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下的行业发展系列3---碳中和承诺的路径
昨天和大家分享了碳中和下的行业发展系列的第二部分:碳中和承诺的意义
今天和大家分享第三部分:碳中和承诺的路径
1、 政策路径
2、 强化政策路径
3、 2℃路径
4、 1.5℃路径

根据清华大学气候研究院《中国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中国实现低碳转型有4个路径:
1、政策路径
落实并延续2015旧版本2030年中国自主贡献目标,这一路径下,中国CO2排放量将于2030前后达峰。
2、 强化政策路径
在2020年更新版本的中国自主贡献目标中,加大2030年减排承诺(图表2所示),这一路径下,中国CO2排放量将于2030年前达峰,2025年后进入平台期。
3、 2℃路径
按照《巴黎协定》全球温升最低要求,2050年实现与温升2℃目标相契合的减排路径,在这一路径下,中国CO2排放量需要于2025年前达峰。
4、1.5℃路径
按照《巴黎协定》全球温升理想状态,2050年实现与温升1.5℃目标相契合的减排路径;在这一路径下,中国CO2排放量需要从2020年起进入下行通道,2050年将基本实现CO2净零排放,全部温室气体深度减排。
上述四种路径面临的两难在于:
一方面,长期执行“政策路径”或“强化政策路径”无法实现《巴黎协定》2050年最低温升要求,也无法实现2060碳中和承诺。
另一方面,如果减排路径直接向2℃或1.5℃路径靠拢,由于能源与体系的惯性以及经济稳增长的需要,执行可行性低。
因此,清华大学气候研究院建议的“长期低碳转型”路径是上述基础路径的叠加:2030年前执行“强化政策路径”,其后加速向“1.5℃路径”靠拢。在“长期低碳转型”路径下,中国将于2050年基本实现CO2净零排放,于2060年实现全部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碳中和)。
因此,碳中和承诺实质上并非2060年才得以验证的“远期支票”,要兑现这一承诺,2030年前我们需要看到CO2排放量拐点出现。
碳中和下的行业发展系列的第三部分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明天和大家分享第四部分的内容:中国与欧美碳中和方式的策略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