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交友日记|传统教育到底怎么了?
转自公众号:雨过书房
¡Hola a todos! 自从上次更新也有一段时间了,前几天在帮忙学校那边PK的一些工作,所以都比较忙,现在空出来后,终于有时间写新文章啦。
虽然前几天事多,但我们还是一直在持续交友活动的,在不断更新地点选择和话题选择之后,已经比刚开始改进不少了,话题也会聊的更深入一些。
正文
今天印象最深刻的是跟两个姐姐的交流,其中一个是当老师的,聊天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很多传统教育的现状,虽是情理之中,但因为很少这么近、这么真实去了解,所以听完还是觉得很有收获,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对于我们这种很少接触传统教育的人,很容易这个教育的弊病归纳成“只会教知识、读死书,不搞素质教育”。但今天发现,其实我们传统教育的问题,远远不止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是整个系统都出现了状况。
所以直接改变真的很难,因为一个系统的问题不是你几个政策就能改过来的,反而可能会越搞越乱。
(说明:以下只是我们了解到的部分现象。但每个地区、每个人遇到的具体情况可能都不一样,不能以偏概全。我们这么说,也不代表全部,只是把我们今天了解到的说出来而已)
1. 教师得不到尊重,有想法的教师更难得到尊重
简单来说,现在整体的风向都是偏向于家长的,家长可以随便向当局投诉老师和学校,教师各种方面,大到教学方式,小到教师的坐姿、甚至孩子不写作业(但这明明已经是放学后了的事了)这类有点神奇的事情,都可以成为被挑剔的理由。
我们甚至了解到,有些学校中午都不允许孩子出操场,因为出去玩就有跌打损伤的风险,这一磕那一碰的,就又要投诉了。
而教育方式这种事情,家长又各有自己的想法。有些家长是主张爱与自由的,以前孩子在学校被打一顿,回家后可能还要被家长打一顿。但现在孩子在学校如果被打了,那第二天家长可能就要上门投诉了。
还有些家长则是什么都不管了,告诉老师可以尽管对他严厉,给他多布置点任务,但毕竟放了学都是回家的,孩子在家不写作业老师也管不了。最后孩子不写作业还得找老师麻烦。
教师甚至会被限制在网上的言论,他们不能发表自己的想法,因为有可能会被找、影响学校的“声誉”。而且平时也不能抱怨,因为他们是编制内,有假期、工作稳定,别人会觉得你是凡尔赛。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更像是一个低端的服务员,家长是顾客,服务员当然得被上帝牵着鼻子走了。所以你如果按照流程正常教还好一点,也说不了你什么,但如果要有一点新尝试的话,那可能就会形成被不同意见拉扯的局面。
这也就形成了一个悖论,就是那些想创新、想改变的老师,反而麻烦更多,更容易受到打压,而那些没什么想法、循规蹈矩、甚至有点躺平的人,则过的平平安安。

2. 家长教育不得其法,越管事的家长孩子越“麻烦”
但问题就在于,家长虽然更爱孩子,但其实也不见得比老师更懂教育。毕竟“家长是人人都能做的”,并不是你很懂教育才做的了家长。其实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做家长,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带孩子,很多理念 是从网上信息得来的,放在实际情况里可能并不一样。

因此,这些关心教育的家长,对教育总有一套自己的理解,不能打不能骂,老师的稍微言辞不当,他就得投诉。这样出来的孩子,大多都很难管,因为从小父母顺习惯了。
这又引发了第二个悖论,即越上心、越认真的家长,孩子反而越是“问题孩子”。不知道是否真的是有问题,但至少在学校的眼中,是一个很不乖很奇怪的小孩。而那些不怎么干涉孩子教育的家长,孩子反而“正常”一些。虽然成绩可能差一点,因为回家不写作业(父母没要求),但心性什么的都还好。
(注:我说的「问题孩子」和「正常孩子」都是带引号的,因为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情况,只能说是在传统的目光中,他们是这样而已。但就算如此,认真的家长教出的却是传统目光中的“问题孩子”,那不也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吗?)
总结一下,这光是教师和家长之间,就出现了两层悖论。
从老师的视角看,一代又一代的家长是越来越难对付,有权力而没道理。越想做点事情,想做一些不同尝试的老师,压力越大。不仅当局会打压你,家长也会投诉你。
而家长也有自己的苦,因为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教育体制有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但越关心教育,越想改变的家长,孩子反而越可能有问题,或至少——孩子反而越有可能被认为有问题。

