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芭比》出发聊聊“自我表达”这件事
从看完《芭比》到现在一直没想着要说点什么,关于电影的女性主义内核太过浅显无需我赘言,而电影的血肉内容比如时尚或芭比产品线则不是我专长的方向,所以一直没有介入电影的种种讨论之中。今天在想“向外界表达自我”这件事的时候,突然就想好了自己想说的角度。 我最近经常看到同为女性主义者的网友批评《芭比》的态度过于温和,以至于让电影逊色不少,比《芭比》更尖锐更有力的女性主义表达还有很多,《芭比》所传递的力量较诸它们相当微弱。我其实是一直很不认可这种观点的。 你不得不承认,《芭比》是近年来第一部公然开男性玩笑,用戏谑式口吻来嘲弄父权制的商业电影。我特别强调“商业电影”这个概念,因为无论再怎么先锋再怎么在小众圈子内奉为上座的作品,它的受众范围都非常局限,而《芭比》斥巨资宣发,所预期的目的就是扩大受众,让更多人参与到观影中。所以《芭比》不是一部典型的“小妞电影”或者女性向电影,它的受众是无论男女的所有人。 当你的信息接受者群体扩大之后,作品本身的影响力势必会以量的形式无限放大。作为观众我们当然可以批评这部作品没有自己预期的那么尖锐有力,但它只是一个开始,有一个稍显逊色的开始总比永远不开始的好。也得承认,随着科技的进步,以我们现在的电影制作手法和技巧来看,比《公民凯恩》《七武士》又或是《教父》精美的电影要多得是,但这些经典电影的价值并不见得就会被后来者推翻在地,被批评得体无完肤。 今天在这儿聊几句《芭比》,其实核心是想谈谈“向外界表达自我”这件事。这几年我越来越觉得向外表达非常重要,因为向外表达是一个人想要让其他人了解自己想法的唯一渠道。如果没有表达,就不会产生沟通,缺乏沟通就只会导致大量的误解和猜疑。就像《芭比》电影的温和态度会激起相当一部分人的不满一样,每个人的表达都不能保证所有人的满意,很多人会因为这个原因而放弃自我表达,也有很多人会担心表达不能被理解,反而会遭受其他人的厌恶。我是非常认同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办法完全理解的,但我觉得人和人无法百分百共鸣共振,并不是放弃自我表达的理由。 越缺乏表达,他人越没有办法通过你的表达来给你画像,从而越发没有渠道了解你的想法。而表达自我,哪怕因为信息传递和接收的偏差,最终只有1%的想法被精准传递给他人,这次表达就卓有成效。人不可能让世界上其他80亿人每个人都喜欢自己,这从概率和事实上来说都不可能,但反过来讲,人也不可能让世界上其他80亿人都讨厌自己。表达自我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有些时候大家好像混淆了概念,认为表达自我一定会冒犯到其他人,但实际上表达自我并不代表伤害其他人。“表达”只是一种观点的阐述,真正会伤害到他人的是表达时的情绪、态度、语气和方式。要是觉得自己不擅长表达,逢表达必惹人不高兴,那么只需要练习如何更有效、更能让人接受自己观点地表达,掌握一些沟通技巧就好,不需要因噎废食地完全放弃与外界连结。 关于表达自我其实还有一点必要性,人只有在不断表达的过程中,才能掌握某一领域某一部分的话语权。既然我们都厌倦了被完全曲解自己立场的人代言代表,那么就更应该站出来表达自我。哪怕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一个人理解了你,那也是相当值得的事,毕竟这可是80亿分之一的小概率幸运事件。 去像《芭比》一样表达吧,一切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