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了凡国学日记 第六章 《大学》直解(初稿一)
圣人讲学不是为说是非论长短,而是直指自我之心性,发自性之光明,成自在之圣功。正如鲁迅厌恶孔乙己考证茴香豆“茴”的四种写法,章太炎不相信康有为“以为汉以前的书是伪的,都被王莽 刘歆改窜过,,,,”(章太炎《国学概论》);在此,做一个前置说明,凡是能和天道相契入或者暗合的,如通常说的《四书五经》本人都尊奉为圣贤经典,不存一疑。《大学》作者是孔子还是曾子还是秦汉时人作的,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本人认为这些都没有实际意义,在此就当《大学》为曾子所作。相涉到其中的训诂考证曲直是非长短就留给专长者去探索验明。下面我用五层识知论来直解曾子《大学》的义理。
首先简约说明识知的五个层次。从妄心(我执之心)发的为识,从真心(无我之心)生成的为知。
第一 感性认识,“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第二 理性认识,“十五而至于学”。
第三 灵性认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第四 空性之知,“格物”“明德”, ”止于至善““天命之谓性”。
第五 空不空性之知,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大明终始”孟子”天降大任 ”明明德 亲民” 心性合一(慎独)。
五种不同的识知大致对应五种不同根性的人, 下根之人(鄙夫)是感性认识, 中根之人(贤人)是理性认识,上根之人(君子)可达到灵性认识; 上上根性( 亚圣 菩萨)生空性之知, 至上根性(至圣 佛)空不空性之知。
圣人无心以众生心为心而随缘自在,自在随缘。有缘感则现世,无缘感则退藏。圣人有如向导,如迷人迷惑自己”有没有头”这个问题想找人问,心中问的念头一动,相由心生,有缘的人一定会出现给迷人指明实在。佛都不度无缘之人,绝不会有这么一个人到处找迷惑的人,问”有谁不知头在何处,我来指明”。圣人以及经典就是指路的向导和手指,因众生有迷,才应时而出。世间经典有如渡河之舟,不因水有,不因岸有,因渡河人有求而有。历史上这些大圣大贤如尧舜文武周公孔孟颜曾应出世间,无不是出自于众生的渴求感召。
世上本没有什么所谓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也没有什么凡圣之分,如《论语 子罕》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此处所说的两端就是指的元本没有的“迷”端和本然就不存在的“真相”端。正常的人比迷惑的人感到多一个真相吗?!就像人根本就不会思考”我有没有头”这个问题一样。这个所谓的“真相”是因为众生有迷,才相对产生了一个因这个迷而有的真相。若众生没有“无头之惑”,怎么会有“我身上本有个头”这个“真相”答案。正是因为众生有“无头之惑”,渴望知道真相,才产生了所谓的接引众生的圣人和指明头之所在的经典。凡夫有“无头之惑”,圣人就用手指指明头之所在的方位。可是迷惑深重,三等凡夫围着圣人或发问或听讲或沉思,二等凡夫就按圣人手指(《论语》就是手指)的方向到处找自己的头,而不知用自己的手向上摸一下,一等凡夫就认为自己没有头,不知内观那个能思考的就是头之所在。
因为众生迷惑深浅的不同,才会有众生三种不同的认识。可以这么打一个比方。我们把孔子比喻成一个专治迷相医院的院长,孟子就如第二院长,医院大楼分三层,第一层治疗较重的一等凡夫,就是十五岁还不知到怎么学习的人。曾子就像医生,《大学》就是药方,让病人恢复到正确的感性认识。第二层治疗二等凡夫,三十还不知到自立,颜回专治这层病人的医生,“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就是药方,让病人恢复到理性认识。第三层治疗三等凡夫,四十岁还生迷惑,子思是这层病房的医生,《中庸》是药方,让病人恢复到正确的灵性认知。
孔子颜回曾子子思孟子出现于世,是因为众生比如三千弟子感到迷相较重,感到需要找医生治疗。到了孟子之后,为什么圣贤不应世了,一是因为众生迷的太深,迷而不知,是非颠倒自以为是,阴阳错乱自以为为常,自认无病,却认为医生有病,一种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自狂情态,比如秦朝焚书坑儒这种情况。这类自狂病夫因为和圣人无缘,病情得不到医治。
这个迷从何而生?这个迷就是因为不知身心意识家国天下为何物?曾子作的《大学》,就是要破这个根本之迷。禅宗有句禅语,“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承载我们生命的身体,原本是父精母血勾兑后的一个卵细胞发育为一个胎儿。这个胎儿他就是父母身上的一块血肉,是父母身体上的一部分,脱离母体后就是一个小婴儿。这个小婴儿他还是父母身上的一块肉,只是脱离了母体而已。父母给他起个名字,婴儿开始通过自身的眼耳鼻舌身触,慢慢产生心与相的联系和对立,又慢慢产生身心的联系,逐步有了我这个心意识,有了自身名字是我的念头和执着,出现家国天下的概念。那么这个肉身真的是“我”吗?!只是个“假我”而已,因为这块肉是父母身上的,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父母身上的东西属于父母,属于父母的东西,他怎么就是属于“我”的。往前推,父母的父母的父母……又都是父精母血的产物,所以我们身上就有着炎黄尧舜文武周公孔孟等等先人的血脉,这些先人也是父精母血的产物,那么这个精血本就是来自于天地间的五谷以及日月的精华等,所以我们的这个身本就是天地的一部分,那么这个“假我”只是一个执着的意念而已。基于这个不真实的”假我“”执着而产生的家国天下这些概念他怎么又是真实的呢?!所以曾子在《大学》告诫我们格物,就是要我们不要执着于这个小小的假我,而回到宇宙这个真真实实的大我。宇宙又是怎么来的呢?!现在的科学家说是大爆炸而来,我们假设这个推理成立,那么地球的转动,又是谁给他的动力?!地球悬浮于太空中,又是谁给他的浮力?!真的是科学家牛顿所说的是上帝踢了地球一脚,然后转化成地球的动力?!
