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怀唐伊条约”中的文明发展比较学

2020-04-22 09:56 作者:一阎九鼎  | 我要投稿

                 

                                                                       1

        全球最南的首都——新西兰的惠灵顿,惠灵顿政府旧址大厦的建筑都是木质的,有百余年历史。现在的政府已经迁到新址,旧址大楼还依然保留着,成为国家的文物。大楼前面的广场,现在仍然是政治中心,广场前的圆型建筑就是著名的“蜂巢”,新西兰的国会大厦,直到今天依旧在使用,它也是木质建筑,是全球第二大木质建筑综合体,造型很别致。

      

       我来到这里是为了调研一份协议的历程:《怀唐伊条约》,是在1840年2月6日签署的一份协议,这份协议对于文明考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族群和睦相处、和平相处的经典案例。正是因为这个协议,使世界上产生了一个新的国家——新西兰。


        说起《怀唐伊条约》,我们还是要从新西兰这个国家创建之前的背景说起。新西兰主要由南北二岛组成,这些岛因为远离大陆,所以长期无人居住。最早发现这个岛大约在十世纪,根据传说,毛利人的著名航海家库佩(Kupe)在一次航行中发现了新西兰,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又返回了,所以并没有大量人口居住。而真正形成居民居住的,大约是在1350年,还是这个族群,毛利人,分乘7只独木舟,在太平洋上经过漫长、艰险的航行到达这个海岛,成为新西兰最早的居民。由于他们从不同的地点登陆,从而形成了现在毛利人的7个不同部落,并在此繁衍生息。因此,真正有人类在此定居生活也不足七百年的时间。所以,这是一个新兴大陆。


         毛利人是什么样的族群呢?大家如果听过我在夏威夷讲波利尼西亚文化的时候,可能还有印象。因为,毛利人就是波利尼西亚文化带的一支,波利尼西亚是个什么文化带呢?就是在中东部太平洋海面上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地带,星罗棋布分布的数千个岛屿。其中一些岛屿比较大,有人类居住,比如像夏威夷、汤加、斐济、萨摩亚,也包括新西兰南北二岛。这些有人居住的岛屿很奇怪,虽然相隔几百公里、上千公里,竟然能讲同样的语言——波利尼西亚语,保持相同的文化心理,形成了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文化带,这个文化带就是波利尼西亚文化带。在这个文化带之间,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当然,也曾经相互厮杀。这个文化带现在在夏威夷展示,就是夏威夷著名的波利尼西亚文化村。这个文化村,我多次去做过调研,考察波利尼西亚文化带现象及其形成的内在机理,而毛利人毫无疑问就是波利尼西亚文化带的一个分支,只不过,这个分支的毛利人比其他民族更加彪悍,何以见得呢?


          因为毛利人是个食人族,他们吃人!并不是因为饥肠辘辘所迫,不是为了温饱改善生活,他们吃的是战俘!为了表达他们的勇气、决心和刚毅,这是个好狠、好勇、好斗的民族,这种文化在整个岛上延续了几百年。


       最早发现新西兰南北二岛的西方是荷兰,在1642年的时候,荷兰探险家塔斯曼是第一个发现新西兰的欧洲人,探险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新大陆,寻找未来的财富,这是大航海时代的普遍现象,如哥伦布、达伽马等,都是这个行业出身,有些类似于今天的风险投资,他们找到的风险投资人有国王、或者王公贵族、或者社会商人,给航海提供经济赞助,航海的成果大家按比例分享。


        当荷兰人航行到新西兰北岛靠岸的时候,毛利人向船走来并唱起了圣歌,开始鸣鼓,荷兰人对毛利人的风俗不了解,认为“这是在欢迎我们,那我们也赶快鸣鼓吧”,于是也奏乐,一登岸,毛利人就对他们进行了屠杀,可把他们吓坏了,塔斯曼只得扬帆起锚,仓皇而逃,剩下的人就被毛利人给刺死了、杀死了,炖的一锅一锅的。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在毛利文化中鸣鼓表示挑战,发战书,如果对方也鸣鼓了,就说明接受了挑战,接受了毛利人的战争信号,双方就开战了。所以,荷兰人就莫名其妙的成为毛利人的无名之鬼。后来,荷兰人就再也不来了。不来的原因是这个地方太荒蛮,没有资源,人也很凶狠,这里没有什么黄金,没有珠宝、财富,都是野人,没有价值。


