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个译】渤海行动战记(十七)

2021-09-25 17:30 作者:ACTIVISTSUN  | 我要投稿

  本文译自《第三海军营1900至1901年镇暴战记》(Die Kämpfe des III. Seebataillons während der Wirren 1900/01),系关于庚子国变以及德国海军步兵之一手史料。原作者为时任(1902年)第三海军营少尉军官赫伯特·冯·克莱斯特(Herbert von Kleist)。

  本文旨在以德方视角来展现当时的历史事件,以便读者对相关历史事件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文中观点不代表译者本人观点。  


使馆之围当时北京地图

  各使馆选址分散,而且靠近那堵巨大的,分隔汉人城跟满人城的城墙,使得这一区域易攻难守。东交民巷并不是天津租界那种专门供外国人居住的地方,使馆区的情况是欧洲人的房屋和中国人的混在一起。使馆建筑本身的构造,和一般的中国建筑没什么区别。只有英国使馆例外,其原址是某位王爷的宅邸,位于一片宽阔的地块中心,四周有坚固的围墙。大部分的使馆区建筑位置偏远,所以在后来的防守战中很快就被放弃。而法国大教堂(译注:即西什库教堂)位于紫禁城的西边,是一个完全孤立的位置。有3000名华人基督徒在教堂内避难,而且在一支由30名法国军人和10名意大利军人组成的特遣队的协助下,进行了顽强且光荣的自卫作战,使得敌人没能战胜守军。除了使馆卫队之外的所有欧洲人总共有大约600人(11个使馆的工作人员),他们全部聚集到英国使馆,而使馆卫队则占据了附近的一些使馆区建筑作为前哨。

  使馆卫队也得到了一支人数为75人的志愿队伍的增援,这支队伍由各国使馆工作人员组成,也正因如此,现在有了大概500支能投入使用的步枪。虽然守方兵力会逐渐被敌人以一百比一的数量压过。被围困者的防御手段大致如下:

  建立一道东至法国使馆,北达英国使馆,西及俄国使馆,南到正阳门旁的美国使馆的防线。在南端,13米高的城墙是整个面积大约1/3平方公里的防区的界线。这道全长4公里的防线被构筑成了可供持久作战的防御体系。防御工事包括街垒、堑壕、堵死的门窗、铁丝网,还有防炮洞。关于防线的兵力配备,各国最先要保障各自使馆的防御,同时也要为总预备队(gemeinsame Reserve)提供兵力,总预备队将被用到战况极端危急的地方。

  一些细微到难以置信的数字也需要考虑。防区每部分的兵力最多只有15人,执行反冲击任务只能派出15到20人的兵力,为某个防区派遣15人的增援,也已经是非常可观的援兵。尽管摆在大家眼前的考验是苛刻的,但守备工作处理得一丝不苟,尽管遭受了64天的围困,中国人也没能成功突袭守军哪怕一次。

  因为在暴乱初起之时,没人预料到这场持续两个月的围困,守军也没能准备必要的物资。尽管在最后这几天里有大量的小麦和大米成功运抵,但作为肉食的牲畜,还有给动物的饲料并不充足。值得庆幸的是,使馆区内有很多家庭储备了大量的罐头食品,而且防线内有两家欧洲人的商店,商店里的食物库存帮了大忙。在使馆解围时,守军仍有14天的粮食储备,至于西什库教堂,在解围的时候,教堂里的3000人,每个人仍能分到50磅的大米。

——未完待续


【个译】渤海行动战记(十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