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见补遗|02-川东平行岭谷与三峡沿岸篇

国见补遗的主要内容,是我们在路上有所感,但并不契合视频主题,或者因为考虑时长而没有呈现出来的内容。就以图文形式补充进来。胡言乱语,聊胜于无,大家上厕所的时候可以将就看看。
01
在第二期正片中,涉及铜梁龙的部分,就在我们的家乡铜梁拍摄的。看到有些弹幕说,这一段有点电视台采访非遗传承人的调子。
其实只是碰巧。我的岳父大人,也就是掌柜的爸爸,年轻时在厂里工作,厂里有一位叔叔,家族里就是做龙灯彩扎的。后来厂倒闭了,原来的职工朋友,逢年过节也还是互相走走,联系还在,所以有机会进行拍摄。
小县城里的普通人,没有什么非遗不非遗的想法,只当是祖传的手艺,挣钱的活计。扎龙灯的,也不止这一家。

我私下问了,他们的龙远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其实收入也不错。但这种手艺程序繁琐,考验耐性,不够新潮,年轻人没几个学得下来,带了些徒弟,一段时间后都陆续转行了。
扎龙是为了舞龙。舞龙的情况看起来稍微好一些。我们中学时学校就有专门的学生舞龙队,当然都是些体育尖子。这些专业队伍表演的主要是「竞技龙」,糅合了体操和杂技,观赏性还是很强的,县里的舞龙队,每年都会去各地参赛参演。
还有老百姓最爱看的火龙。所以政府干脆圈了一块地作为专供龙舞表演的场所。我们出发前,疫情有好转,就买了50块的门票去看。
场地里拉了安全警戒线,所以在拍摄上只能用我们唯一的长焦镜头(SonyE55-210mm f/4.5-6.3),又是夜拍,所以画质是真的烂……这一段在观感上需要向大家说声抱歉。

最后是弹幕里说「听不懂铜梁话」,这个也是因为当时录制的时候工厂声音太杂,后期不降噪没法听,所以成片里的声音有点怪,其实师傅本人就是正常的重庆话,至于「客家话」什么的,有点过于离谱了(笑死。
02
从铜梁到重庆,我们拍了很多街景。对摄影摄像而言,光线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但我们在市区的那几天,都是阴雨天。最初还很烦恼,不出片怎么办,后来一想这不就是重庆特色,所以才有了「雾都夜话」那一段,反而引起很多老乡共鸣,也算歪打正着。
但其实我个人最有感触的画面,是这一张。(网红机位了,学人家拍的)
拍完后发现,恰好在画面右下角,有个编织袋,露出一个「家」字,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一个问题:这个家,究竟是对画面上方住在高楼里的人而言的,还是对画面下方那个棒棒(重庆挑夫)而言的?
想了一阵,其实都是家,重庆城本身,并没有排斥过任何人。区别只在谁为谁托底,谁替谁享受。所以在调色上,我想上头的人家是彩色的,下头的人家,就没有那么多色彩了。

在本片中,我没有确切地提到「棒棒」群体(虽然有拍到很多),因为一两句说不明白。
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看看何苦导演的「最后的棒棒」纪录片。我们永远没有勇气和机会,像他那样去深入棒棒的生活。珠玉在前,就不自作聪明了。
03
綦江白云观。
按我原来的设想,是去拍摄白云观建筑的高、险,作为突出川东地区建筑风格的部分素材。
结果还没到,就开始「白云」了,马路上一阵雾气。

入观以后,雾气更浓。在面朝观门的最左侧,山体凸出一块巨石,道士们不知道咋想的,居然沿石头外侧还修了一条步道,非常刺激。
有些素材就是恐高的掌柜的,以一种诡异的姿势,在这条步道上拍摄的。

步道旁边,是一列向下走的石阶,下去遇到一截护栏,就到底了。栏外雾气一片,没有杂色。
这张照片拍得并不好,但我当时看到就想,真有感觉啊,就那么狭窄的空间,护栏下还放着一个蒲团,在雾气中打打坐,那雾气就成了仙气。
在这儿修炼,应该事半功倍吧。

然后我下去了,毕竟凡夫俗子嘛,也想找找修炼的感觉。结果表示,我确实躲不过凡夫俗子的局限。
因为那只是一个井盖。

后来下山,我们遇到了真正的道兄,背着一包东西,在转弯处等着我们先过。
发型很酷,体力很好,脸色很凶。在那个气场下,我们甚至不敢搭话。
他怕不是用法力了解到我们的想法,不然那个脸色怎么好像在说,只有你这种傻子才会坐井盖修炼。

