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重返未来:1999一测情报梳理(1)

2022-01-15 16:00 作者:泰拉环球广播网姜盛杰  | 我要投稿

欢迎各位司辰来到圣洛夫基金会……的合作伙伴,整合重工业集团情报科!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司将与圣洛夫基金会紧密合作,为各位司辰的行动提供情  报  保  障

此次情报梳理的主要内容为一测中出现的部分彩蛋,以及对维尔汀本人的原型推测。话不多说,请看情报展示。

一、展览板

对于这张早在PV时代就已经出现的展览板,我想各位应该不会陌生。这块展览板上钉有14张照片和一张城市建筑规划图,时间横跨整个二十世纪。

我将这14张照片分为三组,根据大时代背景分别予以考据。

⑴20世纪20年代,美国/法国,经济大萧条

本组照片共三张。


第一张

上图即为本组照片的第一张,拍摄于1929年经济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街头。

原图

原图中为两名男子站在大街上,脖子上挂着寻找工作的信息。

左侧男人的信息为:

想要一份体面的工作,来自一个体面的男人。37岁,已婚,退伍军人,正在还房贷,大学学历,芝加哥本地人。采购,会计,交通(此处估计是在阐述自己适合的工作),伊利诺伊州中部,美国钢铁公司,7132格林伍德(此处应该是此人的工作经历)

右侧男人的信息为:

想要一份体面的工作,来自一个有家室的人。44岁,最好的见证人,文书能力不错,动作表达(此处原文为Manual Expr,我认为应当是“动作表达”一词的缩写),福特公司3年工作经验

倒奶

第二张照片想必各位都十分熟悉,是历史课本和试卷上的常客,同样拍摄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照片内容为奶农正在倾倒牛奶。

1929年的美国,畜牧业相当发达。当年仅100磅牛奶(约合4.5公斤)的价格就达到了4.79$,其中的净利润几乎占一半。如此高昂的利润吸引了大量投机资本涌入牛奶产业,加之资本市场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当年的牛奶年产量一度达到了110.5亿美制加仑(约合41824250000升)。

供大于求,经济危机。

如此高的年产量已经远远超出了当时的美国市场能够容纳的限度,产能过剩而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不变,购买力远小于生产力,而美国一贯奉行的自由市场也使政府无力直接干涉涌入的投机资本。

面对这种情况,政府不可能会坐视不管。

于是,联邦政府针对奶农制订了相关分级政策,对牛奶进行了品质分级。此政策的出台并没有使产能过剩的情况缓解,政府单位、企业部门的采购者一般只选择最高级牛奶,这就致使原本不生产高级牛奶的奶农几乎失去了全部市场份额。黑色星期二后,其他行业的衰败也让资本下令将奶价一压再压,每加仑的价格从五美元一路暴跌至一美元。在市场和资本的双重压力和储存技术限制下,卖不出去的高价低质奶到达了保质期。此时,储存奶所需的成本甚至比倒掉还要高。因此,奶农决定集体倒奶。

第三张

第三张照片拍摄地点在大西洋彼岸的法国巴黎,1932年,圣扎拉尔车站后面。

请注意,这张照片在PV和游戏中都是与原图左右上下相反的。

原图

这张照片本身可能并无太多知名度,但它的拍摄者却十分知名。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正在拍照的布列松


现代新闻摄影之父,35㎜相机的最早使用者之一,也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关于这位摄影大拿和游戏的关系,我们会放在后面讲述。

⑵20世纪60年代-80年代,美国,太空探索时期

本组照片共4张。

第一、二张
可以看到,游戏中的这张照片清晰度并不高,可怜当时我没拿到下面那张图,只能用这张硬看
PV图就清晰了很多

第一、第二和第四张照片是同一个事件的相关照片,因此我将它们放在一起讲。

这三张照片都是1968年7月20日阿波罗十一号登月时拍摄的。第一张为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二张为巴兹•奥尔德林走出登陆舱的情景,第三张为阿姆斯特朗与美国国旗的合照。

虽然这三张照片都是“传世经典”,我依旧查到了大量有关于指控NASA涉嫌伪造这几张照片的说法。

按照指控说法,奥尔德林出舱时的姿势明显存在问题。NASA规定宇航员做任何动作时都需要保持至少三个安全点,而照片中的巴兹明显只有两个安全点,一只脚是悬空的。

另外,阿姆斯特朗和美国国旗的合照中,这面位于“月面”上的美国国旗竟然正在“随风飘扬”。在没有空气流动的月面上竟然会有旗帜飘起来,这不应当是月球上能够发生的现象。

(但是如果放在你游神秘学世界观里就都可以推到神秘学身上了2333)

