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许阳》屎里淘精版—93-97章
写在前面:本电子稿是网上找来的,看了一部分,感觉不错,买了纸质书,看完后感觉虎头蛇尾,其中很多插科打诨的情节内容,便想弄个精简版,有版权问题请私信我,收到信息后第一时间删除。
第九十三章 本草
他是从后世来的,自然知道今年挖出了东汉古墓,也证实了东汉时期的剂量。同时他也知道李老最常骂的两个古人,一个是李时珍,另外一个就是朱丹溪。
朱丹溪的话,是学术之争。
李时珍,这就是真坑爹了。
在普罗大众心里,历朝历代的中医之中,李时珍的名声仅次于华佗和扁鹊。如果论及中医药著作,普通人也只能说出来一个《本草纲目》。
但实话实说,《本草纲目》在中医人眼里看来,真的挺一般的,甚至挺嫌弃它的。
为什么呢?
因为书里面有大量的臆想和迷信的东西。
历代录著本草的书目有很多,在中医人眼里,排在第一位的肯定是《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真上不了台面,里面确实也有一些干货,但也有很多乱七八糟的偏方。
那既然如此,为什么普通人只知道《本草纲目》呢?
这主要是达尔文曾经夸奖过它,所以在近代民国时期,很多开明人士就开始捧这本书的臭脚了。
其实李时珍最大的贡献,不是《本草纲目》。他的贡献是在脉学上,《频湖脉学》和《奇经八脉考》都非常好。
《本草纲目》除却瞎编,另外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古代剂量的考证上。李时珍连药性都不去检验,就更别说花心思去考证古代剂量。
所以他又脑子一拍,非常简单地认为古之一两,为今之一钱。好了,一下子仲景古方里面的剂量爆降了好几倍,理论上降到了原方子的五分之一。真正使用起来,剂量只到原来真实用量的十分之一。
在明朝之后,中医用药一下子就变得轻灵起来了。这样固然不会造成大错,但也治不了危急重症了。
以至于到明朝后期,爆发瘟疫。中医人悲哀地发现,伤寒论的方子救不了人,医圣传下来的方子竟然一点用都没有了。
在这种已经绝路的时刻,中医人凭借大毅力又踏出了一条新路,他们在仲景经方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更改,同时衍生新的理论,时病学派由此而兴。
而李老就是最典型的古中医学派的拥趸,他学宗伤寒,师法仲景,只用六经八纲辩证。他正是因为堪破了剂量一关,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李老也叹了一声,脸上露出了颓然之色,他站了起来,身形也显得佝偻了几分,他说:“走吧,药煎好了。”
许阳站了起来,去把两个锅子里面的药倒在了一起,一共1000毫升左右。
现在是下午6点。
许阳先让患者喝了300毫升,两个小时后,晚上八点左右,患者突然腹痛如绞,三天不曾矢气的她,突然连连放屁,这意味着三焦之气已经畅通。
许阳尊李老意思,一鼓作气,让患者服下约500毫升的药汁,患者欲要大便,但未能拉出。只是原本腹胀如瓮的肚子,此刻消散不少,腹胀大为松缓,患者大为舒畅。
夜里11点,许阳把最后的那些药汁让患者服下。
夜里2点,患者便下黑如污泥,极臭,夹有硬结成条、成块状的粪便,以及脓血状物,一大便盆。
至此,患者终于舒坦,两日不曾进食的她,顿时觉得肚子饿,还吃了一小碗面条。
从傍晚6点喝药,到凌晨2点,如此阑尾炎脓肿加肠梗阻五日的重症,宣告治愈。共用时八个小时,用药量仅一剂。
面对这个足以惊掉任何一个医务工作者的成绩,许阳和李老竟然一点都笑不出来。
已经是凌晨2点了,李老和许阳走到了农家小院里,两人坐在了满天星斗之中。
李老又点了一根烟,他很喜欢抽烟,几乎是烟不离口,他吞吐烟雾,慢慢说道:“如果说我有什么经验可以教给你的,那一定会是对毒峻之药的驾驭。”
许阳扭头看李老。
黑暗中,李老嘴前一点红星闪烁着,他道:“每一味的中药的药性都有偏差,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无药不偏,无药不毒。”
“有些药偏差的小一点,几乎人人可用,就如黄芪人参。有些药偏差的大一些,应用范围就很小了,最典型的就是有毒的药物。”
“附子只是其中之一,你还记得我之前治的那个肺心病垂危病人吗?我是武火急煎,随煎随服,此时正是附子毒性最强之时,健康人亦承受不住。”
