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存档【贝多芬音乐鉴赏】
前排叠甲:工科生一个,音乐白痴,大学的选修课选择了贝多芬音乐鉴赏。作业可能杂糅了老师课堂讲义+百度资料。不值得做参考。
《艾格蒙特序曲》赏析
爱格蒙特序曲,是贝多芬为歌德的悲剧《爱格蒙特》所写的戏剧配乐的序曲。该剧的主人公爱格蒙特伯爵是十六世纪荷兰民族革命的统帅,他是奋起反抗西班牙异族统治和压迫、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的民族英雄和领袖之一,由于西班牙派驻荷兰的总督背信弃义,他被捕入狱并被处以死刑,全剧以悲剧结尾。
作品开头是弦乐合奏A,慢速,低沉,表现了西班牙民族遭受的苦难。后面是双簧管独奏B,中速,影调较高,仿佛来自人民的控诉和哭泣,表现了西班牙人民的悲惨。紧接着弦乐合奏B2。然后与出现了A。A之后是B3,这次旋律由木管乐器合奏,稍微有些变化。这一段主要表现了西班牙民族遭遇的苦难和西班牙人民的悲惨。
旋律C是中速,旋律稍显光明,表现了人民对拯救他们的人的期待。分别用弦乐合奏表现一次,通过乐器合奏重复三次,大提琴表现一次,结构为C1C2C2C2C3.逐渐变弱,代表人民虽然期盼着救世主的降临,但是内心越来越绝望无力。
这时候弦乐合奏的一个上扬引导着弦乐合奏D的出场,D的旋律线是上扬的,速度为中速,具有气势,显得很有力量,代表艾格蒙特的出场。E先由弦乐合奏开始,加入很多休止符表现人物的必胜决心和勇敢,后面出现的以长笛为主的木管乐器的合奏与之形成应和,这段音乐重复了三次,以弦乐表现艾格蒙特,木管表现人民,体现了艾格蒙特收到人民的拥护和响应,深得民心,人民也因此有了胜利的希望,变得乐观。这种乐观在后面的乐团合奏F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G段音乐重复了三次,由木管乐器开始,弦乐器在后面短促却强有力的应和。体现了人民革命由被领导,变为自发,而艾格蒙特则一直推动着他们。弦乐合奏D再次出现,紧接着又是重复了三遍的E和F。是对这一有关革命主要内容的反复和强调。
H段音乐是以小号,圆号,弦乐为主的合奏,重复了三次,中速,渐强。表现革命渐入佳境,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这时候突然出现了休止。紧接着是以大管为主的木管乐器的合奏I,慢速,音调较低,代表艾格蒙特的死亡。但是这种悲伤的氛围并没有持续很久。后面弦乐器出现了一个音调渐强的上扬,导入J段合奏。这段合奏是快速的,激昂的,乐观的,充满力量与斗志的。运用小号等乐器表现了革命胜利的场景。
《科里奥兰》序曲赏析
科里奥兰是传说中的罗马英雄,莎士比亚以他的故事写成一部悲剧。莎士比亚悲剧由维也纳剧作家科林改编为歌剧,贝多芬于1807年为它创作了这首序曲。这首序曲表现的是英雄科里奥兰为了比他本人更崇高的东西而放弃了复仇,同时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乐曲的开头是极具力量的提琴合奏,表现了科里奥兰的果断,下决心向自己的古国复仇的人物心情,将基本旋律A重复了三次,每一次都被急促,更有力量的弦乐合奏中止,但是两者又融为一体,也暗示了科里奥兰复仇的决心是在命运的迫使下诞生的。接着是一组以旋律B为基本旋律的重复,旋律B是小提琴独奏,又弱变强,快速,旋律线上扬,表现了科里奥兰的骄傲的形象和愤怒的心情,同时也出现了被弦乐合奏打断的情况,表现了实际情况依旧严峻。