这个答案中国的古圣先贤早就知道。我们来看这个“心”字。我们祖先的智慧不得不令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这个心的上一“•”表示北极星。那个斜勾“√”表示太阳,心的左右两“•”表示地球和月亮。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就告诉我们这个心字就代表宇宙的意思。毛泽东在他年轻时代的写是一个作品《心之力》中开头是这样说的:“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那么这个心又在何处呢?!《尚书 虞书 尧典》开头是这么写的“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光宅天下”按今天的意思就是光载天下,就是负载心(宇宙)的是光,这个光就是是曾子《大学》开头讲的明德,就是子思《中庸》开头说的天命之谓性的“性”,就是心的本体所在。
佛家讲的“三轮体空”,就是说,身不属于我,是和宇宙万物一体的,从这个身发出的各类意识属于身属于宇宙,我身即宇宙,宇宙即我心,二者都是空的,负载宇宙的光也是空的,就到说身 心(宇宙) 光三者都是空的即“三轮体空”。《大学》讲的”格物 平天下”,《中庸》讲的《诗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宇宙的真相。这就是第四层空性之知。
既然三轮体空,那么众生万象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是要说的第五层认知,空不空性之知。《大学》称之为“在亲民”,老子《道德经》所说的“和光同尘”,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普度众生”。宇宙即心心即性,性 宇宙 心三者是一,性是从“体”上说,宇宙从“相”上说,心是从“用”上说。如用黄金铸成一尊孔子像,从体上说是黄金,从相上说是雕像,从用上说孔子之像以成众人的仰慕和渴望。一阴一阳之谓道。没有无相之性,也没有无性之相。 孔子《彖》中有一语道破奥妙,“大明终始”大者宇宙也,明者德性也,终始者众生之相也。能变的是性,所变的是相,变者是心。是心是相是心是变,我们可以把那尊孔子像重新做成老子像。金(体)还是金, 人物雕像还是人物雕像,变的只是我们由仰慕孔子的心转成了仰慕老子的心。相是如何生的呢?!如果能破解梦是如何形成的,也就基本是了解相是如何的。当我们睡熟时,此时是什么感觉也没有的,这是连寂灭空洞一无所有都谈不上。做梦时,梦中的山河大地芸芸众生就是我们的妄心变出来的。当我们睡醒的一刹那,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又忽然显现,和科学家所说的宇宙突然爆炸形成是一样的。佛家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相似于孔子说的,“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正报是精,依报是气,都是游魂所变。既然都是心所变,所以我们要存好心,变好境界做好梦;何必存坏心,变恶境界做恶呢?!几个很简单历史事例就可以证明心与相的关系。讲仁爱的孔子的后裔有三百多万人,而暴君嬴政的后代只有四千多人。商鞅变法奖励杀人,终被车裂。秦王焚书坑儒,赵高灭其三十三个子女。杀人实为灭己。普通人都认为齐燕楚赵魏韩六国是秦国灭亡的,那么秦国又是谁灭亡的呢?!灭六国者非秦也,灭秦国者非六国也。战国之时,从上到下,以兼并为策,以灭国为雄,以杀人为能,天下杀气弥漫,生气已不能存,人岂可活?!国岂可续?!项羽善于杀,终被灭于垓下。刘邦博于爱,终成一代帝王。
启心便生轮回,动念便有业力。人生万象就是善恶业的变现,这就是宇宙间的根本大法,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不逾矩,曾子告诫我们要止于至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无非是为不同根性的众生开启了无数的方便悟门。悟门在何处?!如何开启悟门?!悟门就是一念之间回心向道,从凡夫地转向圣境地。《大学》便是曾子从“学”门(孔子十五而志于学)悟入圣道,脱凡成圣的一个具体事例。《中庸》是子思从“天命”门(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契入圣道。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论语》共20篇 492章,每一章都是一扇悟门,不同根性的人都可因不同的机缘契入而开悟。甚至每一个字都能曲径通幽,都可能让人积小悟而成大悟。常常读诵经典,坚持不懈,读出至真至诚之心一定会有奇迹出现。
孔元257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