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碎碎念
大家好啊 我是梨妈 突然心血来潮 想胡扯一些东西(
一.复读这一年
说实话,今年复读其实并不是我本人的意愿,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逼迫,可能是因为是对复读学校的刻板印象,让我产生了恐惧心理,亦或是不想再经历高三一年的努力。但是来了复读学校之后才发现,一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里面不都是像机械和木头般刷题的学习机器,学校也懂得让我们劳逸结合。或许,这是2022年做出最正确的一个选择。
前三个月,我时常会想,如果高考多对了那两个选择题...要是不改那几个选项...我也许不用来这里了,但这只会给自己徒增焦虑,所以在后期的学习中,我也只管做我自己了。
今年和去年的自己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去年不会的知识今年会了吗?虽然我们同学之间经常会这样互相嘲讽对方或者自己,但是摸着良心说,真的没有收获吗?即使今年有着许多变故,可是谁又不一样呢?高考题型的突然改革、新冠疫情的两次侵扰,打乱了学校原有的计划,许多同学都乱了手脚,记住啊!我们可是在同一条路上啊!!
总的来说,今年比去年多了一点踏实,少了一点幻想,唯一不变的是心里的信念与热爱,我相信,18天以后的高考,是,充满,梦想和希望的。
二.关于我对舒适圈和个人成长之间的联系的理解
大概在前一个月猛然间发现的一个现象吧,我发现最近两年没有任何新的认知和改变!因为每一年我都会对自己有新的认知,而且能够明显地感受到某种程度上思想的提升,认识并改正之前的错误。而最近两年没有这种现象,我想也许是因为最近两年我没有进行“舒适圈跳跃”。这里提一下我个人的认知,我认为人们无时无刻都不处在三个阶段:舒适圈停滞、舒适圈扩大、舒适圈跳跃。顾名思义,舒适圈停滞指人们处于自身现有的知识和认知的饱和状态中。不做出任何行为,而让自己感到“舒适”。舒适圈扩大是指人们在自有认识和知识的基础上,补充新的内容而让自己的舒适感增强。而舒适圈跳跃是指人们去学习、探索一种对于自身来说全新的思想和领域,从而找到新的舒适区域。与前两者不同,只有舒适圈跳跃才能使自身认知实现纵向发展,而不是舒适圈扩大的横向发展。这在任何领域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尤其是学习。细想这两年,我也貌似只是在东方领域进行扩大,对于音MAD方面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停滞状态,所以并没有前几年的感受。说实话,当我发现自己思想对于去年没有变化时,我感到的是一种恐惧和焦虑,毕竟人是要一直学习的,思想不进步,就无法成长,就会永远的自怨自艾,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朋友,距离,社交
朋友,什么是朋友,个人认为,双方之间有一定的交流和共识并且不会有任何多余的情感夹杂在其中的关系,就叫朋友。什么是“哥们”,双方之间都非常乐意与对方交流,并且能在某种事物上产生极大的共鸣与情感的这种关系,就叫哥们。在我上小学初中的时候,有那么两三个哥们,整天形影不离,有过许多共同的回忆。可我发现我到了高中,我开始无意间排斥这种“哥们”的关系。也许是因为思想转变,我觉得这种关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的自由,我现在,更喜欢自己一个人的时间,因为不用考虑任何事和其他任何人,不会因为他人的关系而打乱自己的规划。或又是因为前几年在网上的经历和遭受的的事情,让我不再相信所谓的“朋友”。但不管怎样,其核心都脱离不了两个字-----距离。小学初中由于是走读的缘故,所以每天和几个哥们见面的时间也就是上学的那段时间。但是我的高中是完全封闭寄宿式的,并且不允许走读(完全照搬照抄某坦厂。)所以几乎是每天高强度与同学相处。大家都在进行学习上的舒适圈扩大和跳跃,却处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信息上的舒适圈停滞。当对对方的了解达到了一个饱和状态,就避免不了意见,毕竟人不是十全十美的。当这些意见从隐性变成显性,就避免不了冲突,最终影响到双方。距离越近,这个进程越快。而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社会中,这种现象发生的频率更高,因为绝大部分学生心智都还没有完全成熟,而每天近距离的硬性交流成为了雪崩前的每一片雪花。当然,也有那种长期近距离相处且不发生矛盾的关系,前提是双方之间都会给予对方足够足够足够足够的尊重,并且会留出足够的“闲置距离”(以便随时调整距离的远近)。哥们之间,不是你要干吗我就要干吗,而是你要干吗,我会尊重你的选择,并且给出合理的意见和看法。(道德绑架和PUA什么的赶紧去死吧)
那么就有人会认为,那网上社交不就正好吗!没有那种强制交流,而且能够很好的控制距离。的确,这是网络的利端,但我认为网络社交的弊远远大于利。这就是我为什么现在不愿、不想、不乐意进行网络社交的原因。首先,你无法精准的掌握对方说话时的语气与神情。第二,你无法知道对方处于何种状态与你交流。这两种都是社交中的两大重要因素!这也恰恰是网络社交中产生矛盾和冲突的主要原因!仔细想想,就我在网上引起的冲突和误解,都是因为这两者。所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讨好型人格”说话,目的还是为了自身安宁(当然我指的是社会主要年轻群体)。不过,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处理不好网络聊天人格的平衡。好吧,讨好型人格说我装、恶心;正常说话说我呆板、无趣;不说话说我高冷、装死;抽象型人格又说我低俗、下头。对不起,那我已经不会说话了。因此,相对于线上社交,我更喜欢线下社交,虽然我的确是呆板又无趣的人,对方不提出话题就不会说话的那种。但我更喜欢这种面对面,直接的情感输出交流,这比网上任何交流都更有价值!
