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武器)忆华式快步枪
本期也为被遗忘的武器番外篇,大部分文案出自《轻兵器》只是转载分享。

这是一支鲜为人知的步枪,为了不致使其在中国的“枪坛”上消失,作者搜寻记忆,对这支枪进行描述,旨在抛砖引玉,得到该枪更为详尽的资料一一一(出自2001年02期《轻兵器》

大约26年前(即1974 年左右),因工作需要,我们在内蒙古军区仓库选枪时有幸见到一支外形、结构奇特的步枪--“华式快步枪",而且在整个仓库存放的大量旧杂式武器中只此一支。出于好奇和职业习惯,我们对其结构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实弹射击体验。但来去匆匆,且受条件的限制,未能将其绘制或拍照留存,甚憾!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日淡。原以为会看到专家或前辈记述此枪的文章,可至今未见,只好将我们已模糊零碎的记忆整埋出来,以飨枪友。
“华式快步枪”,顾名思义,是“华人”自己研制的自动装填步枪。此枪发射7.92mm毛瑟步机枪弹,自动原理是“枪管短后坐式",10发单排弹匣供弹.外露击锤击发。
“华式快步枪”从侧面看,与现代的突击步枪相似,但结构比例不合理,枪身中部过于粗大,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枪身长度介于骑枪和美“汤姆逊”冲锋枪之间,扳机护圈前有一大弹匣(弹匣类似捷克轻机枪弹匣),枪管短且明显星锥形,木托中部和机匣很高。机匣,木托较窄,机匣左侧用篆体刻着“华式快步枪“五个大字,字高约2cm,字体庄重。下有一行小字,经辨认,大约是“民国x x年x x兵工厂造"。
“华式快步枪”自动原理,结构很奇特,它是利用一组两套同轴一体但半径和模数不等的扇形齿轮,与机匣、枪机上的齿条配合来完成后坐能量的分配。扇形齿轮轴的两端装在发射机座上,固定于木托中;轴中间是一半径大、模数小的扇形齿轮,从下方向上与枪机体下部的齿条啮合;两边是半径小、模数大的扇形齿轮,与机匣下部探出的齿条啮合。扇形齿轮用发条积蓄能量完成枪机的复进动作。发射时,枪管、机匣作慢而短的后坐运动,并通过小半径扇形齿轮带动齿轮组转动;齿轮组中部,大半径扇形齿轮带动枪机向后作快而长的运动,完成开锁、抛壳、待击动作。后坐终了,机匣复进,又通过齿条、齿轮带动枪机前进,完成推弹、闭锁等动作。
“华式快步枪”的枪机由机头、一对短鱼鳃撑板(卡铁)、机体三大部分组成。机头短小,约有一节大拇指大,后部两侧有容纳卡铁的槽。卡铁约1cm见方,厚约5~6mm,左右各一片,对称地装在机头后部,其闭锁支撑面较斜,枪机后退即可自动收拢开锁。机体细长,横截面为正方形,其下部加工有齿条,后部极似驳壳枪枪机(后坐时与驳壳枪一样,枪机从机匣后端伸出),机体前端有用以推卡铁闭锁的斜面,故呈尖头形.整个闭锁机构均显单薄,恐难耐久。
“华式快步枪”射击时后坐柔和,但齿轮噪声很大。因其枪机后坐行程达12~15cm,所以射击据枪操作和瞄准时均非常不便,握枪托颈部的手和面颊切不可太靠前,否则会被枪机擦伤或撞伤。
虽然“华式快步枪”在结构和使用上存在很多缺陷,但零件加工却极为精细,有德国造武器的风格,全无蒋造武器的味道。从设计的不完善上可以看出,该枪是试制品。
以上是我们凭记忆对此枪的粗略描述,由于年代久长,错误难免。当年见过此枪后至今,我们也曾向--些军械老前辈询问过,但都不知国民党政府曾有过此种步枪,也未曾见过有关此枪的报道和介绍。为此,我们想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咨询一些情况,如:此枪是国民党政府什么时间,由哪个机构或兵工厂研制、试生产的?设计人,项目主持人是谁?生产了多少?是否试用装备过部队?盼望当年研制、生产此枪的健在者或知情者,把“华式快步枪”的详情告知后人。◆(作者:
刘明晓,李鸿)(编辑:王晓涛)

大部分人,可能也就只看过这期关于华式步枪的文章了其实在随后的《轻兵器》2001年05期的,回壁音里揭开“华式快步枪之谜”看了贵刊2001年第2期“忆华式快步枪”一文,我想起了战争年代,今将我所知道的情况记述如下:枪是“开封兵工厂”生产。1938年。日军打进中原,开封兵工厂西撤,经巩县兵工厂,至王屋山附近的济源县,开展设计制造工作。后奉上级命令,西撒至内蒙古,在一个大仓库里完成了此枪样品,由于人员较少,不能大批量生产。后来又由于日本迫近,兵工厂人员随军行动,“华氏快步枪”便没再生产。◆(青岛退休人员、枪友赵永福供稿)

很可惜到最后,华式快步枪的照片和实物,都没留下来生产数什么的也未知实物可能也已被销毁了,值得一提的是还有种“向应式半自动步枪”就很幸运了

“向应式”是中共的兵工人员在抗日战争后设计制造的,1946年,晋绥兵工二厂以美国小口径半自动步枪为基础,与七九步枪结合,改进枪械的机构,于当年7月研制出一种自动调栓的半自动步枪,发射日本6.5×50SR步枪弹,弹仓容量5发。当时正值八路军一二〇师政治委员关向应病逝,为纪念关向应,晋绥兵工厂将此枪命名为“向应式”半自动步枪。该型步枪仅生产7支,现仅存军博馆藏的这支。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后勤部军械部移交军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