原图

照片

这一张照片拍摄于1986年1月28日的美国休斯敦航天发射中心,正在发射升空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于当天执行任务时失事,升空后仅73秒便爆炸解体,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事故原因是发动机外围的O型圈燃烧脱落,液氢液氧燃料从发动机和燃料仓中喷涌而出,高温和破损致使飞机解体。

时任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他发表的纪念演讲中引用了小约翰•吉列斯比•麦基的《高高飞翔》:

We will never forget them,nor the last time we saw them,this morning,as they prepared for their journey and waved goodbye and'slipped the surly bonds of Earth'to'touch the face of God.

(我们永远缅怀他们,我们不会忘记今晨最后看到他们的情景。他们整装待发,向我们挥手致意,然后脱离了大地执拗的束缚飞上天际,亲近上帝慈爱的面容。)

⑶我也无法明确分组的几张照片

本组照片共7张。


第一张

第一张照片是《布加勒斯特条约》的签署现场,拍摄于1913年8月10日。来自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黑山和希腊的代表签署条约,结束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根据 1913 年 5 月 30 日《伦敦条约》巴尔干联盟成功的从奥斯曼帝国获得了许多领土。

很快,巴尔干联盟之间就发生了冲突,特别是关于马其顿地区。根据此前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之间的秘密协议,两国将会瓜分北马其顿地区,然而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将北部划分为有争议地区,而南部地区划分给保加利亚。

另一方面,希腊也赶在占领了萨洛尼卡,并和塞尔维亚接壤。这些行为引发了保加利亚的不满,保加利亚方面认为他们根据协议应该获得华达马其顿地区,而塞尔维亚方面则认为他们已经失去了阿尔巴尼亚北部,如果再失去马其顿则战争没有任何收益。同时保加利亚和希腊以及塞尔维亚的边境也发生了轻微的冲突,塞尔维亚开始和希腊秘密谈判。

1913 年 6 月 1 日,在刚刚签完《伦敦条约》后,塞尔维亚就和希腊组建了共同防御联盟,确保他们不会被保加利亚和奥匈帝国的攻击,塞尔维亚支持希腊对马其顿北部的领土宣称,而希腊则是保证塞尔维亚对现有占领区和争议区的宣称。

尽管保加利亚试图通过认可希腊对马其顿南部地区的控制来避免希腊和塞尔维亚结盟,但最终没有结果。在北部地区,保加利亚拒绝按照战前的约定西尔斯特拉交给罗马尼亚,而改为另一些次要的边界改变,这也导致了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之间的冲突。

会议现场

6 月中旬,保加利亚得知了希腊和塞尔维亚的秘密协议; 6 月 27 日,黑山宣布如果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发生战争,鹤山将会支持塞尔维亚。

保加利亚计划在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干预前迅速地击溃塞尔维亚和希腊的部队,并以既成事实和两国谈判。然而这个计划并没有成功,塞尔维亚和希腊的部队迅速地的保加利亚部队赶出了马其顿,另一方面,黑山、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先后对保加利亚宣战。罗马尼亚的部队推进到了非常接近索菲亚的地方,保加利亚被迫同意停战并在布加勒斯特和谈。

最终在 1913 年 8 月 10 日,黑山、罗马尼亚、希腊、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签署了《布加勒斯特条约》,塞尔维亚获得了华达马其顿地区,其领土东部边界沿着旧边界,继而沿着尔达尔河和特拉姆河的分水岭向南延伸到保加利亚和希腊的边界。希腊则是获得了爱琴海马其顿,将其领土东部推进到了奈斯托斯河。

保加利亚方面则是获得了皮林马其顿地区,并同意拆除现在所有的堡垒,并不在鲁塞和舒门,以及巴尔奇克 20 公里范围内建立堡垒。罗马尼亚则是获得了南多布鲁亚地区,奥斯曼帝国并没有参与和谈,并在随后的《君士坦丁堡条约》和《雅典条约》中划定了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以及希腊的边界。

