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普鲸甲基化小讲堂】第3讲 - 胞嘧啶甲基化和它的小伙伴们

2021-05-28 08:41 作者:鲸舟基因  | 我要投稿

大家好,上一讲里我们领略了核酸甲基化的基本情况,知道DNA甲基化不仅仅发生在胞嘧啶核酸上,甚至不仅仅发生在CpG二核苷酸位置上,但CpG位置发生甲基化仍然是主流,也是我们这个讲座关注的核心问题。

今天这一讲我们就把目光聚焦在胞嘧啶上,来看看胞嘧啶发生甲基化的过程及它的一些小伙伴们。

先让小伙伴们和大家见个面吧:

乍一看,家族成员还是很多的,下面我们看一看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具体的变化过程。

从C到5mC

上一讲里我们简要讲过,以SAM为甲基供体,通过DNA甲基转移酶(DNMTs)的催化作用将甲基基团转移至胞嘧啶的5位碳原子上,形成了5-甲基胞嘧啶也就是5mC。这一过程的关键催化酶是DNMTs家族,它在高等哺乳动物中存在有哪些家族成员:DNMT1、DNMT3a和DNMT3b。

DNMT1是在DNA复制过程中,将现有单链DNA模板上的半甲基化DNA模式复制到新生的子链上,以便维持细胞周期中的DNA甲基化。

而DNMT3a和DNMT3b则是负责“从头甲基化”的,它们不依赖于模板,而是与其它的相互作用因子(比如转录抑制子等)共同作用来形成新的甲基化模式。我们熟知的肿瘤抑癌基因的启动子区高甲基化便都是这么来的。


从5mC到5hmC

5hmC早在1953年就发现了,不过当时是在噬菌体中发现的,很多人便也没在意,直到近二十年后的1972年才在哺乳动物的基因组中重新发现了5hmC,但其具体形成机制却长期处于未知状态。

2009年,两个团队同时在Science上发文报道了5hmC可能在发育和神经元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人们才把目光逐渐转移到5hmC上,才发现原来5mC不是所认为的唯一有功能的DNA修饰类型。

5hmC是来自5mC,只是比后者多了一个羟基而已,这一过程是由一种叫做TET(ten-eleven translocation)的家族蛋白来完成的,具体执行者是TET1。


从5hmC到5fC、5caC,再回复到C

而TET家族还有另外两个成员TET2和TET3,它们可以负责将5hmC进一步氧化成5-甲酰基胞嘧啶和5-羧基胞嘧啶,即5fC和5-caC。

5fC、5caC这两者都可以被胸腺嘧啶DNA糖基化酶(thymine DNA glycosylase,TDG)剪切,切除掉多余的甲酰基和羧基,而后再经过碱基切除修复过程(base excision repair,BER)后便又重新生成了胞嘧啶C。

5hmC经过一系列过程后重新变为C,这实际上是一个主动去甲基化的过程。


5hmU

实际上,5hmC还可以脱去氨基,这样分子骨架就从胞嘧啶C变成了尿嘧啶U,5hmC也就此变成了5hmU。它可以经碱基切除修复(BER)后重新变为胞嘧啶C。

今天这一讲就到这里了,接下来几讲会把其中的具体机制进行一个探索,让大家具体知道从头甲基化、半甲基化等机制及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彦辉等.哺乳动物DNA甲基化修饰的动态调控机制.生命的化学,2014,34(5).

  2. Kriaucionis S, Heintz N. The nuclear DNA base 5-hydroxymethylcytosine is present in Purkinje neurons and the brain. Science, 2009, 324: 929-30.

  3. Tahiliani M, Koh KP, Shen Y, et al. Conversion of 5-methylcytosine to 5-hydroxymethylcytosine in mammalian DNA by MLL partner TET1. Science, 2009, 324: 930-5.


【普鲸甲基化小讲堂】第3讲 - 胞嘧啶甲基化和它的小伙伴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