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苦学多年的你,只值得一个“躺平”的工作吗?

2023年7月,迎来了疫情解封后的首个招聘季。三年的疫情似乎改变了很多,在给毕业生面试的过程中从来没听说过这么颠沛流离的求学经历,也见识到了到大量的网课让现在的学生处于一个多么迷茫的阶段,甚至对自己所学的专业都很难有一个完整的认知,更遑论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等等。
其中有一位同学就曾向我抱怨:“学校里老师教的课程大多是照本宣科,还没有我自己在网上买课学起来效率高,我简历里能写的内容大多是疫情期间自学的,毕业以后我们专业可以选择的企业太少了,没办法只能选择非专业的工作。”
是啊,学校里的老师本身就没创过业,老师的职场环境和企业的职场完全是两码事,又怎么教给学生们足够的创造力、应变力去适应变幻莫测的社会环境呢?
放眼望去,不止毕业生,“躺平”成为了大多数职业青年的生活状态,其中不仅因为就业机会的变化,也有工作投入与回报的差距,以及生活期望与现实的巨大差别。
无力改变现状,寒窗苦读十几载,最后的结果居然是能养活自己成为了普遍标准。
1
没有谁比谁更容易,只有谁比谁更能熬,不能熬的,都“躺”下了。
有些人不禁发问:我已经很努力了,我付出了这么多,却没有相应的回报,这不公平。
熟不知,“付出本身就不意味着回报”,公平是在具备同等资源条件下才可以讨论的,就像真正的自由永远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目前鼓吹“财富自由”神话最多的行业便是各种咨询公司,毕竟三年疫情让很多企业资金链断裂,业务停摆,纷纷面临转型或重组,于是各种企业咨询顾问、企业战略讲师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号称只和《财富》500强企业合作,不需要专业知识,只要肯付出,只要谈成一两家企业咨询,策划一个“神奇的”修复计划,就可以实现财富自由,既拿着高薪,又可以周游世界,与大公司和大老板共事,能够不断拓展业务圈、人脉圈,动动嘴皮就有先进入账,颇有上个世纪传销神话的风范 。
这其实是典型的“一将功成万骨枯”。看似是一个风口产业,实际上能够做到动动嘴就有人愿意买单得人,需要极为丰富的阅历、强大的气度、优秀的口才、万里挑一的运气等等多年的沉淀。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只看到了美好的愿景,于是投入到颠簸的游说中,期盼着自己会是那个天选之人。
而企业,只需要掌握简单的概率模型,几百个业务人员只要有几个人谈成了业务便能实现盈利,广撒网的策略永远可以支持企业的运行,牺牲掉的却是大多数没经过专业培训,在有限的时间只能完成基础认知的员工。
1911年,罗伯特·米契尔提出寡头铁律,即人类社会是金字塔型结构,精英阶层的繁华之下,踩着百倍的基石。
这背后隐藏着的,是对于自我及工作的错误认知,对社会运行规律的缺失,以及对“财富自由”错误的理解。
努力工作十几年,最大的追求居然是追求“不工作”这种伪命题。
2
这个世界很残酷,但是包装起来很好看。
只有炫酷的技术是不够的,只有伟大的团队也难以脱颖而出,只有钱更加容易掉进虚假的圈套。太多的人盲目投身于热门风口行业,本想一飞冲天,却最终坠入深渊。看看虚拟现实(VR)就知道了——目之所及,过去30年中,死在这上面的的初创企业和为此烧掉的钱不计其数。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同事,他确实接触过不少东西,各种概念如数家珍,可一旦涉及到具体实施时就会发现他所有的认知都还停留在浅薄的表面,就像是面对一张苹果的照片,只停留在观察阶段它就只是一个二维的平面。不去实际的操作、绘画、写生,永远都无法得到一个三维的认识。所以他对企业来说就好像一张挂满了图片的墙,他可以拿着图片跟朋友显摆说:“你看,我做过的苹果业务、桃子业务、西瓜业务等等”,然而他从来没有真正的尝到过他们的滋味。
思维都是幻觉,行动才是真理。
歌德说过:最糟糕的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受到错误志向的阻碍而不自知,真到摆脱了那些阻碍时才能明白过来。
3
这就要说到失败与反思。
“失败乃成功之母”从小就耳濡目染,但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在工作中,真正能理解失败,并从失败中得到收获的人却少之又少。学生时代的“错题本”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方法,可以通过亲自操作,关注每一个步骤,精心复盘每一个细节,来实现思想的飞跃。
可是当人长大,步入社会,分数不再只是答卷上一个二维展开的数字,而是开始和收入挂钩,和生活、人脉、圈层等社会资源挂钩,这时失败的代价也不再是父母的唠叨,而变成了生活成本,物质代价,人们开始害怕失败,于是纷纷“躺平”。
很多人忘了最简单的道理:失败是实现成功的必备条件,这是自然规律。
如果你发现你的公司或产品还不成熟,配套的碁础设施尚不健全,潜在客户无处寻觅,领导心高气傲又独断专行,你该怎么办?
