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傅景华:中国古代调养精神的几种方法

2023-07-20 20:08 作者:bilibiliVVIP  | 我要投稿

《长寿》1982年第3期 (分类:养生论著) 中国古代调养精神的几种方法 傅景华 “仙鹤神清因骨老,鸳鸯头白为情多”。古人认为:神清则骨老,多情则早衰;神在于养,情在于节;“乐易者常寿长“(《荀子》), “心小则易伤以忧”(《灵枢·本藏》);“归心静默,可以长生”(《仙经》);“淫气忧思,痹聚在心”(《素问·痹论》);“元气在保养,谷神在守护”(《卫生诀》);“境缘不遇,营求不遂,深情牵挂,良药难医”(李中梓)。调养精神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无须赘述,古人养神的方法多种多样,不胜枚举,谨摘其主要几种介绍如下: 1、清净养神法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的清净主张,在保健方面确有指导意义。《内经》则接受了这一观点,并采取了积极进取的态度,认为:“清净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素问· 生气通天论》)。就是说,思想宁静无虑,则正气冲聚而不散乱,虽然有很强的致病因素作用,也不能侵害人体。人如果能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就可“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素问·上古天真论》)。也就是说,人们不应患得患失、欲念纷纭,要保持愉快安静的情绪,满意而自然地生活,心地光明磊落,无私寡欲,精神才能内守,真气自会保全。 《医钞类编》说:“养心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抑郁衰老”。凝神敛思是保持清净的主要方法,但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汉绝难同日而语。专心致志、排除杂念、精神静谧、驱逐烦恼,不仅有利于工作和学习,而且保持了神经系统不受精神因素的干扰,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正常状态。反之,“多思则神怠,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劳形”(孙思邈);“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 于中,必摇其精,人常有多思多忧之患,方壮遽(ju音具)老,方老遽衰”(欧阳修《秋声赋》)。于是,吕洞宾说:“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精生气,气生神,神自灵也。是故精绝则气绝,气绝则命绝也。是故精气神,人身之三宝也。” 2、安心养神法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睡药更无方”(苏东坡)。人生不会没有忧患,就像山路不能笔直一样。有人问孙思邈有什么高明的养生术,他说:天有灾情,人也有危难,如果不注意精神保养,就不能战胜疾病,保持健康。“既来之,则安之”,也许已成为人所共知的养病格言。其实何止养病,对待一切事情与困难又何尝不应如此呢?《寿世青编·养心说》主张:“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扰,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都不能侵犯),此养之法也”。如果我们以此去对待那些非原则的无端琐事,并合理妥善地去对待那些非原则的无端琐事,并合理妥善地去解决问题,而自己心安冷静,不为这些琐事去忧虑焦躁;那么这样的方法,从保健的角度来说,还是有其可去的一面的。 3、恬愉养神法 《内经》强调易精神、保真气,以求长生,要求做到“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素问·上古天真论》)。用现在的话来说,精神要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不用悲观和烦恼。事实证明,悲观、沉重、忧郁和焦虑,足以为各种疾病打开方便之门,高血压、溃疡病、血管硬化、神经衰弱、偏头痛、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神经性皮炎以及各种癌症等,均与这些不良的精神因素有关。俗话说:“喜悦者常健康”,“笑一笑,少一少”,乐观开朗、心情愉快、性格豁达、精神振奋乃是保健益寿的良方。 精神恬愉有赖于思想的健康,个人主义往往是忧伤烦恼的根源。忧心忡忡、欲壑难填、胡思乱想、分很沮丧,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会严重地干扰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引起新陈代谢的失调、生理活动的紊乱。常言道:“知足者常乐”。事业上永不自满才能进取,生活上只有满足才能愉快。永远不要妄想得不到的东西,这是浅显的真理。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所以 “妄想一病,‘神仙’难医”。忧郁、幻想、失望、苦闷似陋巷的残风,只能吹走青春的落叶,从未鼓起生命的征帆。充实的思想、乐观的精神、坚强的意志、愉快的劳动,才能带给人崭新的生活、健全的体魄。 4、四时调神法 “人能顺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精神活动也应该随着四时的变化加以调节。《素问·四季调神大论》说:“春三月……以使志生;夏三月……使志无怒;秋三月,使志安静;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这是适应四时阴阳的特点,是精神情志随之活泼向上、宣达愉快、恬静收敛、藏而不泄。每日精神调摄亦遵此法,清晨舒展活跃,白日情绪饱满,傍晚安神悦志,睡前静心远思。 以上略举古人养神数法,或可见精神养神之一斑。不过如前所述,这里所说的养神是狭义的,不包括诸如调神修炼中的养神内容,实际上只是介绍了精神状态的调摄,有关情志的节制也未及阐述。此外,值得指出的是,精神活动涉及社会生活、思想、性格、体制、疾病等很多方面。传统的医学养神经验只能作为借鉴,或者需要寓以新的意义。 例如,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和思想面貌与过去就大不相同。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我们有新的思想、新的志向,去投入时代的潮流、去创造历史的业绩,这需要有崇高的思想,无私的品德,并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去保持乐观的精神、冷静的头脑。 有人说,回忆是心灵深处的镜子,它再现着逝去的岁月。如果平庸无为的生活像一潭死水,荒芜虚度的年华没有一丝光热,回忆里就只有叹息和追悔,也许皱纹竟会过早地爬上前额。丰富的生活、充实的过去、美好的回忆、丰硕的成果,反而是心情愉快、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也许,这样才更能体现长寿的意义、人生的目的。 《长寿》1982年第3期 (分类:养生论著)

傅景华:中国古代调养精神的几种方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