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岁寒见直
块垒与耿直
前者赛祭国,妖怪的住处为乱石山碧波潭。乱石头者,块垒也;何来块垒,因耿直故。过了乱石山碧波潭,就是荆棘岭,时至初冬,耿直的来了。
荆棘蓬攀八百里,古来有路少人行。
住着四位老者,霜姿者号孤直公,绿鬓者号凌空子,虚心者号拂云叟,十八公号劲节。类比汉初之“商山四皓”,他们自称深山之‘四操’。其真身,分别是:孤直公(柏)、凌空子(桧)、拂云叟(竹)、十八公(松)。
商山四皓,乃秦末隐士:东园公、夏黃公、綺里季、甪里四人,是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士,隐居商山。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宠幸戚夫人,欲废除吕后之子刘盈,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吕后求计于张良,请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盈。刘邦见到后,知太子羽翼已成,遂作罢。后来汉惠帝刘盈登基,要封赏四老却被拒绝,四老回到商山继续隐居至终。
商山四皓写有《紫芝歌》以明志: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唐虞世远,吾将何归?
驷马高盖,其忧甚大。
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
四老被后来很多大学者推崇,地位堪比圣人。商山四皓,所代表得是传统社会的社会法则。他们是为社会,特别士大夫阶级所推崇的道德楷模;也是一种可以和帝王权力隐隐相抗衡的力量。
荆棘岭上的“四操”,就是以商山四皓为楷模的“清谈”“名士”。
他们将唐僧摄来,与唐僧谈佛论道。
唐僧言道:“禅者,静也;法者,度也。静中之度,非悟不成。悟者,洗心涤虑,脱俗离尘是也。”
拂云叟笑云:“似这话不叩冲虚,你执持梵语。道也者,本安中国,反来求证西方,空费了草鞋,不知寻个甚么?……忘本参禅,妄求佛果,都似我荆棘岭葛藤谜语,萝蓏浑言。此般君子,怎生接引?这等规模,如何印授?必须要检点见前面目,静中自有生涯。没底竹篮汲水,无根铁树生花。灵宝峰头牢着脚,归来雅会上龙华。”
三藏闻言,叩头拜谢。
这“四操”一番言论,隐隐批评唐僧不该取经,因为“道”本在中国,求证西方是“舍本逐末”。而一向擅长讲经说法,求经意志最为坚定的唐长老,反而对着妖怪“叩头拜谢”。
后文,八戒诛杀树妖,唐僧还曾出言阻拦。
整个荆棘岭章节,看似仙气缭绕,实则鬼气森森,妖怪们一个个似“清谈名士”,吟诗作对,高谈阔论,“阳春白雪,浩气冲霄”。但不过是“杏仙”之傀儡,目的还是唐僧。
说是要谈诗,诗的本质就如《诗经》般,“思无邪”;但这帮树妖,却要唐僧与杏仙苟合,行的却是邪事。
他们以论道打开唐僧的心,以诗才引诱唐僧,突出一个温柔与雅致,要不是长老警觉,只怕真的就中了树妖们的计。
前文火焰山,水火既济,祭赛国见了金光,到荆棘岭便上升到了思想层面。
文中悟空言道:“师父不可惜他,恐日后成了大怪,害人不浅也。”
历史上商山四皓,有安汉之功的名士;何以到“荆棘岭四操”这里,就成害人的妖邪?这些树妖一个个吟诗答对,说的虽是道,却分明饱读诗书的儒士形象,文中古庙破落,木仙俺兴旺,到底是佛道之争,还是佛儒之争?