04
南川鸣玉镇,拍靖安桥的时候,偶遇了正在做扫帚的老伯(视频里有出现过)。
靖安桥的故事了解完以后,我问他附近有没有别的值得一看的古迹。
他想了半天,说最近的还有个「夫子坟」,但是已经很久没人去过了,不知道算不算我想要的「古迹」。我就在网上查了一下南川夫子坟,确切地说应该叫「三贤墓」,只看图片的话,好像也没有什么意思,但距离不远,来都来了,就按他说的地点「石龙庙」过去了。

搭了一辆摩托,走「石龙庙夫子坟」,司机说石龙庙他知道,夫子坟是什么,我说我不是本地人,来这里有任务,先过去再说。他大概以为我是文化馆之类下派的办事员,毕竟这个年代坐摩托的知识分子不多,他也就欣然同意。
十五分钟左右,到了石龙庙,什么也没有。我怕耽搁司机,就把钱给他,说自己找找,结果他说他要是走了,这里这么偏,我就没摩托回去了。
是啊,我不用再找摩托,他也能再赚一趟钱,这是双赢呐。
瞎晃了三分钟,终于听到一栋房子里有电锯的声音,我在外面大喊几声没有回应,就擅闯民宅了(理由是:没有装修好的宅不算是宅)。
里面只有三位装修工人,也是外地的,也是有任务,夫子坟,没听过。

但是他们说,房子外面有两块田,田对面住了一家当地人,下午还见过面,我们可以去问问。
在田埂上,远远看到有人在院子里活动,喂了两声,他们听到了,靠在栅栏前问,你说什么,我说夫子坟,什么坟,夫子坟,夫子什么……
本来是能听清的,但是画面左下角这三只鸭子,一直在替我修音,不胜其烦,我只有踩着稀泥走过去问。
其实到这里,都还可以打道回府,及时止损,但那种犟劲儿上来的时候,身体也就不受控制了,何况,万一就差这一步呢?

没有万一,人家不知道。所以又让我继续走,到前面问问。
过了这家人,前面的路好走很多,司机大哥始终跟着,真担心他的摩托没上锁。
又走了十分钟,刚好遇到一户人家开门,上前打开手机问了问,您晓得夫子坟吗?大概长这样。
像素感人的网图,逼得大哥把眼睛眯成一条缝,哦……有点眼熟……

大姐说,不就是我屋背后那几个石碑吗。
恍然大悟的大哥正好也要出门,就带我们过去了。
路上他说,一直只晓得这里有三块碑,只是不晓得是谁立的,谁的坟,政府也没动作,那块地他们本来想种点啥,又怕出问题,所以也没敢动。
不管咋说,终于是找到了。
但司机大哥看起来稍微有些失望,毕竟,真的只有三块碑而已。

这是虚坟,连衣冠冢也算不上。
立碑的人叫「程颐」,也就是「程伊川」,即「程门立雪」的程,「程朱理学」的程。
程颐在晚年被贬涪州,继续讲学。出于对三个故人的思念,在此立了三块碑。分别对应的是——
老师濂溪,即「周敦颐」,北宋理学创始人,「爱莲说」的作者。
胞兄明道,即「程颢」,二程之一,北宋理学奠基人。
好友横渠,即「张载」,北宋理学创始人,我们经常听到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横渠四句」。
恰好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多少在课本上学过「爱莲说」,见过「程朱理学」,晓得「横渠四句」,结果就在这么一座偏僻小镇边上的山沟里,一家普通农舍后的竹林边,凑一块了。

我对哲学没有系统研究,在此就不大放厥词了。带我过来的大哥,同样也不清楚家后面这三座虚坟的祭奠对象,具体做过些什么。
但我们对其都有天生的敬畏,因为他们遗留的价值,产生的影响,一定在我,我身后的司机,偶遇的工人,热心的大哥大姐身上都有所体现。
这是像三贤墓这样的古迹,遍布华夏的根本原因。也是我最终可以找到三贤墓,能借助的根本力量。
如果中国人只剩一种自信,那一定是「文化自信」。