         再次来到这个岛的是英国人。直到1769年,英国著名的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率领他的船队来到新西兰南北二岛,他们汲取了荷兰人的教训,带来很多礼物贿赂当地酋长,消除隔阂。酋长觉得这些人比较友好,就不需要战争了,库克船长得以登陆。库克船长先后来此五次之多,发现这里是一个富饶的地方,有利于开发农牧业,由此就变成了他们新的殖民地。令人遗憾的是库克船长在1779年2月14日还是被夏威夷群岛土著杀害了,时年51岁。


                                                                         2

           随着英国人到来,陆陆续续也有其他国家的移民来到这个地方,当然最主要的就是西方国家,其中就有法国。无论是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家的移民来到这里,都是为了追求财富,法国人也开始大量购置新西兰土地,就与英国产生利益冲突,英国人认为“是英国在此地最早实现开发,而法国人来得晚,这里应该是英国女皇陛下治下的国家,法国人是客人”。而现在法国人开始和部落合作,进行资产开发、发展畜牧,包括开放资源、矿产等,这就引发了英国人的不安。英国人为了避免利益外流,就想了一个办法:“签一个协议,把这块土地变成大英帝国的版图,变成女皇陛下的版图,这样就成为英国永久的土地了。法国人要想在此开发,就必须经过大英帝国同意,经过英国政府同意和授权才可以”。


        当时和毛利人签订这个协议可并不容易,当时毛利人还没有形成国家。在西方人来之前,整个南北二岛新西兰还都处于荒蛮之态。他们没有文字,没有金属,没有城市,没有国家政权。想签署这个协议怎么办呢?只能和部落酋长来签署,因为他们还是部落的氏族社会。所以,他们就找部落酋长一个一个协商,有一些部落酋长同意了,原因很简单,因为部落酋长也担心他们的财产将来会被法国人掠夺,他们也需要寻求保护,靠他们的长茅、石头这些工具和船坚炮利的西方国家来比,是不堪一击的。所以,毛利一部分酋长也同意签署条约。经过一天的辩论,45位毛利酋长于1840年2月6日在岛屿湾(Bay of Islands)的怀唐伊(Waitangi)镇正式签署《怀唐伊条约》。


        条约内容主要有三点:第一,部落酋长们愿意把国家统治权交给大英帝国,女王陛下代表整个新西兰南北二岛行使国家主权;第二,英国保护这些签约酋长的财产、土地、农场、森林,他们的游牧游猎等活动都受到保护,毛利人可以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第三,提供这些签约的酋长部落以公民待遇,享受大英帝国的公民权。这一点对于毛利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保护,于是就签署了《怀唐伊条约》。签署当天是1840年2月6日,这一天被后来定为新西兰国庆日。签订协议这一天,标志着这个国家的诞生,这就是《怀唐伊条约》的历史价值,标志着新西兰这个国家的出现,国家的诞生。

 

        《怀唐伊条约》签署当天只有45位酋长,但这一天非常重要,是1840年2月6日,这标志着一个国家诞生,这就是后来的新西兰联邦。8个月之后,又有512位酋长陆续签署了这个协议,说明当时这个协议获得了各方认同。正因为如此,大家是在和平和睦的环境中签署的,没有暴力,所以这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协议。当然,后来也有人质疑,由于该条约是用英文起草后再翻译成毛利文的,这就出现了英文版本和毛利文版本内容不一致的情况,如英文版本中清楚地写明毛利酋长愿意把主权转让给英国女皇,而在毛利文版本中相应注明的却是毛利人放弃的只是部分统治权,两个版本不完全吻合而产生重大歧义,该条约在签署过程中存在欺骗的可能性。因为这个歧义,新西兰还竟然发动了一场全球性活动,要把《怀唐伊条约》翻译成32种语言珍存于世,对此,我们不在此详细论述。


         客观地说,《怀唐伊条约》使毛利人与白人在法律层面上享有了同等的地位和权利,使外来移民和土著人共同拥有了这片土地,两者间形成了一种以国家建设为目标的伙伴关系。

 

 