四.对于18年事件和20年事件的自我反思和总结
如果18年的事情教会我不要相信网上的朋友,那20年的事情教会我的是不要在网上随意、过度的表达个人情感,尤其是,作为一个leader。现在,我想,作为一个leader,更重要的是威严和公信力,而不是随意和亲民性!我的初衷是想做一个和群众打成一片,和蔼可亲的leader,但是由于网络社会演变的原因,老一套似乎并不能应用于新坏境中。(以后可能会单独说一下我个人对于网络社会、群体思想变化和演替的过程的看法和想法)很快,一些人形成了小团体,在背后议论各种各样的事情。由于我当时过度的讨好型人格,让他们也逐渐对我有了意见,产生了厌恶之情。现在再想想,也许是,我当时,没有给出足够的闲置距离。(当时什么事都要乱掺一脚进去)。终于,在一天晚上,隐性变成显性,情感爆发,我也在动态发布了大量的不恰当言论(虽然我并没有指名道姓,群里也没人知道这事,但确实太过于有失理性)。之后大群二群三群均解散,不过过程曲折复杂,并又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的历史遗留问题,就不展开论述了。
其实当时有两个主要团体,我姑且称之为一号和二号团体吧。本来,我之前对一号团体的印象蛮好的,一直不知道他们对我有意见,我自以为是地把他们当作“朋友”,一直想方设法的拉进距离,结果引发了矛盾,一切都太突然了。我对之后的人肉信息感到一丝寒意,但不是陌生人之间的寒意,如果这样他们能够原谅我,我,也可以接受...但是二号团体可以说是纯纯的恶心和敌意,因为违反群规被踢,从而三番五次的对我群进行爆破和骚扰,小号和科技满天飞。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盗取我B站账号删除了我所有的视频。(我当时甚至还在学校,一个月后才发现这事)。哈哈,有一种被强制重开的美,他们应该满意了吧。
之后的20-22年见,我断绝了我所有的网络社交,开始不断地逃避现实和自我。我不断地更改头像和ID,B站和QQ也全部改成小号活动。网上第一次这么迷茫过。这种情况直到21年下半年才有所好转。结果现在的QQ小号成了大号,而B站小号转手卖掉了。这段时间,东方作为我的信念和热爱,支撑我走了下去,所以,东方对于我来说,有的不仅是历史陪伴的沉淀情感。(不展开论述了,以后可能会做视频单独拿出来谈)
总的来说,我失去了很多,但现实也教会了我很多,而这些都是我网络经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能删去,也无法删去。
我常常想,作为一个leader,我收获了什么呢,有什么好处呢。大概,和当老师的感觉是一样的吧。在某天的某个时候,突然收到来自于以前线上朋友的祝福和关心,他们仍在关心我!在意我!我们仍能笑谈以前的往事,这一切,让我觉得,值了。
“大家都是因为你才聚在一起的呀”
五.最后的,最后
今晚真是说了个痛快啊,好久没这种感觉了,貌似也是我第一次正面回应某些事情吧。我想,过了今晚,应该能埋葬某些事情了,或者说沉淀。
我会带着热爱和信念继续走下去,珍惜身边的人,带着一颗洁白的心,无悔自己的任何作为。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的。
这里是梨子妈,一个音MAD新人。非常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