05
涪陵816工程遗址,也是出于时长考虑,没有放进视频里,但仍然值得一去的地方。85后出生的人,对三线建设普遍了解不多,而816,一度又是三线工程里的绝密,听说的人就更少了。(2002年解密)
中苏交恶以后,考虑备战,国家决定在重庆涪陵白涛镇建造「核原料工业基地」,取名816,由工程兵第54师(代号8342部队)下属三个团承担坑道施工任务。同时还有从全国征调的近万名技术人才,和周边区县的万余民工,负责核工厂的系统性建设。
几万人隐姓埋名,拥挤在白涛镇,耗费近20年,完成了85%的建筑工程和65%的安装工程,直至中央叫停。

工程整体全部隐藏在山体内,轴向叠加达到20多公里,涵盖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130多条,总建筑面积10多万平方米,包括大型洞室18个,其中主洞室高近80米。形成了「洞中有楼,楼中有洞」的建筑奇观。
解密后,这里开发成了景区,进入需要乘坐观光车。如果有玩过Limbo或者Inside这类游戏,或者对「工业遗址风」感兴趣的朋友,来这里算是来对了。
粗放的建筑构型,老旧的装修构件,总给人一种穿越的感觉。如果站在游客中间,大家一起走,好像忽然就回到了那个紧锣密鼓备战备荒的年代;如果等同车的游客先走,洞室里只留下自己,又忽然有种核战之后生命凋零,类似生化危机的孤寂感。

景区方面,在入口处营造的是赛博朋克的氛围,布置了彩光灯,略显浮夸,但也算是用了心,不失为一种风格。

进入「洞中楼」,就没有彩灯了,全是昏黄的路灯,因为景区只是部分开放,所以很多支路都贴上了封条,但总会留个缝眼,让人好奇去看,而里面又恰到好处的「虽然看得出有个什么东西,但又看不清」,挠人心肺。(景区:人心尽在掌握)
原来已经安装的东西(包括随处可见的标语),只要不涉机密,好像都没有移动,呈现出一种庄严的秩序感。

到核原料的部分,我们也搞不清楚,究竟本来这些机关、设备就长这个样子,还是景区加上去的模型,甚至这绿色的光也……不论怎样,对我们这些外行来讲,氛围感是拉满了。
游览路线从始至终只有一条,必须跟着导游走。但走过一遍我们还意犹未尽,就在临出口的地方拐了一道弯,跟着下一波导游二次参观。
总结:很难想象,这能是人造工程。

06
离开白涛镇后,为了更加直观展示川东平行岭谷的地貌,我们去到了石柱的刀背梁(应属七曜山),这里风力资源很好,所以山顶建了很多风力发电机。
这里的特色,在于山脊平稳绵长,两边的崖壁很陡,看起来十分险要(只是看起来),所以当地人称「风车天路」,适合出片。
天晴时,大概长这样。

然而我们去的时候,弥天大雾……立柱上「观景台」三个字,就显得非常喜感。
天快黑了,路很险,不敢开夜车。没有办法,只能靠在一个招牌已经发黄的、关了门的特产商店边上,把车停好。
车内,掌柜的下了一碗鸡蛋面,非常可口,食罢便睡。
房车的好处就在此刻——虽然小,但足够营造「家」的感觉。只用点一盏小灯,披一条小毯,外界越是狂风骤雨,云雾弥漫,越显得车内太平安稳,遗世独立。
当然,缺点也不少,以后会慢慢讲。

07
第二期花絮的视频封面,我在两个抬手的小孩旁边配了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其实当时是他俩在地上玩沙子,我和掌柜的正在「秦良玉」的故乡拍摄素材。但找到了秦家的跑马场,也找到了宅基地,甚至路边还有写着「秦」字的旌旗,偏偏就是没有一尊秦良玉的塑像。
所以掌柜的才拿着手机给俩小孩问路。后来证实,他俩其实是乱指一通。
因为唯一一尊塑像,还是我们找了好久以后,在路边的石龛里发现的。
极度潦草。
尤其是这拘谨的手,和手指……
估计是村民自发造的,情怀至上,可以原谅。

神奇的是,在这尊像的右下角,掌柜的发现了秦良玉的「战马」。
马嘴,马鼻,马眼,她挨个儿指给我看。
树有这样的长势,本来已经不寻常,偏偏又长在这里,确实引人遐想。
掌柜的观察力是强于我的。