战争前后各国领土对比

第二张照片是一幅油画。该画作为波兰籍意大利画家贝尔纳多•贝洛托于1765年所作的洛可可风格油画《德累斯顿的圣十字教堂遗址》,现存于苏黎世美术馆。

圣十字路口为典型巴洛克式建筑,是新教路德宗在萨克森州最大的教堂。该教堂始建于1168年,1401年改进为德国哥特式,1491年被烧毁,于1499年重建。此次重建过程中,西侧塔楼被恢复成文艺复兴风格。

1760年教堂被普鲁士炮火炸毁,1765年再次重建,画作便创作于这一时期。

1945年,教堂遭受盟军毁灭性空袭,于1955年第三次重建并逐渐部分开放。

原画
第三张

第三张照片是1999年里瓦尔多获得欧洲金球奖的照片。

原图
第四张

第四张照片为1938年1月的纽约时报广场。

(感谢@岛屿与马 的授权)

原图
地理位置
第五张

第五张照片现存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立图书馆,摄于1940-50年代,内容为两名女子在饮酒。

第六张

第六张照片摄于1922年5月,俄罗斯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俄代表大会宣布将舞蹈列为小资产阶级影响青年的渗透渠道之一。

(以上三张图感谢@岛屿与马 大佬的引用授权)

第七张
原图

第七张照片根据考据结果,确认为纽约曼哈顿城区的一部分。

(感谢咖啡厅群友的考据结果)

另据咖啡厅考据,展览板最下方的城市建筑规划图为美国路易维尔市,绘制于1919年。

二、游戏中部分细节

人物技能中有四句德语文本,原文及翻译在此给出:

“ES WIRD ALLES WIEDER GUT”意为“没事的”

“UNVORSTELLBAR”意为“不可想象的,不堪设想的”

“DER WELTSCHMERZ”意为“悲观主义,厌世情绪”,在此处或可引申为“悲天悯人”

“DIE WALDEINSAMKEIT”意为“林中孤寂”,是一句德国成语

三、对于维尔汀本人的考据

终于到了本次的重头戏了。对于维尔汀这个16岁的女孩,我们更多地把目光放在了她的能力和地位(以及母亲和外貌)上,但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她可能的现实原型。

没错,就是我前面说要放在后面讲的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这位摄影师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见证了二十世纪众多重大历史事件,作为新闻摄影师,他的技术之高超和报道之客观,给他积累了许多声誉。

不知有没有人注意到,在PV3 30秒处,桌面左上角出现了一台黑色相机?

黑色相机

相机型号根据我的比对,确认为徕卡m3 黑漆版。

徕卡m3 黑漆款

2016年11月19日,在维也纳举行的WestLicht相机拍卖会上,出现了一件历史意义重大的展品:布列松使用过的一只Summicron 2/35㎜黑漆镜头,由最初的M卡口镜头改造而来,移除了卡口转接环,对焦环去掉了无限远对焦锁定,增加了对焦手柄。该镜头与布列松使用过的另一只f2/50㎜黑漆伸缩版Summicron一样,带有用指甲油上色的刻度。

Summicron 2/35㎜ 黑漆款

也许有的人已经发现了某些关联。是的,上文提到的两只镜头都是布列松最常用的徕卡 m3配备的镜头。

布列松作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对于人像摄影的造诣不可谓不深。他对35㎜镜头的运用使他的照片更能引起观众的惊叹。

二十世纪初,布列松在上海等地拍摄的照片之一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孩子

如果我们对比PV中和布列松手中的相机,我们会发现这两台相机几乎一模一样。如果PV中的相机属于维尔汀本人,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断定,维尔汀的现实原型之一即为布列松?

维尔汀本人作为司辰的职责,即记录每个被“暴雨”改变的时代,记住那些消失的年代,其实与布列松作为新闻摄影师的职责是相似的。他们记录世界的真相,保证那些大大小小的事情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被人遗忘。

如果事实的确如此,那么维尔汀在这一方面比常年混迹战场和荒野的布列松还要孤独。

布列松与志同道合的其他摄影师共同创办了马格南社,目前仍然是世界一流的摄影机构。

而维尔汀只能独自一人穿越“暴雨”,她尝试过拯救,也经历过失败。那些她遇见的,她记住的,她想到的,都已经随着“暴雨”而消逝在时间之中。

她就像海燕,在“暴雨”中孤独地跳着属于自己的舞。

重返未来:1999一测情报梳理(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