然后出现了旋律C,虽然充满英雄气概,却没有欢乐,满是苦涩,表现了科里奥兰挥兵直逼故国的场景,C的末尾又夹杂着旋律B的重复和一个新的旋律D的重复,D表现着科里奥兰内心的矛盾痛苦的一面。这个时候以旋律E为基本旋律的重复出现了。旋律E小提琴独奏,有圆号伴奏,中速,柔美凄婉,反复劝说着科里奥兰。象征着科里奥兰亲人们的哀求。这个时候与旋律D相似的旋律E重复出现,十分激烈,表现了科里奥兰内心巨大的矛盾的爆发。一段旋律过后,出现了小提琴独奏旋律F的重复,这一段旋律较为轻快,但是旋律线十分曲折波动,表现了科里奥兰的激烈的思考,且出现了一个旋律的上升,在第二部分重复中还加入了双簧管,给这个激烈的思考增添了几分柔美,表现科里奥兰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故国与亲人。但是第三部分双簧管消失了,紧接着就是旋律A的重复部分,和弦乐合奏的反复打断。表现科里奥兰已经下定决心。旋律B的重复接着出现,但是由强变弱,弦乐的打断更显激烈,暗示科里奥兰虽然做出了最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选择:继续发兵,但是他的内心已经失去了力量。反而是代表矛盾D的重复在这里更加突出。接下来E的重复继续出现,代表亲人们的又一次劝说。一个逐渐上升的过渡之后,旋律E的重复再次出现。小提琴独奏旋律F的重复再次出现。表示科里奥兰又再次陷入矛盾的思考。旋律E变为慢速,逐渐上升,按时亲人们的劝说即将占的上风。接下来的弦乐合奏表现了科里奥兰放弃自己的生命,选择为更加崇高的东西而牺牲。旋律A的重复接着出现,表现了他果断,勇敢的决定。之后出现双簧管,变弱,变慢,充满悲伤与沉重。代表科里奥兰这位悲剧式英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邀舞》赏析
《邀舞》是在正式音乐作品中采用圆舞曲的最早一例,是韦伯献给新婚妻子卡洛丽的礼物。
音乐开始是大提琴,中速,旋律逐渐上升,由强变弱,而后是长笛。这一段重复了两次,后面一段依旧是中速,大提琴在先,长笛在后,重复两次,整个结构是AABB型,应该是邀舞者初次出现。以大提琴低沉稳重的声音表现男子,长笛清亮,婉转的声音表现女子。体现邀舞者初次邀请女主人公跳舞时的情景。
后面一段是CCDDDD型。CC型是小提琴演奏,快速,旋律较为激昂,仿佛男子坚决请求,D的声音较弱,但逐渐变强,仍是快速,小提琴演奏,象征邀舞者坚决请求。其后这一段刚开始是长笛演奏,后来转入小提琴,长笛快速轻快,犹如女主人公叽叽喳喳,小鸟般的交谈,小提琴快速应和,课件男女主人公渐入佳境,这一段重复两次。后一段提琴合奏在先,快速,由轻到重,长笛应和在后,是男主人公说话,女主人公跟随着讨论,这一段重复了两次。整体结构EEFF型。其后重复最开始小提琴 激昂快速的演奏,CC,重复了两次。这一大段合起来结构是CCDDDDEEFFCC
这一部分是GG*GG*型小提琴演奏,中速,G*由变化。旋律逐渐上升,再收敛,这种上升与收敛再G*中对比更加明显。后面是大提琴对G头段旋律的重复,接着是双簧管对G头段旋律的重复,记作H型,重复两次HH,后一段升了调,表现主人公等待上场跳舞时忐忑不安的心情。后面一段时双簧管独奏,中速,充满梦幻感,表现主人公换欢乐与幸福。这一大段合起来结构是GG*GG*HHI,总体表现了等待入场时候焦急,紧张,欢乐与幸福。后面又出现了GG*HHI,时对这一情景的强调,最后结尾是GG*.整段结构是GG*GG*HHIGG*HHIGG*.