“可那个只剩一口气的病人,不仅没死,反而救活了。这是因为垂死的心衰患者,体内被重重阴寒所困,附子的大热大毒,正是其起死回生的奥妙所在。”
“你要用在正常人身上,就要出大问题了。所以医者一定要擅长驾驭毒峻药物,等你真正会驾驭了,在使用之时会发现这些药是有奇效的。”
“要想学会驾驭毒药,首先自己就要品尝,而且要不停地加大剂量,只有亲自喝过了才知道该怎么用。不要怕自己中毒,中毒了再解毒就是了。中医人本就要学尝百草的神农。”
许阳认真地点点头。
第九十四章 我是一个医生
“那老人也是心衰重症,垂危欲亡,冷汗淋漓,汗出如油,爆喘不止,很快就昏迷了。”
“而且测不到血压,心跳也降到了45。四肢冰寒,手冷过肘,足冷过膝,只剩下胸口余温,就剩下最后一口气了。”
“我室友的父亲他们用了速效救心丸,但是一点起色都没有。情况还在恶化,堵车还在继续。”
“我刚跟他从诊所阁楼上走下来,刚好看见了一幕。我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垂危大症,当时脑海中第一反应,就是要救他,第二反应,就是您的破格救心汤。”
“我大胆地用了您的方子,起手用附子到80g,武火急煎,随煎随服,以图救他性命。可是没有用,他的情况一直没有稳定下来。”
“到了很晚,那场大堵车终于疏通了,救护车也赶了过来,但是人已经没了,我终究没能把他救活。”
说完之后,许阳也陷入了沉默,还有些颓然。
李老则是缓缓地抽着烟,他慢慢吐出来一口烟:“不是你毒死了他,患者之所以能撑那么久,应该是你的药起作用了。”
许阳顿时一怔。
李老弹了弹烟头:“只是你的起始用量太低了,像这样的垂危大症,起始量不能低于150g,需破格重用。”
许阳心中一颤,问:“150g能救活他吗?”
李老摇了摇头:“不敢说,如果是重症,我是有把握的。但是这种垂危大症,就算让我来出手,救活的概率顶多也就是六成左右吧。”
“大家都说我擅用重剂,救人无数,可是没救活的也有很多。医生终究不是神仙,这种垂危大症,放在谁手上,救活的概率都不大。”
李老道:“中医跟现代医学不一样,药典上规定他们在急重症抢救之时是可以破格用他们那些急救药的,甚至可以超过原本剂量好几倍,而且他们还会让患者家属签协议。”
“但是中医不一样,从来没人考虑过中医急救的事情,所以也没有这些保护中医规定。你要救人性命,只能破格用药,就要冒着自身遭难的风险。”
李老问:“城里人有文化,又懂法律,他们可没那么容易善罢甘休。如果你没救活,你知道你会面临什么吗?”
第九十五章 晚年的李老
翌日清晨,许阳和李老去给患者二诊。
患者已经从病床上起来了,还给他们准备了早饭。她肚子阑尾处原先那个红肿的包块已经消失了,只是再按肚子的时候,还是有些疼痛。
她舌头上的黑苔已经褪干净了,六脉从容和缓,体温也恢复正常了。
李老又给患者开了《辩证奇录》的清肠饮三剂,以清余邪,他把方子留给了他们,让他们自己去镇上抓药。
临行告别,他们要给李老塞诊金,李老没要。
李老有四个子女,但是他们都没有学医。因为他们都觉得医生这个行当太倒霉了,李老几乎已经把全部家当都贴给了病人了。
农民太穷太苦了,李老只能不停贴补他们,他家除了宅基地上房子以外,其他的差不多都贴完了。
再加上李老常年救治危急重症,除非是神仙,否则绝不可能百分百成功,所以也常常有医患矛盾。
李老成名之后,去了东南亚等国,还有我国宝岛等地区讲学、治病,赚了不少钱,大概有六十多万。可是带回来还没捂热乎呢,扭脸又全给捐了。
谁能想到像李老这样的一代名医,他这一生竟过的如此清苦。
许阳和李老再度回到了县医院,继续坐诊治病。
正如他们之前所预料到的那样,东汉古墓的出土对中医界的震动并不大,大家还是甘心做慢郎中,还是热衷于搞中西结合。
就连经方派都不怎么上心,不过火神派的朋友们倒是比较激动的,因为他们总算找到依据了。
火神派的人也是师仲景,宗伤寒的。不过他们的剂量,尤其是附子的剂量还是超过了仲景原方的。
包括李老的,仲景的原方也没这么大剂量,仲景的基础用量是比较高的,而李老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度破格重用的。
破格用药,自然有重用的好处,但是弊端也很明显,因为你一旦误诊误治的话,就会有大问题。而且你配伍不得当,也一样会出问题。
所以后来火神派渐渐兴盛之后,民间多了许多拥趸,但是很多人治疗效果并不好,都是些假火神。
大剂量用药就相当于一把青龙偃月刀,挥舞起来自然非常威武,但是你一旦舞不好,就要出大问题。
真正的用药高手,是要能用青龙偃月刀雕豆腐的!