如果你对量子产品、合成生物学、核聚变能源或太空探索充滿激情,但现在没有迹像表明这些行业会很快结出硕果,你又该怎么办?
太多人陷入了职场PUA中无法自拔,从几百年前开始资本家便将贫穷归结为个人的原因,鼓吹“一切的失败都是个人的原因”,用员工生存必要的生活保障来交换员工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对失败的反思虽然必要,真正的企业家需要的更多是能够正视自身错误、定位自身位置、承担自我责任的员工。
别想那么多,放手去干。如果你真的热爱一个行业,不要在乎我的建议,不要担心所谓的时机。
因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回想起你的初心,最痛苦的事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
工作理应是实现梦想的方式,而不是一个“躺平”的饭票。
剩下的事其实很简单,寻找方法,验证,然后进化,理解和成长。
4
人生的意义就是你自己赋予自己什么意义
学生时代可以因为解出一道难题而兴奋,工作以后“躺平”的青年却再难理解自己为了什么工作。程序员下班后看到自己写的代码只会感到恶心,推销员看着压在柜子里的货品只想尽快远离,人们普遍感受不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反而只能从吃、穿、玩乐中寻找快乐,感觉自己还是个人。人们在这样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只要肉体的强制劳动结束,人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
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人就会困在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中,人作为人的本质也就被异化了,异化后手段变成了目的本身,劳动过程中的产生的山珍海味、豪华别墅成为了他们毕生追求的目标,而忘记了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变成了商品,资本家把人当做机器。到最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不纯粹了,计算和对方的感情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大家推崇的不再是互帮互助,而是“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
不要困在其中,有些工作只是你的中转站,是你真正的实践之旅和创造之旅的短暂停留。
使自己变强吧!在有方法、有理性、有计划、有目标的基础上使自己变强。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请永远尊重知识与思想,也要永远把知识和思想作为行动的前提。
做任何一件事之前明确好去做这件事的缘由,由清晰的理论基础与正确的价值观作为背书的理性行为。如果你打算把自己的时间,精力以及青春献给一家企业,那就尽量不要去一家仅仅致力于轻微改良产品公司,而要去一家正在启动一场变革的朝阳企业。有可能改变世界的企业,往往具有以下5个特征。
1. 它正在打造一种全新的,或是将现有技术以竞争对手无法复制或理解的新方式组合起来的产品或服务。
2. 这种产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针对的是众多客户日常生活中的切实痛点,如此该产品的市场前景一定非常广阔。
3. 其所应用的崭新技术可以承载公司的愿景——不仅仅通过产品,还包括支持产品的基础设施、平台以及系统。
4. 领导者不拘泥于已有的解决方案,愿意順应客户需求做出改变。
5. 企业正在用一种你从未听过的方式思考问题和用户需求,你在了解之后,会觉得那种方式非常合理。
真正的良性企业是理性的,认为员工的成长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也能因员工的成长增强实力,企业与员工是一个整体,共同承担各自在残酷市场竞争中所必须要经受的轻视与不解,欺骗与伤害,这个世界值得我们去为其成长为具备独立意志与人格的个体。
请坚信在革新的道路上你并不孤独!
5
在我们的文明社会中,会使人变得脆弱的手段皆是非常隐秘的,其中最隐秘又最易使人变得无力脆弱的一种手段,就是使你成为一个只为你自己而活和思考的人,不让你产生对所处的社会和其他同胞的联系和共鸣。
你必须有一个目标。你应该自己想去哪里,想和谁在一起,想学到什么,想成为什么,想成为谁。以此为基础,你就会知道如何创造你想创造的东西。
1. 稳住你的专业能力
当你将专业打磨到极致,拥有一技之长,无论在哪个行业,你始终会拥有一席之地。
2. 稳住你的职业人脉
靠近企业中的明星创业者,与这些人共事,近距离观察他们思考和做事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这个时代,你能链接多少人,就能获得多少帮助。
你织下的人脉越广,路就越宽。
3. 把握住你的选择资源
莫尔说过:人生中最困难者,莫过于选择。
人生可以选择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生是一条漫长的路,我们会遇到很多人,单不是谁都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选择什么样的工作、选择什么样的圈子,选择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不同的选择就是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环璄就有不同的资源。

当我们默默去积淀、步步去规划,自然会遇到人生半坡上的大美风光。
当世界运转到足以使你的想法变得有说服力的时刻,这些努力就会结出硕果。
如果你真的具备了解决一个真实问题的能力,准备好了迎接世界的接纳,你的成功近在眼前。