最后一段合奏若记为J,则该合奏重复了两次,为JJ型,中速,表现音乐响起,舞会开始的高潮到来,后面接着小提琴合奏,由弱变强KK*KK*型,快速,表现男女主人公步入舞会场伊始努力配合,接着又是一段JJ合奏,接下来一段合奏现实由弱变强,旋律逐渐上升,后来音调变弱,再慢慢变强,上升,旋律也变得极为复杂,激昂,又慢慢减弱,体现男女主跳舞的投入。减弱代表第一场舞也结束了。又出现了代表等待的GG*型,要进入第二场舞,不同的是G*的强度要明显大于G。后面又是一段旋律复杂的合奏,末尾音调变弱,第二场舞结束。最后的结尾是JJ。整段的结构是JJKK*KK*JJLGG*MJJ.
上文提到的表现女主人公小鸟般叽叽喳喳的长笛声和表现男主人公应和的小提琴声又在这里出现,并且重复了两次,EE,然后进入一段小提琴为主,长笛为辅的演奏,快速,旋律逐渐上升,表现了不同于舞会开始的,更加开心的交谈,男子的内心犹如旋律上升的小提琴般变得越来越激动(我相信他已经对那个女子产生了爱情)后面接着舞会开场开头的合奏的变体作为整个乐章的结束J*。整个结构是EENJ*
最后一段与本曲开头的曲子相呼应A,逐渐减弱,是本曲正真的结束,表现了男子今天舞会结束后,在对舞会的回忆中沉入梦乡。
《邀舞》可分为如下几个部分:开头:入场,邀舞者遭到拒绝——坚决邀请,成功,欢快交谈——等待入场——入场起舞——结尾:结束后交谈,回忆。除开头与结尾之外,每一部分开始与结束都又呼应的旋律。表现了一个盛大华丽的舞会和一对配合默契的舞伴的互动。其中以小提琴表现男士,长笛表现女士,格外生动。整个作品洋溢着作者对舞会的热爱赞美和对妻子的爱。
第三交响曲赏析
《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革命理想与革命精神的凝聚,是在人类精神上的一次伟大的法国大革命,也是献给伟大的,溢血抗争的,英雄的法兰西任命的一份珍贵的厚礼。贝多芬创作《英雄》是人生理想的宣言,是挺立的一面大旗,吹响革命的号角,是一首献给英雄人名的赞歌。
第一乐章是快板,降E大调,奏鸣曲形式。曲子的进入强劲有力,其实磅礴。然后直接进入主部主题,先用提琴合奏,再用木管乐器合奏。最后加入了铜管乐器,是的整个主部主题的表现十分具有英雄色彩。主部主题表现结束,进入副部主题以木管乐器引导,后来小提琴合奏声音上扬,速度加快,显得自信乐观,表现了英雄的形象。后来一个将有力的过度部分进入再现部,再现部以小提琴演奏主部主题开始,气氛较为凝重,后来又插入副部主题,接着由大提琴表现主部主题。进过上扬的一段展开,重新回到副部主题,然后又展现了新的主题,新主题由小提琴引导,渲染紧张激烈的气氛,接着加入铜管乐器,增加气势。木管乐器吹奏令一个新的主题后,大提琴表现了主部主题的一个变奏,显得沉稳有力,表现了英雄临危不惧的镇定和勇敢。接着回到新主题,结束时大提琴拨弦边走主部主题,展现马蹄声,表现英雄带领这一队训练有素的将士们的场景,由弱变强,由远及近,兵临城下,直到铜管乐器加入达到高潮。由通关乐器独奏引导的主部主题后,分别又由大提琴,单簧管簧管,小提琴重复表现主部主题,这期间一直伴随着提琴的拨弦,音色慢慢变得高,声音由弱变强,仿佛在呼唤着,同时也是预示再现部的到来,由小号表现主部主题,提琴合奏进行变奏,然后又进入副部主题,一段过度部分回到对主部主题的变奏及另一主题的表现拨弦的马蹄声重新出现,铜管乐器和小提琴分别再现主部主题的变奏,最后以提琴铿锵有力的上扬收尾。
第三交响曲中到处洋溢着贝多芬向往自由,向往革命的精神,塑造了一群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英雄雕像。
第五交响曲赏析
第五交响曲虽然短小但是交响乐中断名篇。