3. 系统的无奈:系统没有办法有效管理教师的教学方式,只能用家长来制衡
此时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安排?它背后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因为政府也不是坏人,这么做肯定是有一个初心的,只不过是最后实践可能没实施到位而已。
思来想去,我猜想有可能是这样的:现在很多人说体制教育有问题,教师教育方式不对、教师打压孩子,要崇尚西方的爱与自由,大家也确实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但这个问题很难控制,因为就算上面的管的再严,也会有纰漏,而孩子自己也没法说老师的教育方式是好还是不好,你不知道他是真抑郁还是假叛逆。因此最好就是让家长来约束老师,用家长这个系统把坏老师给揪出来踢走。

其实这个理念和我们的系统还是有些许相似的,我们的老师竞争上岗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孩子和家长的投票意愿,如果一个老师得不到家长和孩子的喜欢,那么他就无法获得这个职位。
但其中的差别就在于,我们的老师更像是“手艺人”,我最后做出的工艺你是否喜欢由你来决定。但这个过程中怎么做、用什么材料你就管不了了,因为那是我专业内的事情。我可以给你解释、跟你商量和合作,但如果你非得按照你的那套来,那对不起,我们不知道如何用那样的方式教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而传统教育的方式,则把顾客和老板的角色搞混了。让顾客去指导工人怎么做手艺,反而可能也搞越奇怪,因为那是供给方自己要琢磨的事情。
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既然顾客只能评价和做选择,那么谁来指导工人呢?当然就是他的上级、那些更有经验的人了。
所以我们这种教育的前提,是整个学校从老师到校长,大家都是懂教育、想把教育做好的,校长是真有能力才能上任,对老师有实质性的帮助和管理,这样才能运作的起来。而家长这边,也是铁了心了要换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相信我们学校的人。
因此,换在传统的体制里,这一套就很难行得通,因为它没有我们的这个前提。在教育部门里,很多管理人员都没上过一线。
学校情况也类似,最忙的是班主任,经验最多,面对的东西也最多。但晋升的往往却是其他那些没那么多事情的人,比如有个实际案例就是:校长是美术老师,之前都没怎么跟家长沟通过,却突然要面对所有老师和家长,当然就会有很多生涩的地方。
这又变成了跟之前同样的悖论:不会教书的人,却在管一线教书的人。

4. 简单的解决方案无法解决系统问题
但你说,这玩意儿能改吗?如果列一条新规定:必须要当过老师的,才能做教育方面的公务员,最后肯定还是会流于形式,导致各种意想不到的后果。
比如本来就很卷的教师行业可能会更卷,因为本来不是想做老师的也要跑来这条赛道竞争。甚至作假、走关系也是有可能的。因为系统的力量太强大了,整个运行逻辑不改,很难一两个政策就把它纠正过来。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双减”,它减了时间,减了补习的机会。但成绩和考试不减,最后只会让孩子压力更大,而且还会加大阶层gap。
再比如,现在开始提倡“素质教育”,但没有抓到素质教育的实质,加的只是各色各样的课程,而没有真正对做人做事、心理行为的培养,基本就成了另一种应试教育。而且最后考试考的还是数理化,这种“素质教育”就更没什么用了,只会增加负担。
这让我想起了北京十一学校(之前听「得到」的时候,经常提起这个学校的改革),它的改变就远远不只是改教育方式这么简单,而且是整个学校的架构、老师等等全部都要重组,最后的教学呈现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因为现在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

小结
总结来说,当深入去看这个教育时就会发现,体制教育的弊病并不简单在于教师、教学内容这么简单,而是整个系统都有点奇怪。
但在这样一个大的体系里再想做出大规模的改变,真的很难,各种政策发心肯定都是好的,但最后总是会因为现实的各种原因而得不到实施。毕竟这个系统已经运作了这么久,它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改变,昨天的姐姐甚至说可能一辈子都看不见它的变化。
因此,对于传统教育,我们不能只有弊病。他们之中有好老师、好家长,对孩子很负责任,会尝试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像我们之前遇到过的另外一些姐姐就是这样)。
同时,还有更多迫不得已的老师,他们知道也许有些问题,但他们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办法改变,同时也还没准备好离开,到一个新世界去探索。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离开的勇气和机会。
所以作为新教育的一员,我们是幸运的,要感恩我们的父母有勇气带着我们离开,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体系中去,这里虽然小,也会受外界打压,但至少我们可以接受一些真正的教育,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一些自己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带着这份感恩之心,尽量去发展我们这片小天地,让它变得更大更强,让越来越多人能知道它、接受它,并因它受益。
愿所有孩子都能接受理想的教育,愿所有人都有做自己的自由和勇气。
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