现在许阳每天都会尝附子、川乌、木鳖子等有毒的中药,而且是逐日加分量,他常常被毒的面唇麻木,上吐下泻,腹中绞痛。
不过他也备好了解毒的汤药,他痛并快乐着。
东汉古墓的事儿,中医界也只有上海的柯雪帆教授一直在奔走疾呼,然后赶紧做临床研究。
李老也在查阅古代典籍,他把六经古方,还有常用的《金匮》要方,唐宋以前的经验效方,全部整理出来。
按照现在的发现,重新厘定折算成现在的剂量,以备查阅检索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发现原来早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怀疑经方的剂量不对了。
中医的传承其实断过好几次次,而剂量之错,不是从明朝开始的,而是早在唐朝就开始了。
1983年,李老奉命创办灵石中医院。
1992年,李老从院长的位置上离休,他在自己家开了一个小诊所,随着各种渠道的传播,渐渐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前来求诊。
而随着这些病人回去再传播,李老的医名渐渐鼎盛了起来,逐渐传到了各地中医界人士耳中。
这时,大家才惊愕地发现原来在这个偏远的西北小县城里居然还藏着这样一位能治危急重症的真中医。
李老在晚年之时终于走出了灵石。
后,李老的著作面世。
中医界大为震动,医学界亦是大为震动,普通民众也大为震动!
多家媒体开始不停采访、报道、传播李老的事迹和学术思想。一时间,李老的医名天下皆知。
现在终于成名了,也有那么多人认可他了。李老便接受邓铁涛老先生的邀请,多年一直南下讲学,传艺,讲述他的学术思想。
李老在垂暮之年,一直在为中医的未来而奔走。穿州过省,不停讲学传艺。全国各地的病患纷至沓来,竟跟随李老穿州过省,只为求治,李老亦不忍拒绝。
如此高龄的李老,多年来竟从未在凌晨两点前入睡过。
后来,他终于病倒了,他中风了。
第九十六章 大医辞世
李老摸了根烟点着:“这次中风,有惊无险,不过倒是把你师母吓到了。还好不算严重,西医给我诊断为腔隙性脑梗塞。”
“当时身子右侧麻木,舌头发硬,讲话困难,我也赶紧开了药,喝了一段时间的续命煮散,现在好的差不多了。”
“孙思邈也是在百岁之时被病人包围劳累过度而中风,才创出续命煮散治疗。他也是言语强涩,四肢朵颐。他口述方子让小徒弟去抓药,日服四剂,十日十夜后就痊愈了。”
“其实大小续命汤和续命煮散都是很好的治疗中风的方子,尤其是续命煮散,主治诸风,无分轻重。但现在反而用的少了。究其原因,还是中医朝着西化的方向靠拢了。”
“因为现代药理研究附子、麻黄、桂枝都有升高血压的弊端,所以大家都不敢用了。明珠蒙尘呐,我觉得我有必要帮大小续命汤平反,多好的药啊,竟然被冤枉到没人敢用。”
许阳道:“您也说孙思邈是被累到中风,您现在不也一样?您早年多逢磨难,本就底子薄。现在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操劳,年轻人也受不了啊。”
李老抽了口烟,摇了摇头:“没办法啊,古人常说大医不出,苍生何为。我虽然只是一个乡野村医,可难得有现在这样的机会。你让我颐养天年,我真养不住啊。”
李老这次中风,前后吃了半个月时间的药,痊愈了,他又开始不停地南下讲学传艺,他势要给中医界拨乱反正。
同时,他每日还要接诊大量的病人,李老的行踪在网上是有人更新的,全国的病人都在随着他跑,导致他的工作量非常大。
次年6月,时隔半年,李老再次中风。
李老在寄给许阳的他“重定续命煮散”的学术资料上写道:“广州事毕去深圳,讲座后接待病人,劳倦过甚,中风,眩晕,嘴向右歪,流延不止。经治,诸症皆退,勿忧。”
10个月后,李老第三次中风。
李老自述:“两年内,过劳发生三次中风,右臂失用。”
师母让孩子们带着李老躲到了广州某地去修养了一段时间,可是李老还不等痊愈,又出来了。右臂还没恢复利索,又开始治病了。
后来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建立了数个李老的学术传承基地,传承李老的医术。作为一个民间中医能被如此看重,李老在欣喜之余,也更加忙碌了。
他在这之后的几年内不停生病,可他怎么样都不肯停下忙碌的脚步,连师母都劝不住他。
终是积劳成疾,84岁的李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第九十七章 大医不出,苍生何为?
“公众号……”许阳微微颔首,对张可道:“我们也做公众号吧,做两个,一个给普通老百姓看,讲一些简单实用的养生知识,告诉他们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医,省的一天到晚被人忽悠。”
“再弄一个专业的,主要做给那些中医界人士看,做一些经典医案,还有一些现代中医常会走错的误区,以图拨乱反正,多多少少能改变一些年轻中医的理念和态度,不要让他们一毕业就对这个行业失去了信心,最后只能改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