第一乐章是充满活力的快板。在这一乐章中出现了命运交响曲的主题。其特征体现了强烈的节奏感,铿锵有力,前人传颂的是命运的敲门声。发展是主题的重复。由强变弱,又由弱变强。前面是快速,小提琴合奏。副部主题更具歌唱性,由圆号引导,然后是提琴合奏,中速,表现了贝多芬面对困难与挑战的从容的态度。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在表达内容上有很大的差距。接下来是一段主部主题及其发展的重复,又由圆号引导到副部主题。其中合奏中出现了单簧管,双簧管。后面的主部主题改为圆号开始,然后由弱变强由提琴和木管乐器表现发展。后面又重复了一遍。接着进入先提琴后长笛结束发展部分。接着是再现部,是双主题自由变奏曲式,为双簧管引导,又出现了合奏的主部主题,进入更加柔和的以木管乐器为主的副部主题。慢慢节奏变为快速。Mi mi mi do 有时会按照音乐表现的需要变为so so so do或者同样音的重复,来表现力量。在再现部的最后部分,主题又有了一次重复,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宿命论的反驳,同时表现了人顽强的斗志。
第二乐章慢板乐章,用大调表现,表现了一种明朗的心态。第一主题更体现了沉思。中间出现了提琴和长笛。So do mi re do mi la第一主题更加庄重,也带有一定的疑虑,仿佛在问:人能够战胜命运吗?后来则进入第二主题,第二主题是英雄式的,铜管乐器的加入使第二主题更具英雄感。给人以胜利回归的感受。后面是后面两个主题的变奏:让第一主题慢慢充满活力,变得更加流畅,而第二主题没有多大的改变。依旧是又第一主题不知不觉过渡过来。后面又是第一主题的变奏大提琴和定音鼓的加入是的第一主题变得更加沉着自信。再次出现第一主题的不断变奏,木管乐器的更加频繁的使用和,更快的节奏以及拨弦技法的使用使得未来似乎越来越光明,第二主题节奏变慢,仿若胜利就在明天。
第三乐章由主部主题的变奏开始,难以捉摸。由圆号演奏主部主题。表现了一种昂扬的斗志,仿佛一个自信的藐视敌人的将军向命运宣战。定音鼓的加入使得节奏感很强,十分具有气势。接下来是一个由大提琴齐奏的新的主题,快速,表现了无坚不摧又沉稳有力的精神。音乐慢慢变弱,仿佛要消亡,直接导入第四乐章的主部主题。
第四乐章是合奏,快速,主部主题声势浩大,是对胜利的描述。副部主题表现了对胜利的歌颂。后来又出现了交响曲主题的变奏,但是更加轻松。是一章充满胜利欢乐与力量的乐章。最后大管与双簧管重复了一段音乐,引导出最后的结尾。
结尾是很有力量的提琴拨弦的和弦。
第五交响曲唤起了人们对斗争的勇气和对生命的思考
第六交响曲赏析
F大调第六交响曲(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又名“田园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亲自命名为《田园》。
该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第一乐章表达初到乡村的喜悦之情。由小提琴表现主部主题,后来用双簧管再现。副部主题刚开始由小提琴演奏,后来长笛由弱渐强表现作者来到大自然的欢乐。再现部出现了对主部主题的变奏,长笛与小提琴合奏表现了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整个乐章优美而又快活。
田园交响曲第二乐章十分优美,感受到作家非常细腻的情感表达。刚开始是中速,提琴合奏。Do re mi re re do.do re re mi fa xi。十分优美,使溪水的主题极为雅致。一个提琴的渐强后,反复几次,提琴拨弦展现溪水潺潺流水的形象。
第三乐章开头,快速,小提琴呼应,由弱便强,展现了乡村的机会的热闹,双簧管吹奏出极具民歌特色的曲调。大提琴引导出一幅更加欢乐的场景。小号带来一个中止。展现部结束,进入再现部。
第四乐章描述暴风雨,由弱渐强的小提琴快速演奏,引导出雷声,定音鼓增加紧张的气氛。长笛和越来越快的提琴,及铜管乐器的加入展现了暴风雨的力量。然后单簧管和长笛代表着雨果天晴的魅力乡村。
最后一个乐章由木管乐器引导,仿佛吹起的牧歌。后来由提琴表现。主部主题具有生活的情致。后来进入第二主题,第二主题重复多遍,中间出现提琴的拨弦,描绘了无忧无虑的乡村生活。后来小提琴音逐渐升高,又加入大提琴,表现了这种乡村生活的理想化与现实化的和谐与完美。