08
视频里没提到的一句话,是「万事不绝对」。
因为就算在川东这种地方,也还是有一块平地的。它的名字也很直白,「梁平」。
「梁平坝子」是川东比较出名的坝子(虽然只有一小小块),在农耕社会,川东人经常把梁平和相邻的万州、开州拿来比较。
据传因为开州盛产橘类,万州有水路码头,在这一片儿相对富庶,历来有「金开银万」之说。
但梁平,就凭地形,直接得到一句「金开银万,不如梁平一半」。算是降维打击了。

梁平这段儿我们拍也拍了,文案也已经写好,但最终没出现在视频里,是什么理由?
是的,被我误删了,没法还原那种。(掌柜的暴怒)
09
三峡蓄水,淹没了很多城区,开州是其中比较严重的一处,老城几乎都被淹没了。在视频弹幕和评论中,有开州老乡说到,要是在移民采访那里提一嘴开州就好了。
其实有过,只是恰好采访到一位公职人员,内容有点敏感,后来考虑审核问题,就没有纳入视频里。
在中和镇,我们想去看看箭楼,意外在镇中央的河道里,看到一座老房子,整体被一棵大树贯穿。乍一估计,这树没有百年也得有几十年。而这房子,也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风格。
那么,究竟是先有树,还是先有房?想不明白。

更想不明白的,是阳台上还挂着衣服,里头还有人住……其中一层阳台,不知道什么原因,中间缺了一口,结果有人直接塞了一个缸,刚好卡在那里。
打完字才发现,他不会是在玩「缸好」的谐音梗吧……
一切都像是行为艺术。
中和镇边,还有一座合院。据说以前是某个大地主的家。设计和用料,都是顶好的。建国后收归国有,作过粮站和学校。
后来不知咋的,被政府抵给个人(好几家人),于是那几家人真就住进了这里,直到现在。(视频里拿刀的小孩,就在其中一户)
从外面看,年久失修,有些破败,但进到里面,非常凉爽,天井的采光也很棒。

经过刘伯承纪念馆。
在一期一会的第二期,我引用过不少「郭汝瑰回忆录」里的内容,这里面其实还说到,因为都是川东人,在1945年国共准备停战谈判时,郭汝瑰特别关注过刘伯承,说
「我中学生时期,就知道刘伯承是四川一时无敌的战将。未见面以前,我总以为他是瘦长而多智的样子,及到一见面,其魁伟而沉默之状,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
解放后,郭任南京军事学院教员,刘伯承兼任院长,他又说「今天吃饭才知道他语言也十分幽默,谈笑风生。逗得我们大笑不止。」
两句话,一个对对手冷峻,对同志热情的人设就立起来了。

刘伯承的军事才能无需多言,到纪念馆,才发现他作诗也不错,尤其这句「诚恐名花落,匡扶不上枝」,深邃隽永。查了一下,发现这首诗作于1924年,那时他正在成都养伤,刚接触到共产主义,虽然内心笃定,但因为势力弱小,所以想尽最大努力护着火种。
当然,如果刘帅完全没有这个意思,那就当我没说……
10
走到万州,适逢掌柜的25岁生日。

因为五桥机场的位置比较靠市区,所以整个万州城几乎都不能进行航拍。又因为前几天去了四川达州,算作「出省」,所以三峡移民博物馆考虑疫情防控,没有让我们进去参观,不能说不遗憾。最坑的,是我们好不容易爬上天生城,快到顶了才发现因为施工作业,暂停开放。
也许所有的拍摄都在为老朱的生日让路。
礼物嘛,就是一顿蛙锅,和一个蛋糕,非常简朴。生日愿望,就是让我带她逐渐富裕起来,我说富裕的标准是什么,她说就是不用在出去吃了饭之后,想打车回来却因为心疼钱,不得不提着蛋糕走回来的程度。
啊,真会高级黑。其实我想的是,不消消食,哪来的肚子吃蛋糕……

11
在巫峡,因为操作失误,无人机的两个桨叶甩到了树枝上,坏掉了,需要重新网购,为了不耽搁行程,我们把收货地点写在巴东,车就停在巴东的沿江儿童乐园。
停车场对面,有一家「野人大排档」,在这里,我们又有了一次小奇遇。
大排档的老板,是个「玩家」,年轻时走南闯北,去过很多地方,我们不好问其背景,只听说以前附近的码头都与他的家族有关系。连公园和停车场这块地皮,也是政府从他家征用的。