这些,还得从历史看起。
儒家兴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商周时期,便是世袭制度,贵族永远是贵族,奴隶世世代代为奴隶。周天子家天下分封诸侯,也都是周家的子子孙孙。
那时文字都写在竹简之上,能懂文字的都是贵族,更别说税收、军事等这些管理国家的专业知识。所以,世卿世禄的分封制度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
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平民百姓也渐渐开始富有。到周厉王时期,因为厉王为人“好利”,利用皇权侵夺百姓的私有财产,造成人民不满,发动了“国人暴动”。这其实就是私有制的开端,贵族之外的阶层,开始掌控一定的社会资源,为了保护私产开始谋求权力,对抗“家天下”的皇权。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动荡,贵族制度进一步瓦解。平民不但掌控了一定的资源,更开始学习知识,掌握原本只有贵族才能掌握的税收、军事等知识。
当时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开始公开为平民传授知识,“有教无类”就是不分出身,都可以做孔子的弟子。
秦国推行商鞅变法后,国力大盛,一举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就是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首开以军功为标准的国家封赏系统。秦国士兵只要能斩首敌方‘甲士’(军官)一个首级,赐一级爵位、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
只要努力砍人,就能晋升贵族。这一下子秦国的权力直接集中到了皇帝手中,全国上下,分外努力,硬是一刀刀砍出了一个大秦帝国。上下一心的秦国中,“中”间的贵族们却大大的不高兴,商鞅鞭法触动了他们的利益,最终商鞅落得车裂的下场,就是贵族的反扑。
靠这个可以打败六国,但统一天下后,没有了战争的对象,这套体系何以为继。于是便出现国家级别的超级工程,诸如修筑长城、广开运河、建阿房宫、挖骊山秦陵等。
之前对六国开战,秦国可以同时劫掠土地财富,进而赏赐士卒;现在这些超级工程,不是毫无回报,就是回报极慢,秦国入不敷出出现大量财政赤字,只能横征暴敛,最终人民不堪重负推翻了秦朝。
在秦末群雄逐鹿的大乱局中,贵族出身的项羽,最终败给流氓出身的刘邦。刘邦虽然自己没文化,但他不分贵贱唯才是用,收罗了一大帮猛人。
其中韩信就是平民出身,穷的都没饭吃,还被流氓欺负,忍受胯下之辱,但“言兵莫过孙武,用兵莫过韩信”,后世誉为“兵仙”。起初他投靠项羽,却因出身卑贱而不得用,转而投靠刘邦,在萧何的大力举荐之下,终于光芒大盛,打败项羽为刘邦赢得天下。
军功制,可得天下,却不可安天下。
汉朝建立后, 吸取前朝教训,既不敢推行军功制,也不敢推行世袭制,而是采用了两者并用,突出了一个迷茫和无奈。
结果按照军功制度分封的王,又被刘邦自己灭了,其中有: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为卢绾)、长沙王吴芮、韩王信。
刘邦灭异性王,再次统一天下后,召集各刘姓王结下白马之盟,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这标志者,军功制度的破灭。
后来到汉景帝时期,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再度爆发,刘姓王们爆发了“七国之乱”,景帝平定叛乱,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创建了中国历史的一代盛世,后称“文景之治”。、
世袭制,也破灭了。
到景帝之子,汉武帝刘彻即位后,经过前面的历史教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了察举制。
儒家主张:仁智礼仪信全面发展,尤其注重个人道德建设。以道德为模范,大家公推举荐人才。这样既避免了世袭制带来的社会僵化,照顾到了新贵阶层的利益,又能使得举荐之人忠于皇权,避免了地方势力做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至此,儒家开始正式进入统治阶层,成为国家机器所推崇的核心思想。
但察举制度,到后来也沦为贵族们所专有的一种社会游戏。人天生就特别擅长利用手中之物,结果就是大家互相举荐,造成“举秀才,而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奇特社会现象。
以“孝”为考察对象的举孝廉,那社会便以厚葬为风,大量财富被埋入地下。到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军阀们以盗墓来获得军需,这都是“孝廉”二字所带来的。
东汉末年,察举制度难以为继,社会阶层的固化,造成底层人上升空间的堵塞,转而崇信道教,前文讲的五斗米道,就是此时崛起的。
在此背景下,借助太平道招揽人心的张角,发动了黄巾之乱,动摇汉朝统治,就此开启了三国时代。
刘皇叔本是没落贵族,借着平定黄巾之乱获得官职之后,又被朝廷权贵排挤而丢掉了官职。可见当时,察举制度基本已经完全崩坏,已无法维持国家的运行。
曹丞相借助平定黄巾之乱,迅速崛起,更是不拘一格广纳天下英才,开创了另一个崭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