第六交响曲创作于贝多芬耳聋时期,表达了贝多芬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美丽景象。
第九交响曲赏析
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欧洲迁入到封建王朝复辟的黑暗统治时期,许多人对革命失去了信心,异样悲观。但贝多芬依旧忠于革命,始终以自己的思想为武器,高唱着“自由,平等,博爱”之歌。晚年他身处逆境,心力交瘁,但仍以顽强的毅力,创作出了他人生最后的两部巨著:《庄严弥撒》和《第九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来源于席勒的名篇《欢乐颂》,表达的主题是“亿万人民团结在一起,四海之内皆兄弟。”
第一乐章:主部主题Mi la, la m i呼唤式,跳跃式,气宇轩昂,质朴,凝重有力。每一个音都是宏大的音响。Do xi la mi,mi re xi mi.la xi do.体现每一个音符的力量感。副部主题稍具抒情性,这个乐章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刚劲的节奏去打断副部主题,并且不断重复。后来小提琴呼应着音调上升。仿佛积蓄力量do xi la so下行的音调不断聚集。音量由强变弱。呈现部结束。进入再现部。主部主题呼唤的音调再度出现。用Do xi la mi来展现英雄的风貌。调用定音鼓长达一分钟的演奏表达革命的情怀,具有戏剧性和感染力。然后又进入副部主题。
第四乐章:表明理想-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爱精神
出现第一乐章,予以否定,又出现第二乐章,又予以否定,第三乐章由双簧管开始,带有希望,但是过于软弱。又受到作者的否定。接着是由木管乐器引导的欢乐颂的乐章。由大提琴演奏欢乐颂开始,然后又小提琴重复表现欢乐颂的乐章。之后音调变高,一扫之前反复求索而不得的痛苦,铜管乐器的加入使得欢乐颂乐章更具乐观主义的精神。曲子也逐渐展开,变得丰富多彩。然后人声部分出现,表达了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向往,除了男声独唱,还有合唱,女声独唱。与欢乐颂乐章配合得相得益彰。木管乐器引导欢乐颂的乐章的变奏。又出现男声与和声。在一段合奏之后,人声和声响起,带来光明与希望,充满宁静与欢乐。结尾在一片更加欢乐热情的乐器与人声合奏中结束,得到升华。
《d小调第九交响曲》被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说欢乐颂是贝多芬交响乐的颠峰之作,更因为整部作品仿佛是贝多芬一生与其命运的一部斗争史。乐曲的第一、第二乐章均采用小调,表现了贝多芬早年的命运多舛,痛苦与绝望一直伴随着他、折磨着他。但他一直坚持着,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着。慢慢地,痛苦转为宁静(第三乐章),以至到最后他完全得到解脱,得到了真正的永恒的最终的欢乐(第四乐章)。斗争,一直充斥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尤其是《d小调第九交响曲》,更能给在痛苦与绝望汹涌的风浪中挣扎的人们以无穷的力量和希望。
鉴赏总结
上贝多芬音乐鉴赏这门课我主要收获了三方面的财富。
一是我掌握了关于音乐演奏的基础乐理知识,对交响乐的形式,构成有所了解。正因如此,我设法弄到了中英湖北音乐节的开场会的票,第一次实地聆听音乐会,并对照所学进行理解。这一宝贵财富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古典音乐鉴赏的窗户。课程中对小提琴,大提琴,单簧管,双簧管,长笛,圆号的介绍和音色辨析使我更能理解交响乐中各种复杂的成分,对指挥和首席等人工作的介绍,对小提琴重要性的描述使我能够在聆听交响曲时抓住重点。