他开这么一家店,也不在盈利,更多的是为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聚会提供场地。
老板夫妇最初是在停车场看到我们,因为他们也养猫,所以很喜欢无常,我借机提出能不能接点水电,于是又蹭上一回……
多聊了几句,谈到拍摄旅行记录的想法,老板很认同,表示年轻就要敢作敢为,老了没机会了,并说看到我们很亲切,就邀请我们参观他的「奇石馆」。

奇石馆就在大排档旁边,自建的两个门面。门口这尊巨大的玛瑙石,叫「神农彩虹」,听他说是专程托人从神农架收购回来的,比地质博物馆的玛瑙还要大。
馆里面,也全是他的个人收藏。

中间这一条乌木,就是从附近的码头打捞起来的,价值嘛,难说,老板也很坦然,这是有价无市的东西,他只是自己喜欢,就摆在这里。

奇石的种类很多,其中比较全的有一套十二生肖(天然长得像生肖的石头),有些石头需要一定想象力,或者从特定角度去看才像那么回事,但也确实有意思。
最传神的应该是这个「知足常乐」,脚底板一样的石面形状,中间几道花纹,勾勒出一个大脑、一张45度的侧脸,眼睛鼻子嘴,甚至还有胡须,俨然一位智慧老者。
老板说,这个形象让他很容易想起老子,又结合形状,所以取名「知足常乐」,恰好这个词又来自于「道德经」。一个字,绝。

看我们很有兴趣,他又特意取出「夜明珠」,用手电筒照射了一下,然后拿到柜子下面的阴影处,珠子外面发出幽幽绿光。
他说没事儿把玩的时候,就喜欢把珠子在阳光下晒一晒,然后关上窗帘,用珠子作照明看书,能看一两个钟头。
不用评价意义,玩的就是情调。

12
在宜昌,我们因为车的问题休整了半个月时间,就停在江边的某座停车场,15元/天,有充电桩,买菜也很方便。这期间,掌柜的学完了视频调色的课程,我也完成了第一期视频文案的初稿,算是一个小节点。
但也是在这里,我们还遇到了一件挺惊心动魄的事。
某天凌晨三点,掌柜的被无常弄醒了,发现它趴在床沿,半条身子悬在空中,头往驾驶室那里探,醒来的她还没开始欣赏无常的肢体语言,就听到驾驶室窸窸窣窣,像有人在翻东西。
于是她一个肘击把我创醒,说感觉下面有人。我马上探头去看,一个戴帽子的精瘦黑衣男子,正在评估我的无人机能卖多少钱。
我肾上腺素飙升,大喝一声滚,他反应很快,马上丢下东西开门跑路。我看他心虚胆小,但又怕已经偷到钱,就只穿了睡裤追出去,掌柜的也来不及细想,抽了菜刀跟出来。
偌大的停车场,一个只穿睡裤头发凌乱的男人,和一个拿着菜刀穿着情侣款睡衣的女人,在追另一个一身黑的精瘦男人。
考虑到再追两步,出了停车场,就算半裸在马路上了,影响不好。我就喊,你停下给我搜身,如果没东西,我也就不报警,要是你不停,我马上报警。
他自信没偷,停下了。好吧,确实没有,看样子也不是惯犯,毕竟这一套操作非常稚嫩。
放他走后,回头看到拿着菜刀哆嗦的掌柜,脑中蹦出一句台词,皇上,微臣救驾来迟……

两天后,宜昌举办了好多年都没举办过的烟花秀。
我们也和当地人一样,提前两个小时就来到江边站位,直到天黑,建筑外立面的灯全部点亮。人群熙攘,后来的人只能在桥的匝道上找位置,附近房子的楼顶和阳台也都站满了居民。
被疫情烦透了的老百姓,终于在这个春节,重新尝到了年味。
但做这个决定,宜昌政府恐怕还是要承受很大压力的。站我们旁边,穿红马甲的,是财政局的一位阿姨,听她说公职人员几乎全部出动,发放口罩,维持秩序。
只要是做实事的政府,都值得点赞。

也希望美丽的烟花,和没有得逞的教训,能洗涤两天前那位终未谋面的老兄的侥幸心,新的一年,重归正道。
13
啰嗦多了也不好,再补点照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