一表一样,每个字都有特点,其中有同音字、形声字、特征字、轮廓字、草书楷化字、简化偏旁字等等,只要掌握规律一样好记。
乙:您举个例子。
甲:第二表中有个“𫰆”字,就是形声字。
乙:哪个夷?
甲:女字旁一个甲乙的乙,这就是阿姨的姨字的简写。
乙:这字怎么记?
甲:这好记:阿姨吗,在目前来看,阿姨大𰆊分……是女的。
乙:多新鲜哪!男的那是阿叔。
甲:阿姨都是女的?
乙:没有例外!不论阿姨、老姨、小姨、大姨、二姨、三姨、大姨子、小姨子,连姨姥姥都是女的!
甲:这就对啦!你看这“𫰆”字:女字旁。
乙:还有一个甲乙的乙呢!
甲:有了女字旁,这是“形”,再借助“乙”字的读音,这是“声”,不就认识“𫰆”了吗?
乙:有点𰐺思。
甲:过去有很多字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状况。
乙:哪些字?
甲:比如繁体字妇女的“婦”字。
乙:这字怎么个𰐺思?
甲:旧社会男女不一样,你看那“男”字,田下边一个力——在田里卖力气的是男的。
乙:女的呢?
甲:你再看妇女的“婦”:女字旁加一个笤帚的“帚”,——这反映出封迠时代三坐大山对广大劳动妇女的压迫。那时候妇女只能拿着笤帚扫地、做饭、围着锅台转。
乙:那时候妇女没有地位。
甲:解放后,劳动妇女翻了身,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你看那简化字妇女的“妇”改得多好!
乙:怎么简化的?
甲:女字旁一个横山。这说明妇女不仅提高了地位,也有了力𰅊。
乙:怎么见得?
甲:她把山搬倒啦!
乙:好!

(以下是实拍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