二是我懂得了音乐的语言。原来我对音乐背后表达的情感的理解往往是通过歌词的描述。但是在上课过程中,我慢慢开始注重音乐旋律背后的含义:不同的旋律究竟是想描述什么事物或是人物(比如科里奥兰的主部主题一出现就代表着科里奥兰本人)?或是这段旋律什么都不代表,只表达了一种特定的感情,那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呢?大提琴的沉着和犹豫,长笛的轻盈与欢快,旋律线的上行下行以及平滑或波动的程度,包括起音的音符和演奏的渐强渐弱,无不表现了作者的感受与思考。
三是我学会了与作者对话。笛卡尔说:“阅读好书,就像穿越时空与历史上最伟大的人对话。”其实听音乐又何尝不是?贝多芬是一个向往自由,蔑视权贵,正义善良,充满热情,博爱睿智,崇尚革命的人,而他的作品都体现着他的思想,表现着他的性格,每次听他的音乐。随着理解的深入,我都会越来越被震撼,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而且不止贝多芬,在课堂上我认识了许多伟大的音乐家和音乐团体:英年早逝的杜普雷,技艺惊人的帕格尼尼,辉煌的奇迹般的柏林……他们增加了我对音乐的敬畏之情。
这三样财富对我而言就像三把钥匙,从此以后,我将带着这三把钥匙自己探索古典音乐世界,尤其是贝多芬的音乐世界。
大作业:命运反抗者
-----俄狄浦斯王与贝多芬比较
俄狄浦斯(Oedipus或 Odipus,有时拼为 Oidipous),外国文学史上典型的命运悲剧人物。是希腊神话中忒拜(Thebe)的国王拉伊俄斯(Laius)和王后约卡斯塔(Jocasta)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俄狄浦斯的故事之所以成为悲剧,是因为它展现了一个高贵的人反抗命运,却逃不过被命运摧毁的故事。纵观古今,中外,悲剧往往诞生于此。鲁迅曾言:“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美体现着人之为人的高贵,是坚定的意志,善良的心胸,不屈的品格,是智慧和勇气。而摧毁这一切的正是命运。
自然界存在着两个十分强大的对应又关联的力量:人之高贵和命运之无情。这一点不仅在俄狄浦斯的悲剧中展现,在贝多芬的命运中也有所体现。
一. 人之高贵
提起贝多芬,会想到这样几个词:蔑视权贵,坚毅不拔。
有这样一个关于贝多芬与歌德的故事:贝多芬和歌德一起散步,回来的路上遇到了王公贵族。他们远远看见时,歌德就挣脱了贝多芬的手臂,站在大路的一旁,深深地弯着腰,把帽子拿在手里,等候着皇室成员的经过。而贝多芬却独自向歌德说着他想说的话,看到歌德那个样子,贝多芬按了按帽子,扣上外衣的纽扣,背着手径直朝最密的人丛中撞去。亲王与近臣密密层层的,太子鲁道夫向贝多芬脱帽致敬,皇后向他打招呼。那些大臣们也都认识他。贝多芬故意看着这群人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事后,贝多芬还毫不客气地把歌德教训了一番。
歌德无疑是一位伟大的人,但是贝多芬明显拥有着比歌德更加高尚的品质。莫扎特因为惹恼了大主教而失去了工作,纵使一身才华,也不免为生计奔波。如果说王公贵胄是平民命运的掌控者,那么蔑视权贵,不向权贵低头就是对命运的不屈服。而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这个特点在音乐主要是贵族才能享受的奢侈品的当时是以失去稳定收入来源为代价的。这一点在贝多芬的《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与初恋情人因地位悬殊而劳燕分飞,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可以听见贝多芬的痛苦与沉思。但是贝多芬并没有沉浸在无边的痛苦中,他没有向悬殊的社会地位低头,而是在第三乐章中爆发出了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一种推翻现实的革命主义情怀。