                                                                     3

           在此,我想谈一谈《怀唐伊条约》对于全球文明发展、对于文明比较学的价值和意义。《怀唐伊条约》首先是个和平的协议,保证了各方的利益、各方的价值,各方在协议中都获得了族群发展的价值。我们知道,如果不是《怀唐伊条约》,毛利人很可能被当时的西方人,特别是被英国人所屠杀。这种现象曾经出现过,在哪里出现过呢?在印第安,当时采取屠杀政策,有一千多万人被屠杀,整个族群几乎被灭绝,导致印第安族群现在在美国是个非常少数的族群。这种现象当时在澳大利亚也发生过,英国在统治当时的澳大利亚土著时,也进行了种族屠杀。所以澳大利亚土著从英国人进入之前的30万人减少到后来的约6万人。而《怀唐伊条约》的签订让毛利人在这片土地上能获得生存权,这一点很关键。1840年时新西兰南北两岛毛利人约为8—10万人,到今天的毛利人在新西兰总人口中仍然占有约15%左右的比重,这说明毛利人得到了发展,毛利人的生产和发展得到了一定的法律保护。其次毛利文化得到保存,甚至还可以说得到发展。我走在新西兰大街小巷,都能感到毛利文化的呈现,比如他们的建筑、LOGO、族群,遍布整个新西兰二岛,而我想在悉尼找到土著人居住的部落,就很难。我后来找到了土著的居住区,仅存很少很少的土著,这说明澳大利亚的土著族群规模很小,形不成影响和气候,而毛利文化得以保留,毫无疑问是协议的价值。再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毛利人参与了国家政权分享、国家建设,接受现代教育,这一点,让毛利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都可以参与,获得一定的地位。


       因为毛利人的文化得到保护,毛利人得到系统、全面、优质的教育,所以,从毛利人族群中走出一些政治精英,有的当选议长、有的当选部长,还有文化界人士,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我们再去研究其他土著,例如,印第安人、澳大利亚土著等,他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落后,更加没有出现精英。在这一点,毛利人是比较成功的。当然,更大的受益者是英国。因为英国人占有这里的资源,将新西兰纳入英国版图,英国才是真正的赢家。同时,英国也是施惠者。所谓施惠者,是指它把先进的制度、科技、文化、教育输入到这片荒蛮之地,毛利人和殖民当局的关系有所改善和发展,在不到150年的时间里,建成了一个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多元、民族和睦。而且,新西兰有着无限的前景,依托丰富的资源,足够国民生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而衣食无忧。新西兰的历史是毛利人与白人移民共同建设新西兰国家的历史,这一点与开始签订的《怀唐伊条约》不无关系。


        我们看人类文明的历史,总是感叹其中太多的发展成本,因为在发展过程中,人类会采取极端措施,破坏文化多样性的措施,在短时间内可能有所收益,但从长时间来看,因为我们计算成本,不应该是三五年、三五十年,而是应该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量、去比较人类的收益与付出,单极主义就是一种高昂的成本。


        因为签署了《怀唐伊条约》,民族和睦,文化共存,相互支撑,共同发展,这就是今天的新西兰文化带给我们的启示。《怀唐伊条约》是人类智慧的一个典范,不同民族之间通过和平模式缔结契约,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创建了一个好的样本,有里程碑的意义。


       为什么有的民族文化很快湮灭了,而有的民族文化可以延绵不绝?人类文明史册,就是一本教科书。研究文明史这么多年,我特别感慨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的成本过于高昂。我们有八千年人类文明史,在这八千年文明史中,人类走过太多的弯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原因就是我们不会妥协,不会协商,不会通过和睦的方式来进行价值的传递。我们总是用简单、粗暴,看似有效的方式解决,以求一了百了。


        社会的发展总是需要比较的,比较什么?成本最优,这就是经济学、管理学发展中的成本核算。人类的发展其实就是寻求成本最低化、价值最大化、效率最优化。


        为什么有的文化开始时灿烂辉煌,随后就湮灭了,例如两河流域文化、埃及文化;而有的文化能绵延不绝千年,甚至五千年,例如中华文化。为什么中华文化一开始名不见经传,位于世界的远东地区,不能产生世界影响,却五千年绵延不绝,其中有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化背后存在经济成本的核算。因为中华文化是知行合一的文化,中华文化讲究情理法,情理法的交易成本最低,能够通过情打动人,就不需要讲道理,因为很多内容是无法用道理能够讲明白的,能用道理讲明白的,就不要诉诸法律,因为法律的执行成本是最高的。


       文明比较学其实就是在寻求低成本的人类发展模式。我们从过去、现在,到未来,人类过去付出哪些成本?今天应该借鉴什么?如何为未来设计蓝图?如何用最低成本、最快捷方式、最文明的模式勾画人类的未来?这就是这门学科的宗旨、目的、意义及价值。


“怀唐伊条约”中的文明发展比较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