俄迪浦斯王亦是如此,当他知道了自己将杀父娶母的神预,他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踏上了苦难又危险的异乡漂泊之旅,独自面对凶残而又狡猾的斯芬克斯,并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战胜了她。他也没有向命运低头,反而相信自己,展现了自己高贵与强大的一面。
二. 命运之无情
在罗曼罗兰的长篇巨制《约翰克里斯多夫》中,从侧面描绘了贝多芬童年与青年在亲情与爱情上的不幸。贝多芬的父亲望子成龙,用愚蠢又严厉的方式逼迫贝多芬苦练钢琴,是他的童年十分不幸福。后来与伯爵夫人相恋却无法在一起的无奈,与寡妇擦肩而过的痛苦。
但是命运并没有就此放过他,作为一个音乐创作家,失去听力无疑是最致命的打击。贝多芬27岁患上耳疾,30岁完全失聪。绝望的他甚至想到自杀。但是他最终这样回应:“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让我屈服。”
命运对俄狄浦斯来说亦是如此。当他历经千辛万苦逃离自己的家乡,远离自己的“父亲”“母亲”,当他用自己的力量开辟了一片天地,成为一个明君。却不知不觉越来越向自己的悲剧性的神谕靠近。当他最终查明杀死原来国王的凶手,当他发现了自己其实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并且去了自己的母亲。当一切向更好的方面做的努力都变成了通向自己悲剧的阶梯,命运对不可抗性和悲剧性在这一刻爆发。
著名英国电视剧《神探夏洛克》第四季开头讲述了一个叫萨马拉之约故事:巴格达有一位商人让他的仆人到集市上去买些食品回来。过了一会儿,仆人回来了,他面色苍白,浑身发颤地说:“主人,刚才我在市场时,有个女人推了我一下,我回身看时发现推我的女人是死神。她看着我并对做了一个威胁的手势。请您把马借给我,我要赶紧离开这里才能躲避死亡的命运,我会去萨马拉,在那里死神就找不到我了”,于是,商人就把马借给了仆人,仆人上马,扬鞭策马而去。而后,商人来到了市场,看见了人群中的死神,他问死神:“为什么你今天早晨看见我的仆人时对他做出威胁的手势?”,“那不是威胁”,死神说,“那只是有点惊讶的手势而已,我很惊讶能在巴格达看见他,因为我今晚将和他在萨马拉城有个约会。”
命运终究无法逃脱,就像是掷骰子,看似不可预测,其实结局早已预定好。
无论是贝多芬也好,还是俄狄浦斯也好。两个生而高贵的人都仿佛受到命运诅咒,被命运无情捉弄着。然而他们都不屈服于命运,而是奋力反抗,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反抗悲剧的降临。虽然最终命运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但是悲剧的意义反而给予其人生以生华:悲剧没有摧毁他们身上高贵的部分,反而使他们在奋力抗争悲剧的过程中更显高贵。正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所说:“你可以杀死它,可就是打不败它。”
《科里奥兰序曲》、《艾格蒙特序曲》、《英雄交响曲》‘’‘’‘’从这些描写英雄的曲子中,无处不体现着贝多芬的高贵,坚毅。在《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里,贝多芬用一连串的思索与否定表现了自己半生的艰辛与不幸给他带来的体会。但是欢乐颂最终以压倒性的光明与希望呈现出来,这不仅是贝多芬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回答,也是对自生高贵历经艰险而不屈的卓越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